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丁克宣言
敲下這個題目時,我正處在自己的第二個本命年裡,未婚未育,按說正值奮博青年,結婚生子不該是我當下應該操心的事。但是近幾年來,這件事相關的聲音逐漸出現在我的生活里,以矛盾之勢給我帶來一定程度的困擾,並讓我預見到未來可能會面臨的一系列麻煩。我出生在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里,而自己恰好也是一個從小充滿憂慮的男生,為了給家人和未來的愛人一個交代,也為了以後不再花時間操心這件事以及解決由此而來的矛盾,我開始逐步捋清自己的想法。
在闡述那些事關自己人生選擇的事情時,我是一個嚴肅到一定要將它前前後後都捋出來的人,所以難免會顯得啰嗦。我會盡量言簡意賅,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回答一些必要的問題。
總的來說,我不是還沒想好為什麼要孩子和什麼時候要孩子,而是已經想好了不要孩子。這是兩碼事,是人生選擇上的被動和主動。
為了完整地呈現這一點,也為了方便你們直達自己關心的問題,特此提供一份可供跳讀的目錄,主要分為以下七個部分。
一、選擇丁克的三大原因
1、自我預判的現實經濟原因
2、人生規劃導致的時間原因
3、對生孩子的個人意願問題
二、自身丁克意願的剖析
1、早期成長經歷的影響
2、對婚姻與家庭的理解
3、人生追求帶來的衝突
三、父母的需求、感受、矛盾及解決方案
1、父母想抱孫子的需求、想法與感受
2、我對這個矛盾所能想到的解決方案
四、父母擔心的一些社會和周圍壓力問題
1、目前中國的丁克現狀
2、周遭目光與他人看法
五、自己往後的生活問題
1、伴侶和家庭問題
2、物質與經濟問題
3、精神成長的問題
4、未來的養老問題
六、丁克反悔的問題
1、我的悔丁假設與應對方案
2、未來伴侶的悔丁假設與應對方案
七、其他可能的一些問題
1、現實世界對我個體意識形態的改變
2、人生事故中的不可抗力
3、宣言小結
一、選擇丁克的三大原因
總結起來,可以歸類為以下三個原因,重要性由小及大:
1、自我預判的現實經濟原因
在聊理想之前,我想先聊聊現實,和前者相比,現實反而是最容易說清楚的部分。以我的標準和認知,如果我想讓我的孩子從小到大成長為一個健康、強大、豐盛、善良的個體,從他出生起我不用操心任何現實的物質障礙,同時不劇烈影響我自己的成長,從養育、教育、日常生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花費來說,我認為在當下這個社會文明裡,起碼需要1億人民幣的經濟基礎。但以我對自己的認識,我覺得我有生之年達不到。
不是不自信,而是對當下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在階層通道日趨縮窄、財富資源日趨集中、人工智慧逐漸開始替代當下社會結構中大多數體力工作和部分腦力工作的大背景下,初步預判後,覺得自己接下來30年內即使開足了馬力去學習、工作、奮鬥、理財、投資、開公司等所有可見的手段,也不太可能把個人財富累積到上億的層面。我認為對我自己來說,如今的未來是局部模糊但邊界清晰的。說白了就是,即使未來我有可能通過拼搏和運氣走上發達之路,但到了某個程度之後,就會觸碰到從本質上來就不可突破的天花板。我熱愛生活,但不太願意盲目自信。
2、人生規劃導致的時間原因
對我來說,可能哪天我覺得世間再沒有什麼可追逐的事情,一時想不開了,正好還有不少錢,那我可能大概也許就會去找個人結婚養娃或者自己養娃。
但實際上,這一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我給自己的人生粗略算過一筆時間賬,單位是小時。
假設我還能活70年到2088年。還有613200h。
平均下來,每天睡覺、吃飯、通勤、購物、工作、溝通、相處、雜事等等花去18h,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應該只會有6h。70年一共153300h。
讀書:80本/年×70年×5h/本=28000h
觀影看劇:200部/年×70年×2h/部=28000h
寫作:6h/周×50周/年×70年=21000h
運動:4h/周×50周/年×70年=14000h
旅行:4次/年×10天/次×12h/天×60年=28800h
學習、考試、音樂、英語、其他興趣等等=8h/周×50周/年×60年=24000h
以上只是非常粗略的估算,算下來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實際的時間花費應該遠比這個複雜,未來的得失也一定會有所變化,但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你怎樣度過一天,就怎樣度過一生。我希望我人生的大多數時間,還是能和我喜歡的事物一起度過。所以,第1條里說到的經濟原因,其實可以當作一個充數的原因,因為真正的問題還是時間規劃和下面這條原因。
