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抱怨沒有用?屁!!!!

「人類有一種好,

叫看起來很好。」

我們總是習慣於

把開心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

任何不好的消極的情緒

都被認為是應該藏起來

抱怨?牢騷?小脾氣?

不可能的

最好永遠都不要這樣做

在我們的概念里

好像有一種天生對這些負面情緒的排斥感

比如說抱怨

一提起它

相信大家都會避之不及

認為這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抱怨是一種毒藥;

抱怨別人=折磨自己;

愛抱怨的人無法成長

……」

好像抱怨就像一顆老鼠屎

人人一看到它就得膈應一回

畢竟

「抱怨管啥用啊,

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啊…」

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今天

卷卷就來好好跟大家聊聊抱怨這回事

其實不止是你一個人想「抱怨」

一個愛「抱怨」的自己也並非大逆不道

更多時候

只是我們把「抱怨」污名化

抱怨

表面上雖然無法解決我們的現實問題

但對我們的情感疏導方面的作用

卻是意義重大

而且說到底

抱怨本身就是一種讓人

從頭到腳神清氣爽的除霾神器呀

我知道當我拋出這個觀點的時候

很多人內心還是抗拒

他們的內心仍舊把抱怨當做洪水猛獸

心底里也有很多抗拒意識

拒絕讓自己這麼做

這些聲音大概是下面這樣的:

「大家都喜歡樂觀的人」

「沒有人喜歡聽你的抱怨」

「別人也都挺忙的,

沒有空聽你說話」

「你說了有什麼用

別人幫不了了你

到最後還是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但事實是

這個世界並不存在陽光的人

只存在有時候陽光的人

只要是個人都有心情很down的時候

雙十一快遞還沒發貨;

快到公司發現手機落家裡了;

開會的時候被同事懟了…

所以難免會想抒發個怨氣排泄下心中的不滿

抱怨,是一件再自然而然不過的正常事件

而如果每當這個時候你都要求自己

不要抱怨

其實是對自己負面情緒的一種忽略

只會讓事情停滯不前

你所有的委屈、難過、壓力、傷心

得不到正確處理,只能積累在身體里

表面上看你並沒有什麼

但卻會很心累

即使什麼都沒做

身體也是在負重前行

因為那些負面的、消極的情緒

並沒有真正消失

而是都被放在見不得光的角落裡

慢慢等待發霉、潰爛

這就導致大多數時候的你

並不快樂

但你還是在笑

每天都在大笑

你甚至不知道你自己在笑什麼

你內心也知道你自己並不開心

但還是要假裝堅強

你的很多心事也不太敢跟別人說

這讓所有人都以為你很快樂

但其實你不快樂

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你才會偷偷躲起來哭

你不敢讓別人看見也害怕別人看見

這樣不快樂的你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我們自然而然得抵觸抱怨

習慣於把自己開心的一面展示給周圍的人

連朋友圈也極少發負面情緒的內容

但這種表面的「好」

卻讓我們裝得很「累」

因為我們一直都忽略了

抱怨其實是一種上帝賦予我們的

一種排解負面情緒非常有效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抱怨都怨聲載道

不是所有的抱怨都是喋喋不休的祥林嫂

不是所有的抱怨都是一副

誰也看不慣的期期艾艾樣兒

什麼才是真正的「抱怨」呢?

克萊姆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羅賓?科瓦爾斯基

曾這樣定義它:

「無論主觀與否,抱怨是一種不滿情緒的表達,其目的是發泄情緒或者達成某種心理目標或人際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這是什麼意思呢?

抱怨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

它本身沒有任何毛病

而且它的作用還很大

不止能幫助我們發泄情緒

在另一方面

其實還有著更深層的社交功能

有研究表明:

分享不高興的事情

會比分享開心的事情

更能拉進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當我們向別人抱怨自己心中的煩惱的時候

其實在一個方面

我們是給對方了一個接近自己的機會

打個比方

如果一個我很喜歡的朋友找我抱怨

我會覺得她對我坦露心聲了

又讓我覺得被信任

相反

如果他一直在我面前表現很開心的樣子

我會覺得有距離感

是抱怨,給了別人走近你的機會

偶爾的抱怨

對他人宣洩負能量

是對別人的一種坦誠、一種信任和敞開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

當你說服自己不要抱怨的時候

其實你是在告訴自己啥呢?

