如果死亡可以排練,我們將如何出演?

最近的一周,不太安穩。

娛樂圈的李詠先生和武俠界的金庸先生,相繼離世。金庸先生94歲高齡離世,引發了致敬和告別一個時代的懷舊情懷。而對剛50歲就英年早逝的李詠先生,唏噓惋惜的聲音不絕於耳。11月1日的萬聖節和墨西哥亡靈節,又是接踵而來。面對一篇又一篇以懷念,遺憾,傷感甚至戲虐的對待死亡的主題,我們給了自己一點時間,想像過那一天會是什麼模樣么?

我們曾經為自己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作了無數次的預演。數不清的高考模擬試題;精心準備的職場面試;迎接寶貝出生的家庭課堂。而面對死亡這個禁忌的話題,也許是太膽怯恐懼,或是過於遙遠,卻終究沒有幾個人會對遲早都會到來的那一天進行一次心靈排練。

然而,我們離死亡有多遠?

2014年, 美國國家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gov)發布的統計數據,排名前五的死亡原因。

  • 25到44歲年齡段: 28.3%事故;12.6%癌症;11.6%心臟疾病;11.2%自殺;

  • 45到64歲年齡段: 30.5%癌症; 20.8%心臟疾病;7.4%事故;4.1%肝硬化;

除去難以預料的事故意外,癌症和疾病至今還是人類生命的頭號殺手。而到了最後的那一刻,無論貧窮與富貴,無論快樂或憂愁,無論平凡小輩還是名門望族,大多數人都將是殊途同歸,在和疾患的抗爭中向世界告別。

走向彼岸的一刻

在中國各個城市競相發表幸福指數的時候,來看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在2015年發布的<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吧。

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英國的「死亡質量指數「排名第一,澳大利亞,紐西蘭排名第二,第三。亞洲地區,台灣排名第六,新加坡第12,日本第14;而中國大陸的排名則是第71名,僅僅高於伊朗,伊拉克,緬甸等國家。

死亡質量指病患最後的生活質量, 綜合5個指標的評分:

  • 緩和醫療和治療環境(Palliative and Healthcare environment)
  • 社區協力(Community Engagement)
  • 醫療質量(Quality of care)
  • 醫療可承受度(Affordabilityof care)
  • 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中國大陸(上圖藍線)在每項指標的評分都是墊底。對待已緩絕症的家人,哪怕是在ICU全身插管,裝著呼吸機,所有的生命體征只是心電圖上還在跳躍的電波,也一定要活著。百善孝為先,養兒防老,誰敢冒犯挑戰這中國幾千年的古訓?

所以中國當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改變人們的觀點,逐漸的接受並信任社會的專業人士,給與人生最後的階段有質量的陪伴和治療,最終選擇有尊嚴的離去。

病房的法國老太太

上個月底,因為急性的腹痛嘔吐進了醫院的急診,自己也估計到是脾胃虛寒的老毛病,去醫院就是圖個安心。結果抽血檢查顯示了一些指標異常,需要留院詳細檢查。

20多平米的房間里,兩個床位,被帘子隔開。第一個晚上,隔壁病床送來了一個70多歲的法國老太太,一直在呻吟個不停,上廁所貌似也不能自理。

老太太每隔5分鐘就按鈴呼叫護士。大半夜的,我們這個病房,比作戰指揮部還緊張。電燈時明時滅,鈴聲此起彼伏,護士的腳步來來去去,床單也是換了又換。 法國小護士,也著實令人敬佩。一個晚上幾十次來來回回的伺候著,一句埋怨的話沒有,最多只是大聲地提醒老太太,有需要的時候一定要按鈴,千萬不要自己從床上下來,防止摔倒。

第二天一早的抽血化驗,來的也是個年輕的小護士。我笑著對她說,我的血管特別不容易找,你慢慢試,多扎幾次沒關係。整個白天在忐忑不安中等待CT報告的時候,我已經用google把消化系統研究了大半。

一夜未眠,但也感嘆良多。人一旦病倒,吃喝拉撒全都得求助於他人的時候, 連最基本的體面和尊嚴都已消耗殆盡,更談何平日人前的優雅和倜儻? 面對身體的病痛,心理防線的崩塌,我更相信那個時候的患者要的不是被眾人圍繞,憐憫同情,和心靈雞湯,他們或許更需要的是一個人,安安靜靜,認認真真的演好這場唱響生命的獨角戲。

所以我敬佩李詠先生的選擇,悄悄消失在公眾的視線,再靜靜的離開。我也敬佩著那些即使身懷重疾,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為他人著想,堅強著,從不哀怨的病人。


推薦閱讀:

TAG:死亡 | 醫療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