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癥狀到發展:我們如何理解孩子心理健康的本質?
編者按:抱歉很長時間沒更新,沒更新的原因主要是卡文,同時事情很多,所以。。不過後面爭取穩定更新,大概。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世界健康日」刷屏了。
不過說實話,之前真心不了解「世界健康日」到底是什麼。
但是無論如何,非常感謝有「世界健康日」這個節日——因為它給了我一個蹭起來不是那麼尬的熱點。
本次的世界健康日的主題是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給我更多的動力和大家聊聊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話題。(我絕對不會承認之前想寫這個主題被卡文卡到死的事)
首先,這個話題可以從一個很基本的問題開始: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們從一些數據開始。
目前,我國 18 歲以下未成年人有 3.67 億,保守估計,有學習、情緒、行為障礙等精神衛生問題如焦慮、抑鬱、恐懼、情緒障礙、多動、注意力缺陷、網路成癮、吸煙、人格偏離等的未成年人約有 3000 萬,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態勢,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日益突出。
其中,注意力缺陷及破壞性行為障礙是兒童精神衛生的主要問題,我國兒童青少年 ADHD 患病率為 4% -12%。 重性精神障礙患病率上升,自殺風險初露端倪,據北京市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既往曾經有過悲觀厭世、終生自殺風險評估為陽性的有 1.2%,最近一個月有自殺觀念、企圖或行為的有 0.8%;廣州市 2008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5.2% 的中小學生過去一年中有用刀片等利器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其中大約 20% 會有自殺念頭,或者是曾經設想過各種自殺場景。研究表明,成人的精神疾病往往與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精神障礙有關。焦慮、恐怖等輕度的精神障礙有些會隨著兒童的成長而自然消失,但如抑鬱、ADHD等在兒童中常見的障礙,30% 會持續到成年,形成新的心理障礙,將來發展成反社會人格、破壞性行為障礙和藥物濫用(包括酗酒、吸毒等)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 5-10 倍。 在我國,由於大多數精神疾病缺乏有針對性的預防手段,疾病防治主要依靠醫療和康復措施,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殘率極高,患者的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沉重。2002年我國總體疾病負擔中,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導致的疾病負擔排在第一位,達到了20.3%。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兒童精神障礙會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五個致病、致死和致殘原因之一。按此推算,屆時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負擔將佔全國總疾病負擔的 6%-10%,整個社會將為此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ref:《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狀況研究》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直接關係到我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經濟的穩定,人口的質量,家庭的幸福等等。
面對這樣的一個情境,作為一個兒童的心理工作者,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讓我們從一個孩子的例子開始思考:
小A是8歲的小男孩,瘦瘦小小的,皮膚白凈,說話聲音較為沙啞,但是笑起來很可愛。
但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在學校里,卻是一個十足的小惡魔——在學校里總和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有些時候會揚起拳頭狠砸其他同學的拳頭,甚至在激動的時候,動牙咬。媽媽經常被叫到學校里,處理他的爛攤子。
媽媽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所以帶著孩子去了醫院,醫生在做了檢查之後,給了媽媽一個診斷:孩子有多動症。這個診斷嚇壞了媽媽。由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在學校里不斷升級,媽媽被叫到了學校,學校建議孩子轉學——即使小A的成績在班級里是前五。
這個媽媽的焦慮,是不在其中的人無法想像的。但是,為什麼小A有這麼強的攻擊性呢?
小A的家庭從開始就充滿了混亂。
在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媽媽和爸爸就離婚了。之後媽媽獨立帶孩子帶了5年。從6歲開始,爸爸重新出現在媽媽和孩子的生活里。爸爸會非常突然的出現在家中,之後又突然的離開。小A對爸爸回來這件事充滿了矛盾:一方面爸爸回來之後會陪他玩,並且制止媽媽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另一個方面,爸爸每次突然的離開,也讓他很沒有安全感,不知道爸爸這次離開是短期的還是永遠的。所以他很難對爸爸展現出穩定的態度。小A攻擊性的來源,其實也和這種矛盾感有關。他無法正確區分被攻擊與玩鬧這兩種行為,就像他無法分別他的爸爸是好意還是惡意一樣。因為他不了解他的爸爸。對於他不了解的事情,他覺得統統理解成是有害的、對他有攻擊性的事情,是一個聰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里,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情,為了應對這些事情,孩子發展出自己的方式——在小A這裡,把所有不了解的事情歸納成對自己是有害的,這一方式其實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只是,你可以看到,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小A的負面影響。
假如這個過程里,小A和媽媽沒有被干預,會發生什麼呢?
可以預見的,是媽媽的焦慮會爆發。特別在轉學這件事情上,給了這個單親媽媽巨大的壓力。沒有什麼人可以支持她,也沒有人可以和她商量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她只能憑藉自己過去的經驗去度過這一難關。
小A會感覺到巨大的挫敗感。他可能會變得更加偏激——他可能會認為是學校攻擊了自己和媽媽。他也無法看到自己最真實的問題——無法分辨其他人的好意或者惡意,從而錯失了這一經驗所帶來的成長的機會。他可能會有強烈的不公平感,覺得一切人都在針對他。用克萊因的描述來看,他會一直處於「偏執心位」下,無法成長。
作為一個兒童心理諮詢師,我們不是醫院的醫生,沒有辦法使用藥物。我們能用的,是我們的好奇心以及耐心,去感知、思考、理解孩子在當下所處的狀態,並且想辦法,幫助孩子和家長走出他們當下的迷霧。這,是我們兒童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之道。
對於兒童心理諮詢師而言,最重要的,是相信:對於孩子來說,成長,才是最本真的任務。
兒童心理諮詢最核心的任務,是理清孩子成長停滯的部分,探尋成長停滯的原因,並且嘗試幫助孩子和家長理解現狀,並且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然在過程中會遇到種種的不順,其中多數是來自家長。
在治療的前期,大多數家長都會處於類似小A的「偏執心位」下,認為問題都在於孩子,而自己沒有問題。但是假如需要發生改變,就需要家長慢慢的從「偏執心位」轉移到「抑鬱心位」,使家長理解孩子的困難,之後一起想辦法解決孩子和家裡所面對的問題。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也有可能會失敗。但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即使失敗了,但是對孩子情感乾涸的部分,我們的投入就是有所幫助的。
所以,我們作為兒童心理工作者,我們有和兒童心理醫生不同的工作方法,我們以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為核心,這是我們的工作方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