3、對生孩子的個人意願問題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對很多人來說,結婚後長輩們的壓力就會緊隨而來,加上雙方自己的意願,生孩子一定會成為他們的下一個人生課題。對我來說生養孩子將永遠不會是我的人生課題,可能是性格和成長經歷的緣故,後代這種事對我毫無吸引力可言,長期處於人生價值排序的末尾。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首先,我喜歡小孩子,但不接受撫養一個自己的孩子。小孩子有著無與倫比的靈性、聰慧和讓人驚嘆的可塑性,是每個父母送給彼此最好的禮物,如果你心思足夠細膩,你會從他們身上看到上帝的影子。在有些場合里,我挺喜歡和小孩子玩,比較容易觸摸和融入到他們眼裡的世界,這一點有些朋友可以證明,因為事實上有一段時間我妹妹就是我帶大的,我了解小孩子面對不同情況可能會擁有的情緒閾值。但是當我結束與小孩子的玩耍嬉鬧時,我很清楚我只願意做個旁觀者,不會產生羨慕進而成為某個小孩人生的參與者。
其次,我對自己能成為一個理想的父親不具備信心,我深知光自己就需要花去一生的時間去成長。我自身的問題比較複雜,即使過50年,我覺得自己也不夠成熟到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帶給他一個快樂健康的成長環境和良好陪伴。深思熟慮之後,我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擁有成為一個父親的意願。
此外,說點大話,基於對未來世界局勢的消極判斷,我認為對自己孩子來說,他的未來也不太可能會快樂。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和世界,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固化,流通性越來越差,世界的財富和資源越來越往頂層階級集中,富人越富,圈層越頑固,現在世界上前8個富豪擁有的財富等於最下面36億人的財富總額,未來還會更加集中。與此同時,窮人越陷入困境,乍一看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但這只是錯覺,在現代生活中產生的焦慮遠遠多於獲得的幸福,為了各種社會資源:房、車、出行、教育等等,只能擠破頭不斷奮鬥去爭取。你能提供的不過是一個比其他孩子稍微高一點的起點,但除非財務完全自由,爬上上層階級,你生孩子的選擇才有可能是最好的。如果在你沒想清楚之前便生人家出來,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從婚姻中獲取幸福的慾望,並錯覺自己能夠給他通往幸福最好的選擇,那麼事情的發展更可能是,當他成年後進入社會,對世界有了一定的認識,卻看到一個本質上比我們還要糟糕的世界。比如一直在服務於國家的生育政策,從之前的計劃生育到最近的二胎政策,人們生孩子國家並不會幫人們養,最多只提供一些教育補助,少收一點稅,等孩子長大後成為社會的勞動力,拉動經濟增長,然後被割韭菜,接著思想教育,循環往複。我如果沒鋪好背景,他從小就需要在貧瘠的資源環境中和其他幾十億人去競爭,可以預見比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父輩那一代要激烈的多,可能在他還未成年之前,他的人生上限在未來各種外部客觀條件下就已經固定了。在政府和社會的教育中,一邊賣命探索上限和天花板,一邊陷入各種各樣不同階層的消費陷阱里,最後要麼成為一個得過且過的平庸普通人,要麼成為一個奮力爭取自由無暇快樂的人,他的一生很有可能並不比我們幸福。我自身已經足夠平庸也足夠不快樂了,不想再給這個世界增添一個平庸和不快樂的人,我覺得這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負責。
最後,我不會試圖從這種擁有孩子的家庭中獲得某種快樂,即使這種快樂已經被很多前人通過不同的人生故事驗證過,他們可以從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收穫很多獨一無二的感受和成長,我可以理解,但並不羨慕。我想我不需要這種親子關係的陪伴也能過的很好,我所見過的大多數家庭模式都很難帶給我吸引力。生孩子後,毋庸置疑自己的人生就要分割出去一大部分,用這部分養育和陪伴TA長大,又在不同的階段里和TA不斷維繫和糾纏,然後從中獲得無數人文作品裡呈現的愛、憂傷與意義。但其實我用一句話就足夠表明我的立場,那就是我對這部分的人生感受沒有期盼與渴望。
也許是因為不滿足現狀,我有自己渴望和追尋的世界,它們豐盛和溫暖,也足夠美麗和瘋狂,它們能夠陪伴著我走到人生的盡頭,讓我在某個平靜的下午回顧往生時,不會因為少了一部分而空覺遺憾。如果有誰擔心我的人生會不完整,我只能說,「完整」的定義還是交給每個人自己來定奪比較好。有孩子的人生不等於完整的人生,沒有孩子的人生也不等於不完整的人生。全在於你這一生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想要一個在合適的年齡結婚生子,從三口之家中獲得快樂與完整,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的人生,那儘管去追求就好。如果你是我身邊的人,我會發自內心的贈予祝福,希望你們能夠認真經營家庭,從中收穫無以復刻的愛與歡樂,希望你能從孩子身上獲得的幸福和我從自己身上獲得的一樣多。
