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被收男孩跳江:青春期的「極端性叛逆行為」為何頻發?
近日,資陽城一名15歲的男孩,因手機被父母「沒收」後,竟然選擇「跳江自殺」。據悉,這已經不是頭一次「跳江」,具體的原因不說,可能大家也能猜到,就是孩子「沉迷手游」,父母無可奈何,只好將手機「沒收」。可是,對於孩子的舉動,卻讓人感到驚詫。雖然,孩子所幸被救起,但觸目驚心卻隱藏在不確定之中。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應該比較普遍,孩子們的極端行為,即便各有不同,但是青春期中呈現出的「叛逆氛圍」,卻是一樣的味道。尤其,對於物質條件相對「豐裕的時代」,孩子們幾乎是在蜜罐里長大的,而且父母們也比較寵溺,這就導致,青春期的時候會「更加叛逆」。
坦白講,「青春期叛逆」屬於正常的一種成長表現,只要父母能適當的引導,應該能順利的度過。但是,對於一些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融洽的情況,就會生髮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作為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獨立意識萌芽的階段,但是生活方面卻還需要父母照顧。
這種半疏離半依賴的情境下,就會讓孩子們表現出很厭煩的狀態。甚至,很多孩子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墮入歧途。如手機被收就跳江的男孩,很明顯已經對手機形成極大的依賴。當然,「跳江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對抗,真正的目的不是「尋死」。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殺未遂」給孩子造成一種脅迫力量的存在。當然,這種認知在本質上是荒唐的,可這對於那些「被慣壞」的孩子,好像就是一種「生活準則」,反正「自己一作死,父母就心軟」,那麼為何不作死呢。所以,類似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多。
所以,就「手機被收男孩跳江」事件,總的來說父母的責任應該很大。有時候,孩子的不良秉性一旦在幼年形成,要想在之後的歲月里修補,著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人畢竟不是機器,想短時間內有所改觀幾乎不可能。有的人或許在之後的社會歷練中能有所改變,有的人一輩子可能都是「嬰兒」。所以,對於青春期「極端性叛逆行為」,要搞清以下幾點,再去修補孩子。
原生家庭的「氛圍」里一定要有精神之愛。通常來看,多數父母認為只要給足孩子物質上關愛,就好像是最好的愛。可是,當孩子開始萌發獨立意識時,似乎單純的物質之愛就顯得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在孩子的青春期,精神上的關愛更為重要。因為他(她)們試圖認知周圍的世界,並希望父母對其理解。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父母,除卻能給予足夠的物質之愛,精神之愛都總被忽視。就跳江的孩子,依照報道中的說法,父母在看到孩子後依舊是一頓數落。坦白講,他(她)們也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的方式卻是自己認為好的方式,而非孩子喜歡的方式。
他(她)們或許以為,只要給足孩子的物質之愛,孩子就應該聽話,甚至有好的習慣。可是,這恰恰會導致很多孩子走向歧途。在一定程度上,青春期的孩子對精神的需求,比對物質需求更重要。有的孩子通過遊戲彌補,有的孩子通過戀愛彌補,可無論怎樣,這種彌補都不及父母之愛,而且控制不好會影響學習和成長。
父母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很重要。之所以這麼說,是緣於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外界的認同和確認,以此作為自我確認的力量。只可惜,很多父母總是以成年人的視角看待孩子,以過來人的經驗說教孩子。這種情境下,多數孩子很難接受,並且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厭煩父母的情況。
很多父母,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可事實上,他(她)們從來沒有審視過自己的交流方式是否恰當。孩子們的思維和視野畢竟是有限的,對於父母來講都會顯得不成熟,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和父母平起平坐的交談,被尊重,被理解的交談。
只要能做到這些,想必孩子的叛逆就會收斂一些,久而久之也會站在父母的立場進行思考。總的來說,成長需要的更多是理解,而非無休止的指責。對於孩子來講,遊戲的誘惑確實大,這是普遍現象。但是,作為父母要耐心的和孩子講清楚沉溺遊戲的後果,而非直接沒收手機。
總的來講,極端的「說教式」和「硬堵式」的教育,只會迎來極端的反饋,這幾乎是公認的錯誤教育方式。但是,多數為父母的,卻總是在這個問題上重蹈覆轍,這著實讓人感到難解。當然,這裡也不排除,一些父母確實自己對於教育的認知比較粗錢,文化層度也低。
但是,這也不應該成為推脫的理由。要不然,很多孩子將會成為父母的犧牲品。說到底,孩子的成長會面臨很多問題,作為家長是要干預的,但是疏導比說教更重要。所有人都厭惡說教,這並非孩子獨有。所以,只有摒棄說教式的,硬堵式的教育方式,才能迎來孩子的積極反饋。
相信,孩子之所以「跳江」,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不讓玩遊戲,而在於沒收手機的不尊重方式。由此來看,也能說明一個問題,很多家長自己都沒有完全脫離「嬰兒意識」,所以與孩子的溝通才會出現很多尷尬。真正的成年人,在交流時,尊重是基本的品質,要不然跟誰交流都是問題。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