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物來順應

晚清重臣曾國藩說過一句到家的實話,「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很多人都喜歡這句話,但很多人都做不到。

誰不懷念過去呢?誰在當下沒有胡思亂想呢?誰又不在期盼著未來呢?

大仲馬說,人類全部的智慧就在於等待和希望。

希望,不就是期盼著、對未來的迎接嗎?

正是因為難,正是因為不容易做到,所以,「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這句話所指出的境界才那麼讓人著迷。

在我看來,這就是明明白白的十二字真言,是絕頂的修行功夫。

既往不戀。

特別是對成年人來說,就沒有能夠逃脫掉往事對他(她)的追殺的。

那些失去的遺憾,那些錯過的後悔,那些經歷過的美妙滋味......都會一一在人們的腦海里浮浮沉沉。

你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來,也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去,有時候你想要極力地擺脫它們對你注意力的佔據,有時候你又冥思苦想地要找它們回來。

過去的,已經過去,但從過去延續下來的經驗和情感從沒有真正消失。

從某種維度上說,我們就像是被過去養大的孩子。

所以,過去是養分,也是束縛,一個人要想真正的成熟起來,他就必須把自己的過去化為現在的一部分。

脫離過去的母體,才有真正獨立的個體。

當下不雜。

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當下」,所以才那麼喜歡講「活在當下」

當下不雜,就是活在當下。

人的思想那個念頭,用道家修行的話說,真正是心猿意馬,一念起,一念落,就像秋天樹上的葉子,風一起,就是紛紛地漫天飛舞。

旗動,風動,是你的心在動。

僧肇在《物不遷論》中有「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的說法,看江河奔流而去,又怎麼會不動?

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太虛說,大風吹壞須彌山,可謂天翻地覆之大動,然動系和續假相,能見剎那滅真相則即動而不動,故云常靜。

在你的心思動起來的剎那,你要有覺察呀,不動如動,心不為物轉,修得此中功夫的人,才能夠安然地活在當下。

未來不迎。

你如果做到了既往不戀、當下不雜,那你一定就可以未來不迎,三者本是一體。

舉個例子,如果你有了孩子,那麼你對孩子肯定是有個期盼,比如考個好成績,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有個好伴侶,成為什麼什麼人物之類。

可是,當你停留、追隨在這種期盼的時候,你又在哪裡呢?

或者說,你和你的孩子的「當下」又在哪裡呢?

許多人長大後,會有許多的苦惱和困惑,與他小時候活在「當下」迷失的情況有很大關係。

要知道,未來不是固定的,未來從來是不確定的,未來只是現在的延續,沒有現在,也就沒有未來。

活在當下最重要。

物來順應。

「活在當下」最簡單的描述就是把你的思想、你的注意力停留在當下的發生,如果你在此時此刻「活在當下」了,那麼你就是無量的。

我們看一個人最有魅力的時候,一般就是他/她最投入的時候。

比如在舞台上的舞者,李嘉誠在演講中提到,「身與物化,意到圖成」,舞蹈家個性魅力觸動觀眾,凝住一瞬永恆,藝術映照人生,啟迪感召每一個人逾越艱難超越局限,追求更高的水平,開拓無限的可能。

詩人葉慈說,「怎樣才能從舞蹈之中辨別真正的舞者?」

「活在當下」的就是了。

而「活在當下」就意味著「物來順應」,這是生活最好的狀態,要明白,平常你思前想後的作法,大都是徒勞的。

在美劇《絕命毒師》里,老白對處在挫折和自我懷疑中的妹夫Hank說道:

我這輩子過得戰戰兢兢,擔心這個那個,整整50年。每天在凌晨3點驚醒。得了癌症後我反而睡得安穩,意識到最糟的是恐懼本身,恐懼才是真正的敵人。

生活有什麼可擔憂的呢?一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了。

活在當下,物來順應。

我所說的其實是關於自律的修行。

如哲人康德所言,「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慾望、逃避痛苦,我們並不是真的自由,因為我們成了慾望和衝動的奴隸。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唯有自律,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得更高級。」

所謂生活,本就是一場人生盛大的修行。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人生感悟 | 人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