儘管之前曾偶爾跟朋友開玩笑說過類似「跟我一樣加入丁克族吧」這樣的話,但那確實只是隨口一說,打內心裡我其實不希望誰因為我而改變人生願景,我也不會鼓動任何人去成為丁克族,畢竟每個人對人生有自己的規劃和理解,還是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過這一生,從選擇的那條路中去尋找幸福。
二、自身丁克意願的剖析
1、早期成長經歷的影響
最近幾年,由於心理學逐漸對大眾傳媒的滲透,「原生家庭」這個詞開始頻繁出現在一些故事和案例中。借個時髦話,我對自己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的印象,雖然不是最糟糕的那類,但也絕對好不到哪裡去。在我的整個童年、青少年時期和青春期,我總是被迫處於一種憂傷、不安和痛苦的狀態中,圍繞在我周圍的事情充滿了暴力、動蕩與分裂。這些年來,經過一系列我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掙扎與和解,我發現我們的家庭氛圍並沒有變得更好,舊疾尚未痊癒,新傷卻還在繼續發生,有時表面的和諧之下,依然充滿了陌生和不理解。我甚至逐漸開始確定,至今為止,我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在我成長的二十多年中,曾給我帶來了怎樣實實在在的扭曲和傷害。原生家庭從來不是我面對外界時的某種盾牌,我只是回頭看自己的成長之路時,發現它確實給我造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或多或少構成了我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
這麼些年來,我其實不知道他們養我是為了什麼,也許是和很多父母一樣是為了養兒防老,也許是為了在日常生活里有個陪伴,也許只是出於長期的社會慣性,畢竟一直以來大家都結婚生子,天經地義,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也許都有。我估計他們自己也不是太清楚,因為這些年裡,他們總是在我耳邊說:「什麼都不圖,只要你好好的就行」,但實際上卻讓我一直過的不怎麼快樂。物質方面其實都沒什麼,我們那小地方那些年大家都那麼過的,儘管我家在村子裡都窮的比較出名,饅頭抹香油和辣椒粉就是我每天的飯,有時候會加一些鹹菜和辣椒糊或者速食麵調料這樣的菜,補丁褲襪是我的常年衣物,十幾年如一日住在旁邊老婆婆發善心免費給我們住的一間老房子里,寒暑假和放星期下地幹活是我的日常勞動,飢餓感和皮包骨身子始終伴隨著我,但我覺得那些都是我寶貴的人生財富,從未因此對父母有過一次怨言,因為我知道他們比我過的還苦;我始終無法釋懷的還是精神方面,我知道一些跟我一樣在貧困和飢餓中長大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和家庭卻還是會讓我羨慕。
由於這份宣言主要是為了幫助我有一天和父母攤牌,而關於我的早期成長環境我們彼此最清楚,所以就不再多贅言。
2、對婚姻與家庭的理解
孩子的前提是婚姻與家庭,但婚姻與家庭的前提不是必須有孩子。有些人沒孩子也是一個很幸福的家,有些人兒孫滿堂也只是一座房子。在我的理解里,婚姻與家庭的前提是兩個人都擁有愛、自由與一定的智慧,而不是後代。
我是一個可結婚可不結婚的人,這要視我的人生際遇而定。對於婚姻的看法,我看過最痛快的剖析是和菜頭的一篇文章《你對婚姻期待著什麼》。而對於催婚最冷酷的反諷,是和菜頭的另一篇文章《再不逼婚就晚了》。
過去的時代各方面信息都較少,結婚是通往幸福唯一最好的選擇,但現在顯然已經不是了。婚姻的本質是一種最優化的財產分配製度,歷史並不長,婚姻和愛情只是通過人類文化逐漸捆綁到一起的,而且現在的跡象表明未來這種制度也不會長久續存。在我看來,探索自我和世界,比結婚生子這種事情更有趣更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
實際上,我始終都不太相信婚姻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徑,我無法說服自己婚姻是人生的一個正確決定,很多人都沒意識到他們熱烈的從戀愛踏入婚姻,只是不想孤獨終老,而獨自死去正是我們每個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在另外一部分人的觀念里,戀愛一段時間就結婚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對我來說,為了結婚而戀愛挺可悲的,這一點從今往後都不會改變,那些說著「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的人,才是真的耍流氓,因為他們在進行價值觀綁架。