別人的事,都比我重要

我不值得別人重視我

我不值得別人為我花時間

我不值得別人為我停留

這就很可怕了

這種暗示會讓人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讓人感覺到壓力更大

試想一下

一個從來都不抱怨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1.情緒壓抑者

習慣性的情緒壓抑者,

比情緒不外露者更難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不管是憤怒、生氣、委屈、悲傷

他們都選擇用壓抑的方式化解

這樣人的遇到事情

就更不會選擇輕而易舉得跟人抱怨

2.「沉默型」人格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

「如何看待這種當下越來越普遍的「沉默」人格?」

題目下很多答主都在吐露自己的心聲

害怕與人衝突

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也從不會抱怨

這類人雖然看似主動選擇了沉默

但其實都是被動變成了一座社交孤島

3.老好人

遇到任何事情

他從來都是笑臉相對

不會和人發生衝突

更不會讓人看到他生氣的一面

這類人是人群中的好好先生

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有著過於嚴苛的追求

所以一般也不會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不滿

4.「D」型人格

蓋伊博士提出的心理學上 的「D」型人格

可謂是上述三種人格的總括

這種人格的特點就是喜歡壓抑情感

不僅對負性刺激更敏感

還經常不受時間、情景的影響

就陷入到煩躁、緊張、無緣無故的憂鬱中去

研究表明

這種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其他人的4~6

而我們身邊D型人格類型的比例大概為31.6%

這是什麼概念?

每100個人中就有30多個是這樣的人格類型

可謂是十分普遍了

除此之外

很多服務行業的人

(地鐵售票員、樓盤推銷員、空姐等)

也是情緒壓抑的重災區

出於工作需要不管遇到多麼蠻橫無理的人群

也要控制壓抑自己的情緒

殊不知

越害怕表達自己情緒的人

越容易情緒化

他們像悶葫蘆似的把內心大量的

不良情緒統統憋在肚子里

笑著說沒事

但心裡早就滿目瘡痍

美國學者在分析了1300名醫科大學

畢業生的心理和健康狀況後也發現:

性格憂鬱、感情不外露的人,比性格開朗的人更易患消化系統和淋巴系統癌症,如胃癌、胰腺癌、直腸癌、結腸癌、淋巴癌等,患癌的危險性竟高出15倍!

這樣下去的後果更可怕

抑鬱症其實就是這樣憋出來的

很多抑鬱症患者

最大的問題

就是什麼都不說

他們習慣把所有的壓力都放在心底

久而久之,負擔越來越重

最終壓垮了自己

「微笑抑鬱」就是這樣一個群體

他們隱沒在喧囂的生活中

每天笑臉迎人

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但在笑容背後

他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於內心那個黑暗、壓抑

痛苦不已的自己做鬥爭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

截至2015年

全球已有超過3.2億人飽受抑鬱症的困擾

約佔全球人口的4.3%

抑鬱症導致的自殺行為已經上升為

15歲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你以為他們為什麼不說呢?

電影《一念無名》里余文樂飾演的兒子

身患躁鬱症

(一種包含抑鬱和躁狂的雙向情感障礙)

整天從早到晚躺在床上

默默流淚

不肯不出門、不肯吃飯、不肯洗澡

但面對他這樣的狀態

父親很是不理解

他輕輕拍著兒子的肩膀對他說:

「你可否想些開心事?

我求你,正常一點,可以嗎?」

你根本沒什麼大不了了的

就開心一點就沒事了

就正常了

連在最親的人眼裡

他們的病也不過是一個簡單的不開心

還說什麼呢?

說了也沒用

這就跟我們對抱怨的抵制如出一轍

認為抑鬱只是存在性格缺陷

「你就是想太多」 、「矯情的人才會得這種病吧」

而忽視這是一種功能性的精神疾病

正是因為對抱怨的詆毀

對負能量的排斥

他們才一再壓抑自己

正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樣的事情不能容忍

不能接受

才讓這些真的受傷的人無法求助

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卷卷真的不明白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起

為什麼我們連「我好累」

「我想哭」

這樣的話都不能說出口了呢?

都恥辱到這種程度了嗎?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病態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有表達痛苦的權力

都有排泄負面情緒的需求

正視它

你才能正視你自己

不管是朋友圈

朋友

說你想的

罵你想罵的

正確解決掉它

你才能真正丟掉它

而不是一直被它影響

《頭腦特工隊》

女主的情緒被分為好幾個角色

傷心被所有其他情緒排斥

導致女主想哭哭不出來

他們認為這種情緒是壞的

就是徹底消滅

但結尾正是傷心救回了女主

她回到女主身邊

女主哭了出來

那一刻才真正發泄掉了內心壓抑已久的痛苦

才真正得到了釋放

存在即合理

任何一種不滿 焦慮 憤怒的情緒

都是有用的

再說了

你以為經常勸別人不抱怨的人

是什麼心理呢?

