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千人赴港診所打HPV疫苗,你了解香港的私營醫療體制嗎?
赴港打疫苗、做體檢,已成了內地居民赴港旅行的一大動力。
更豐富的醫療資源,更有保障的藥物質量,更到位的政府體制監管,成為驅使內地居民赴港就醫的關鍵。
然而,每回站立街頭一眼望去,總有幾個私人診所的廣告林立於建築物外牆上。
緊湊的文字內容,只留下了診所名稱、醫師姓名、地址和聯繫電話。
這些林林總總的私人診所,真的可信嗎?
「香港歷史悠久的診所文化」
為何私人診所遍布全港,這還得從香港的醫療文化講起。
論及香港醫療,與內地體系相差最遠的是以下三點:
- ① 醫生可自由選擇多點執業
- ② 私營醫療佔據主要的醫療衛生開支
- ③ 藥品管理採取美國FDA標準
香港的私人醫院有13家,但私人診所卻多達3700家,是公立門診診所數量的30倍。
私營醫療承擔了全港71%的門診服務,是香港基層醫療服務的中流砥柱。
公立基層醫療雖有兩個渠道,政府診所與公立門診,但局限性可不小。
前者機械流程化,僅可問診輪值醫生,僅適合常見病,慢性病等輕症。
後者預約等候時間長,問診時間彈性小,如門診治療高血壓,一般需排隊1年。白內障手術,則需排隊5年。
相比之下,私營醫療體制中,醫生口碑化,問診時間可控化,成了很大的優勢。
據衛生署統計,全港約43%的註冊醫師都服務於私人診所。
與大陸的醫生執業體制不同,香港不限制註冊醫生的執業地點。每個合格的醫生都有設立個人診所的資格,開業的資格也不附屬於醫院。
醫生開設自己的診所後,繼續與醫院掛鉤,或還在別家診所上班,反而是常態。
個人在能力範圍內,業務範圍覆蓋更多區域,滿足多地的就醫需求,既豐富口碑,也提高收入。
因此,三千多家診所輻射著全港各地居民的就醫需求。
有的林立與繁華地帶的寫字樓里,有的分布在居民區的樓層中。
以私人執業為主,集體連鎖式運營反而少見,而診所大小也不外乎有一房一廳,兩房一廳,三房兩廳。
這一環在我們看來有點不靠譜,可實際上卻承擔了52%的香港醫療衛生總開支。
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都是每位香港執業醫生的榮譽與付出。
但是,隨著大陸醫改的進步,醫療體系的優化,為何捨近求遠到香港就醫的居民依然每年在增長?
這與香港採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藥品標準密切相關。
只要國際上有新型特效藥出現,經過國際權威的FDA的認證,香港都可以立即使用。
內地體制不採取此標準,上市新葯往往要等七八年之久,例如2018年初才上市的四價HPV疫苗。
由於如接種疫苗這一類的基層衛生服務,香港的私人診所承擔了七成之多。
因此 HPV 9 價加衛苗唯一生產商默沙東藥廠,其配給制供應中,公立機構與私人診所無異。
故而小小一間的私人診所,也成了內地居民赴港接種HPV疫苗的主要途徑。
診所是否正規,還請關注診所醫生的個人資質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