我並非一定排斥婚姻,我只是把它當做一道防線,防止在我父母壓力下走向不得生孩子的偉大道路。我在結婚生子這件事情上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不婚,要麼丁克。但我的現實狀況是,我父母已經開始催婚,對他們來說結婚之後下一步必然就是生孩子,不是三年就是五年,不是五年就是八年,用我爸的話說就是想都不用想。因為丁克大大超越了我父母的視野和觀念,搞不好他們在我結婚之後為了讓我生孩子會用盡各種「技術手段」、感情牌、道德譴責等等我可能想不到的手段,首先我媽白天黑夜的哭罵或者一哭二鬧三上吊是避免不了的,我太了解了,我腦子不正常有一半都是因為她,其次我爸會更積極地推進這項傳宗接代的事業,這事關他男人的尊嚴和別人對他的看法。所以為了避免在生孩子問題上不斷的糾纏、麻煩和消耗時間,我認為在獲得他們的理解之前,不婚可能是一個我不得不採取的選擇。
當然,能和一個心靈契合且對丁克想法一致的伴侶結婚是最好的情況,身邊有一個可以隨時互相照顧互相理解的人,是彼此最堅實的後盾。
在有些場合里,我會偶爾不經意透露出自己的想法,一般比我大結過婚的人會先笑一聲,然後露出「過來人」的表情說,「我在你這個年紀,也不想結婚生子的,但等你再大一些,或者等你浪夠了......」。似乎結婚是成熟的一項指標。但我心裡知道,不是這樣的。婚姻不是我所嚮往的唯一港灣,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磨鍊也並不一定會成為影響我認知的變數。
3、人生追求帶來的衝突
在人生追求的大方向上,我想的比較清楚: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每天的時間也只有這麼多,所以我只能選擇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去過。探索自我和世界帶給我的誘惑,遠比結婚生子大很多。
我希望當自己貧窮時,我每天可以想的問題是我還有哪些好書沒讀?哪些電影還沒看?哪些地方還沒去旅行過?最近有哪些有趣的前沿科技?還有哪些想做的事沒有做?數學的本質和美感是什麼?M理論在可見的未來是否能夠完善?我的想像力是否比以前更開闊了?我當下內心最深處的需求是什麼?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到了什麼程度?意識和智能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人類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宇宙中到底有沒有其他文明?……
我希望當自己富裕時,每天想的問題是我能告訴其他人一些什麼樣的真相?我能給這個世界添加怎樣獨特的一塊磚?我能不能也開一個火箭發射公司?我做些什麼能最大化提高局部群體的幸福水平?宇宙間通用的語言是音樂還是數學?我是否願意花一段時間去了解最新的物理髮現?我能為人類的進化做些什麼?科技的發展是否太快以致於遠超人類的道德水平?我能為此做些什麼?世界上有哪些和我想法類似的人?其他的富人都在幹嘛?......
而不是當我貧窮時,每天因為孩子不得不去想的問題是今天的奶粉價格是多少?朝陽區的那個小學是不是更好一點?他怎麼老丟三落四的?又跟別的小孩打架?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題他都會做錯?他是不是談戀愛了?這個大學學費也太貴了吧?這份工作有前途嗎?他倆都談五年了還不結婚?啥時候生孩子?……富裕時,每天想的問題是……好吧,富人的生活不太好想像。
我想表達的是,兩者各自的世界觀在貧窮和富裕時其實是自恰和自成一套的。前者所代表的那套世界觀對我充滿了永恆的吸引力,我非常樂意並且渴望花一生的時間去認識、塑造和理解它。而後者對我來說毫無想像空間,甚至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給我這樣的人,帶來不間斷的憂患、痛苦、遺憾與不甘。
我認真想過很多次,這是屬於我自己的人生,儘管它誕生於親情,歷經友情與愛情,但終歸到底,它是屬於我的,我有它幾乎全部的決定權。如果你覺得這是自私,我也並不打算辯駁,我會毫不遲疑的背著這頂鍋走到人生盡頭。我還是覺得,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打內心裡,我還是想去不斷觸摸自己的上限,帶著人生中那些忠於自己的選擇,去到更遠的地方看風景。
三、父母的需求、感受、矛盾及解決方案
1、父母想抱孫子的需求、想法與感受
我知道,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困境。當父母到了一定年齡,看著兒孫承歡膝下會自然而然成為他們理想中的晚年,父母在街上看到別人家小孩蹦蹦噠噠,可能也會產生羨慕、惆悵和傷心這些心理糾纏吧。於是不忍拂父母之意,結婚三五年後,五八年後,十來年後,總有一天,浪夠之後,喜得貴子,全家歡喜。
在我爸的人生觀里,凡事都不要想的太複雜,簡簡單單開開心心糊裡糊塗,人的一生就過去了。老了之後什麼都不做,也能每個月領幾千塊錢養老金,生活就美滋滋的,如果兒子也能按照自己的期願老老實實的結婚生子,不搞那些他們理解不了的玩意兒,不被鄰里鄉親笑話,那人生可以說就很圓滿了。
他的催婚架勢在今年已經開始了,催娃架勢估計會在我30-40歲的階段逐漸爆發。