他們真的是覺得抱怨很沒用么?

還是覺得對方的這個情緒真的會影響到自己?

其實大多數時候

他們是在掩飾自己

沒有能力承載別人的情緒

聽他說了那麼一大堆

給不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也不知道怎麼安慰

說白了

就是沒有能力愛別人

所以就把「抱怨無用」拿來當做擋箭牌了

所以你看啊

抱怨本身這件事情一點錯都沒有啊

錯在別人不能承受你的情緒

錯在大家都在詆毀它

但抱怨也分對象 分方法

一味得喋喋不休確實會讓人吃不消

把握好這個尺度就很重要了

具體怎麼把握呢?

 美國心理聯合會(APA)成員蓋伊?溫奇博士

在《抱怨的藝術》這本書中

教會了我們如何烹制一份美味的「抱怨三明治」

一種不委屈自己、不傷害別人的說話之道

卷卷特意在此摘錄給大家

這本書里

蓋伊博士提到了他自己早年前經歷的一件事情

他住的一間公寓旁施工

噪音讓許多住戶受不了

他們紛紛打電話給物業投訴

但都沒有回信

蓋伊也寫了一封投訴信

結果只有他一個人

得到了減少房租的待遇

他就是很好得運用了「抱怨三明治」這個技巧

「中聽的話就像頂層的麵包片,

中間那層「肉」是投訴本身。

底層的麵包是「助消化劑」。」

抱怨三明治其實運用的就是溝通中的「三明治」技巧:首先給予肯定,然後指出建設性意見,最後給出鼓勵。用中聽的話(麵包片),夾住抱怨的主體(肉)。先打開對方耳朵,再傾訴自己的事情,最後再來點消化劑,做一個積極性的陳述收尾。

具體到他的這封抱怨信里

是這麼安排的:

開場白必須緩和、中聽

目的是打開對方的耳朵

大多數人一聽到投訴

防禦系統就會立即啟動

所以這封信的第一段

首先傳達友好的感謝:

「我非常喜歡在這裡生活……」

中間部分雖然是投訴

但更多得像一個請求:

「我完全能明白,你們對這個建築工程也無能為力,而且沒有義務為這些噪音補償。我想請你們考慮將我的租金往下調整一些,以此來反映我生活質量同以前的巨大差距(這同樣不是你們的過錯)」。

結尾部分是「助消化劑」

要讓聽抱怨的人感到難以直接駁回

更容易接受這個抱怨的主體:

「我知道你們沒有義務……但現在的情況變得如此糟糕,所以我覺得我不得不……對於您對我提建議的考慮,提前表示感謝。」

這樣一個完美的「抱怨三明治」就出爐啦

要是你是物業人員

會更喜歡劈頭蓋臉的痛罵

還是這樣有效的抱怨呢?

顯然後者更容易讓人接受

也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除此之外

這本書還講到了在抱怨之前

我們應該注意的事項

大家在尋求情感安慰進行抱怨之前

可以先暫停下問自己三個問題:

1、傾訴對象是否能理解和支持我?

2、Ta的處境是否適合表現這種理解和支持?你非要跟一個只拿了50分的同學抱怨自己考了97,沒拿滿分,這不是抱怨是找打。

3、抱怨的話題是否與傾訴對象有關係?

還有一個小tips需要注意的是

抱怨要適可而止,沒別完沒了

除了自己積累大量的負面情緒

還是會讓人遠離你

為了達到目的

我們不該同時抱怨兩件或者更多的事情

只抱怨那件事本身就可以了

我們的「抱怨文化」

根深蒂固的真正問題不是我們抱怨得太多

而是相當多的抱怨是無用的

沒有任何成果的

減少抱怨的最好方法不是停止抱怨

而是學會更有效的抱怨

引導讓我們不滿的事情得到有效改進

我們抱怨的理由就會越來越少

總而言之

別老憋著自己了

你不僅要學會抱怨

還要發泄其他的負面情緒

真正在意你的人

會包容你

還會因為你這樣的求助主動來幫你

替你分擔

這沒錯

也沒啥大不了的

千萬別等自己承受不住了才說出口

照顧別人前

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


推薦閱讀: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