可惜,這是一個在正常家庭里正常成長起來的正常煩惱,在我這裡是另一碼事。
別說我不要小孩了,就算另一個平行世界的我生養了孩子,我能控制他的言行,我也不會交給我父母去養。養育我跟妹妹的這些年都無數次控制不了自己對我們施加肢體和精神暴力,把家經營的一塌糊塗,還要我把自己的小孩交給他們養?開玩笑嗎?過年過節也許會帶孩子回去看看,但花錢請保姆也不可能交給他們去養育,這就是我家的現實。我的父母既不具備一個成熟長輩的心理建設,永遠不會去學習更好的養育方法,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一切都只跟著本能去養育。他們這麼些年的麻木和又一次糟糕的行為,逼著我在幾個月前做了一次激烈的反抗。在我印象里,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我的小夥伴、書本和遊戲度過的,一部分是在爺爺家度過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跟他們一起度過的,但總體來說「父母的好好陪伴」這種東西對我來說很陌生,當我回想童年和他們一起度過的場景時,我腦子裡更多想起的還是他們大哭大鬧大吵大叫大摔大扔大打出手的場面,還是那些因為他們出去打工維持生活,我一個人的日子和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日子。童年之後的大部分時間就都是在學校里度過,從四年級開始就被送到外縣去讀書,這是我媽這一生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我的父母在我的早期人生中就像客人一樣,來去匆匆,蹤影模糊,出現時總伴隨著無數混亂的喊叫。
所以我想了想,他們會因為什麼原因想抱孫子。
首先,從我懂事開始這麼些年,我發現他們並不是因為喜歡小孩,而僅僅是因為古老傳統、周圍鄰居和生活範圍內的人們都這樣,他們只是知道自己需要兒孫滿堂,那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家,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只是因為一直以來大家都這樣所以自己也要這樣,就這麼簡單。也許在養育過程中,他們會因為小孩的某些時刻喜歡的不得了,但那絕不是因為他們對小孩的喜愛,他們對待小孩很少去付出過應有的理解和耐心,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糟糕的生活境遇,一方面是缺乏時間和能力。
其次,他們可能期待孫子能在晚年家庭生活中帶給他們一個陪伴和念想,以抵消年老時的孤寂。
最後,他們信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孝道觀念,對於丁克目前是完全無法接受的,他們不希望自己養了一個旁人眼裡的不孝子。
所以,「不孝子」這個帽子我估計是要一直戴下去了。
當我敲下這些字時,心裡也很不是滋味,但我最終也只能說,每個人的人生中都不得不承受一些遺憾和代價,我不想我的後半生再被我的原生家庭影響和左右。
2、我對這個矛盾所能想到的解決方案
對於丁克問題帶來的矛盾,首先,爭吵當然無濟於事,我能做的只能是慢慢和父母好好溝通,攤開自己關於這件事情的所有想法,就像現在這樣,將自身的困境、現狀與選擇,都一一羅列清楚,然後在時間推移和一次次的碰撞中逐漸獲得他們的理解。
其次,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每年帶他們出去旅行,幫他們進入除了家庭之外更大的世界,在新的生命體驗中一點一點獲取對我的理解。
最後,我會盡我的責任去好好養老,通過我的努力儘可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從物質到關係,盡量避免出現讓他們孤苦無依強烈渴望孫子的狀態。
如果說傳宗接代是我父母一直以來的想法和所接受的社會教育,那麼對我來說,丁克就是我成長經歷中所接受的自我教育和已經漸漸牢固的人生觀,它們會指引著我做出更符合自己人生的選擇,就像行在路上吹過皮膚的風一樣自然。如果強迫我去經歷不是自己期望的人生,那就是一件會讓我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
其實我也想告訴所有像我父母一樣為兒女著急的父母,不必擔心。我知道,你們都含辛茹苦的養大了兒女,當然想看著他們長大成人後過得幸福,健康快樂的活著。其中有一部分兒女會如你們所期望的那樣,手牽著手步入婚姻殿堂,養育兒女。但是另外一部分,就請試著去尊重他們的想法,如果他們有一天後悔了,但是又錯過了最好的生育時間,那麼那是他們需要承擔的代價。他們需要提前做好承受這份代價的心理準備,並想好解決辦法,去領養孩子,或者提前冷凍精子和卵子以後做試管嬰兒。總之,無論做什麼,他們都是成年人,理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儘管這麼說有些殘酷,但無論何時,你們總歸要承認和接受這個擺在眼前的現實:你們和孩子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了,對他們做出的選擇,要給予理解和尊重。
四、父母擔心的一些社會和周圍壓力問題
1、目前中國的丁克現狀
丁克家庭在我國出現於上世紀90年代左右,至今只有20來年的歷史,所以至今沒有一份覆蓋面比較廣信息來源比較可靠的調查報告,下面從來源於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碩士研究生李飛的文獻資料《評「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國的現狀「》中摘取幾個數據,數據雖然都被判斷為不能令人信服,但大家可一窺其模糊的輪廓:
在知乎上,【丁克】話題的關注者有18920人,1915個相關問題,606篇精華內容。
在豆瓣上,【丁克】相關的小組只有二十多個,人數最多的小組有4231個成員。
在百度上,【丁克吧】的關注者有54905人,帖子數為2293350貼。
在微博上,閱讀量最高的【丁克一族】話題討論數為1177次,閱讀量為78.8萬。
在微信指數中,【丁克】近三個月來指數峰值為10月3日的153594。
以上部分是想說明,丁克這個群體沒有父母們想的那麼孤僻,雖然相比比例少,但數量並不少,討論也不少,此外,中國實際的丁克人數一定比在網上可見的要多,在如今的信息時代,不用擔心他們找不到自己的群體。
2、周遭目光與他人看法
對我父母來說,除了他們自身的感受,可能還會有一些來自外界的擔憂:被別人笑話,異樣的眼光,兒子被冠上不孝的名頭等等。
對於這個問題,我能想到的解決辦法還是溝通,引導他們逐漸想清楚這件事,不被那些閑言碎語和流言蜚語所影響。
我覺得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只要內心尊重父母,愛護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照顧他們,讓他們能安心度過下半輩子就是孝順。沒必要為了父母的意願而生孩子,那不一定是孝順,有可能是愚孝,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很多問題,讓父母照顧你半輩子,還要讓他們再照顧你孩子半輩子。即使父母會逼著你要孩子,也要記住我們是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物,我們可以選擇過怎樣的人生,而不是過父母想讓你過的人生。何況對很多父母來說,逼迫其實只是一時,也許他們是怕你年輕時沒想好,老了會後悔,最終還是希望看到你自己快樂。如果你能讓他們意識到你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讓他們看到你確實生活的還不錯,那麼我相信大多數父母最終還是會慢慢接受。
最重要的是,生活不是過給外人看的,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明白這一點。那些不試圖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反而習慣性的用道德綁架,想盡一切歪門邪道也要把孩子拉到自己設定軌道里的人,才是無藥可救的父母吧。
真正的「為了孩子好」,是去儘可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他,如果有可能的話,祝福他能夠得到想要的人生,而不是恰恰相反,以自己的意願和觀念為坐標系,定製他人生的軌跡。
五、自己往後的生活問題
1、伴侶和家庭問題
如果有一天我要結婚組建家庭,站在我旁邊的那個人一定是和我在丁克想法上一致的人,相比孩子,她會更關注自我實現。並且只會因為相愛而結婚,沒有別的可能。如果我的人生坎坷始終沒有遇到合適並相愛的人,那麼孤獨終老的結局我欣然接受。至於理想伴侶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不多贅述。
2、物質和經濟問題
丁克之後物質方面的生活安排,與當時階段的經濟水平相關,是一個相對比較樂觀的問題。我今年24歲,車房尚無壓力,做過十多種工作,以現在來看整個軌跡,它們的性質和所帶來的生活水平整體是不斷向上改善的,對生活的把握也越來越清晰,儘管沒有那麼迅速,但這個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也不斷推動著我去更新自己。那些體力勞動性的工作,10年之內就會被替代,但那些不可替代的腦力工作,只要這個社會還有需要,我相信憑藉自己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對事物嚴謹的邏輯理解和判斷能力、創造性和複雜經驗的積累、豐富情感的融合、對藝術的理解與創造等特點,通過刻意培養,建立高度自律的生活習慣、理財行為、消費習慣和生活節奏感,並時刻對世界的變化保持敏感,應該足夠在時代的變化中生存下來並逐漸上升。寫下這些,是正在進行的事,也是對自己往後不間斷的鞭策。
如果不幸人生下滑,陷入困境,那就先活下來,然後不斷在苟且中求變,這方面我多少還是有一點經驗。
3、精神成長的問題
精神成長,其實就是在自己長期的興趣愛好、夢想目標與人世歷練中,獲得的對世界和自我的更多理解,從上面第一部分的「人生規劃導致的時間原因」中應該不難看出,我的興趣愛好還是比較多的,它們有的是從小就開始陪伴我,有的是從中學開始相遇,它們背後廣闊的趣味性與我難以填滿的好奇心,足夠支撐著我度過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那麼如果沒有孩子的情況下,一個人會獲得理想的精神成長嗎?在美劇《馬男波傑克》中,馬男他媽曾尖銳的挖苦馬男:你生來就支離破碎,這是你天生的,現在儘管你可以用工作、用書、用電影、還有你的小女朋友充實人生,但你依舊不會完整。
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立刻聯想到了丁克問題,於是我也反問了自己,即使你用你所有喜歡的事物來充實人生,你會最終變得完整嗎?儘管回答這個問題還為時尚早,但我想了想,如果我年輕的時候就足夠清楚,那麼未來沒有孩子將不會給我帶來人生是否完整的困擾。
4、未來的養老問題
養老問題,其實本質上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在衰老之前,提前積累晚年生活所需的資金。同時在年輕的時候花時間長期保持健身習慣,為晚年不被疾病拖垮做準備。
至於老來可能會有的孤獨感,我覺得這對我來說基本不是個問題。除了因為它早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習慣,還因為我總是善於給自己找樂子。孤獨感這種東西,和你跟前有沒有孩子其實沒有必然關係,只和你對孩子的慾望有關。有的人希望膝下兒孫環繞老來有親人陪伴,不然老無所依,無比孤獨,晚景凄涼,有的人一開始就沒這個希望。有的人置身於人群中,置身於十多個子孫的家庭中依然感到孤獨,有的人獨自一人或者只有伴侶,老來依然活的怡然自得。我認為自己的心理建設從任何方面來看都屬於後者,從年輕的時候成型,並在往後的人生中只會愈發堅固。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認為,我現在說這些為時尚早,還很年輕,只是還沒到時候,等我過了三十歲或四十歲,等我體味到人世的艱辛,等我明白孩子的重要性之後,他人的眼光、周圍的壓力、對其他家庭的羨慕、積壓的孤獨感、對世界的厭倦、身心脆弱等等總有一個外在因素或內在因素,會引起我心境的變化,讓我渴望回歸到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我只能說,我十幾歲時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從我自身一路的成長軌跡來看,這種變化不大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我承認每個人都會有變得脆弱的時候,當他生病時,當他老了時,當他遇到難以跨越的人生困局時,但我不認為渡過脆弱的辦法唯有孩子這一項。另一方面,其實我挺相信自己會永遠堅強下去,我會遇到挫折,遇到無奈,遇到坎坷,遇到心酸,遇到離別之苦,遇到衰老病殘,甚至遇到天災人禍,但它們都無法從內心裡打敗我,我相信當自己老了時,會變成一個俾睨眾生的頑固老頭。我將永遠為自己而活。
六、丁克反悔的問題
1、我的悔丁假設與應對方案
在中國有一個比較知名的悔丁案例,導演爾東升,他年輕結婚時曾和妻子約定好丁克一輩子,卻在60歲的時候和年輕小三生了個娃,可想而知妻子有多傷心。
在百度、微博等等社交網路上,隨便一搜也可以看到很多丁克反悔的問題,有的甚至搞得夫妻不和,大鬧一場,以不堪收場。
所以,如果我有一天後悔了怎麼辦?
很多對丁克想法模模糊糊的人都在這個問題面前敗下陣來,不知所措,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在我看來,那只是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夠清晰。我不想要孩子的想法系統且堅固,儘管我需要承認,未來不可預測,人的想法都有可能會改變,只是當下我剖析過自己之後,認為自己成為一生丁克的可能性非常大,並且無論發生什麼,這一點很可能都不會改變。為了杜絕這種隱患,我會在必要的時候去給自己做結紮手術。
此外,就像你所看到的,我已經著手將我的想法系統的寫下來,作為我的丁克宣言。以此為據,時時觀照和完善。我對這件事的觀念思考過程就像建立一座金字塔,未來也許會歷經風吹日晒雨淋雷劈缺磚少瓦修修補補,但根基無法動搖。我會如實告訴我的未來伴侶,女性悔丁的時間段比男性要短,並且要和我一樣想清楚各種情況。如果有必要,我會和對方簽訂具有法律約束的協議,如果我悔丁導致婚姻關係不得不解散或者因此給對方造成傷害,我願意承擔一定的具體代價。
2、未來伴侶的悔丁假設與應對方案
首先,我認為我的伴侶身為自由人,擁有隨時選擇生孩子的自由。我會提前告訴對方,如果你有一天突然想要孩子而我依然不想要的時候,我會尊重並成全你,我們婚姻的解散將成為我們各自新生活的開始,希望這個新的變化會讓你往後的人生更加充實和快樂。
我既不會以婚姻來綁架對方,也不會以道德方式譴責對方,因為我深刻理解人類觀念的流動性。
孩子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很多人在年輕時並沒有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怎樣的人生,便匆匆踏入新的階段,在某場人生變故中,對這個看似確定的問題再往下深入一點就會變得朦朧不定。比如有某對戀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內心裡以為對方和自己一樣想要的都是一個「有孩子的人生」,一拍板就結婚,結果其中一方最後發現其實自己想要的是一個「有終生愛人的孩子的人生」,期間如果跟愛人因故分裂,就會把孩子當生死籌碼進行挽救或要挾,不接受感情變故,而另一方想要的卻是一個「孩子比伴侶重要如果不得不分開也坦然接受的人生」;再比如某對夫妻在得知身體原因無法生育之前,都以為對方說的「想要一個孩子」是同一回事,結果最後男方發現自己想要的其實是一個「只接受自然生育的孩子的人生」,寧願一輩子這樣,而女方想要的是「也可以接受領養孩子的人生」,想盡辦法也要養一個孩子。
現實的複雜性就在這裡,當剖析到我們各自內心深處的需求以及考量到不可預測的未來後,就會發現生養孩子這件事所涉及到的人生需求,遠比我們當初以為的多很多。比如上面舉的兩個例子,「無法生育」這種人生變故和「感情破裂」這種愛的消失,以及一些我可能還沒意識到的重大因素,而每一個因素對孩子這件事的決定和影響都是深刻而長遠,和那個完整的自己是直接掛鉤的。所以,認識自己其實是那件最難的事,但似乎人們都不以為意,以為「生孩子」就是「生孩子」而已,以為當大家說到「生孩子」時內心的需求是一致的,以為說到孩子和「人生」這個詞之間的關聯時,大家聊的是同一回事……生活中的很多誤解其實就是這樣出現的,當大家說同一件事物的時候,往往說的只是這件事的最表層,一旦稍微用一下放大鏡,就會發現由於這件事物本身的複雜性,不同的人聊的只是自己那個角度看到的,最後導致矛盾或悲劇……這樣的情況生活中隨時隨地在發生。所以當我們聊關於孩子的人生時,才必須要深入,必須要嚴謹,必須細緻到確認我們說的是這件事的所有面貌,只有深刻面對自己,才有可能找出最好的幸福方案。
所以,希望每個人都能儘可能全面的想明白這件事。
七、其他可能的一些問題
1、現實世界對我個體意識形態的改變
這個層面的討論,與未來社會可能發生的劇烈性結構變化有關。
在無數種外界對我觀念造成衝擊的可能中,只有一種會讓我的想法徹底改變。
王晉康在《逃出母宇宙》中曾說過,丁克族、同性戀之類的現象,屬於富裕時代的奢侈倫理。在人類的貧瘠時代,繁衍才是那個永恆不變的堅固倫理。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世界因為某種力量劇烈動蕩,我站到了一個所有證據都表明人類如果再不繁衍就要滅亡的位置,那麼我會挺身而出。
2、人生事故中的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體現在人生的兩方面。
一方面是某種情感陰謀。比如我的未來伴侶出於自身的隱秘需求,以隱瞞或欺騙手段,在我結紮之前悄悄戳破避孕套什麼的,導致自己懷孕並堅持要生下來,最後讓我處於一種難以消解的困境中,那麼我也認,要麼送人要麼自己養,我不可能脅迫或者殺死一個已經誕生的生命,只是感情肯定沒法延續了。或者我的父母用自殺的手段逼迫我生孩子,那麼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方面我沒有什麼想像力,只是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方面是我的人生境遇。比如孤獨終老。我理解不婚主義,認為不途徑婚姻,也可以找到通往幸福的路。所以對我來說也結婚也可以,只是丁克是結婚後的那條底線;不婚也可以,不排除孤獨終老的可能,也許我最後就是孤身一人。不過即使不幸孤獨終老,我也從現在開始就做心理準備,我相信這一生沒有孩子我也能把自己照顧好。
3、宣言小結
實際上,這遠遠不是一份足夠成熟的宣言。因為大概只有那些真的走到了起碼五六十歲的丁克,才更有資格宣稱自己是一個丁克。而我當下試圖整理好自己所有想法的這份努力,只是想提前做好準備。當我父母到了開始催婚和催生的時候,我希望我們彼此能提前多一些了解。我想告訴他們,我已經明確知道了你們的大概意願,本身並不複雜,完全可以理解,就像一個普通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結婚生子,幸福美滿,一生平安。但是也希望你們能了解一下我的想法,這樣我們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不至於因為想法不夠清晰而陷入混亂,引發不必要的傷害,和匆忙之下不得不做出某個決定。
無論如何,想來想去,我還是不想被親情左右,想過自己的生活。
我知道讓每個人都用這種方式來追問自己會有點冷酷,但是我想對我來說只能這樣,最好的決策建立在最冰冷的邏輯鏈上,我需要提醒自己多問一問自己,我只能說,「在那之前,你要好好想。」
之前偶爾看到一個朋友的留言,我覺得挺真實,也代表了一點我內心偶爾閃現的想法,希望我分享出來的時候它不會刺痛到任何人:
如果我這一代只能到我這結束,那就到我這結束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