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可以用多久?如何保養?
關節炎是65歲老年人的常發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一系列與年齡增長相關的疾病日趨增多,其逐年攀升的發病率已嚴重影響老年朋友的生活質量和晚年幸福。
退行性骨關節炎與年齡有著密切的關聯,在超過60歲的人群中,80%以上在膝關節可見骨關節炎X線徵象,50%被疼痛困擾。退行性骨關節炎的不良後果超乎想像,人工關節置換是幫助患者恢復自理能力和挽救患者及家庭生活質量的殺手鐧。那麼人工關節置換後可以用多久?如何保養才能用更久?蓮池骨科醫院為此詳細釋疑。
軟骨損傷通過假體關節置換
首先要了解比較容易受損的關節當屬膝蓋,膝蓋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負重」關節。站立或走平路時膝蓋內軟骨平均要承受1/2—1倍多體重的壓力,上樓梯時增為2—3倍,下樓梯則為4—5倍,深蹲增為7倍。
退行性骨關節炎中最常見的就是膝關節的病變。膝關節骨關節炎是慢性進展性的,表現為緩慢發展的膝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其病理基礎就在關節軟骨。軟骨長期過度負重導致磨損破壞是退行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增齡、肥胖、勞損、創傷、炎症、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均可促使關節軟骨退化加快,進而誘發關節滑膜炎症和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可見,骨關節炎的病變中心是軟骨損傷。
現代醫學能通過各種物理和化學的方式解決一些肌肉、筋膜、滑膜等病變引起的疼痛,但是對於軟骨磨損損傷進程本身卻無能為力,換句話說,是「只治標不治本」。自身用壞了的報廢的組織結構當然要換一個替代品,關節置換理應成為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手術。
一旦進展至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軟骨磨損,服用消炎鎮痛藥物、理療等保守方法都將無效。此時,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一道「殺手鐧」,一招制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不是真正地「換關節」,僅僅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再換上一個人工的「關節面」,病人的關節內的許多部件如韌帶、肌腱、軟骨下骨等仍然是自己「原裝」的,一些人工關節甚至設計成只置換1/3關節面(部分置換)。所以,患者一定要消除誤解。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目的是緩解膝關節疼痛,維持關節穩定,矯正畸形,改善功能,活動度110°-155°左右,可正常行走、上下樓梯,使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許多老年人飽受膝蓋骨刺疼痛之苦,在接受局部熱敷、理療、中醫手法治療後,仍時好時壞,不能平穩地控制病情。這部分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往往會發現「關節鼠」,也就是關節內遊離體,是指關節內有可移動的軟骨或軟骨碎片。關節內遊離體可來自軟骨,骨軟骨或滑膜,可以是完全遊離,也可以還有軟組織束帶相連。
針對癥狀明顯、疼痛控制不佳的「關節鼠」,蓮池骨科醫院推薦手術治療,包括關節鏡手術清除遊離體、手術切開徹底清除關節內遊離體及破碎的軟骨等。
人工關節保養五措施 延長使用壽命
關節假體的使用壽命是每個病人都關心的事。蓮池骨科醫院呂主任介紹,關節假體有一定壽命,一般為15—20年,約5%—10%需再更換。關鍵看關節平時的使用程度和頻率。
目前臨床上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年齡集中在60歲左右。是否注意保養對關節假體的使用壽命舉足輕重,疏於保養和過度使用都會在短期內造成假體的損壞。呂主任提出的保養措施包括減重減少磨損、防治骨質疏鬆、避免感染與栓塞、避免損傷以及注重隨訪。
減重減少磨損
膝關節承受的力量大部分來源於體重,減輕體重、控制體重就能減少對人工關節的磨損。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應適當減少活動量,盡量避免過長距離行走、劇烈的跑跳、登山、頻繁上下樓梯或不適當的負重等。游泳、水中健身操、騎自行車、跳舞、打高爾夫等是對關節假體磨損相對少的體育活動。平時可以參加一般的體育運動及工作,不建議從事重體力勞動。
防治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不利於人工關節的固定,時間一長就可能發生人工關節的鬆動和下陷。所以患者要從飲食、藥物、陽光、適當鍛煉來積極防治骨質疏鬆。
避免感染與栓塞
術前後都要積極防治感染。如扁桃體炎、齲齒、皮膚感染、手足癬等,經控制後再手術。這是由於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細菌有可能轉移到人工關節的部位,引起關節感染。人工關節後期仍有發生關節感染的可能,嚴重的甚至要取出假體,容易導致人工關節的徹底失敗。
所以,要有效地防止全身各部位感染。出現感染時如感冒、肺炎、癤腫、尿路感染等,要及時治療。另外,深靜脈栓塞也是醫護人員難以控制的,患者應按醫囑服用抗凝藥物以及術後早期積極適度活動,減少和避免深靜脈栓塞的發生。
避免損傷
遵循「訓練肌肉,保護關節」的原則,增強肌肉力量。良好的肌力不僅能讓患者活動自如,增強肢體協調性和靈敏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關節受力。
盤腿坐、坐過低的矮凳或者下蹲有可能發生人工關節的撞擊,從而導致人工關節鬆動甚至發生脫位。外傷骨折發生在人工關節周圍時,骨折不易癒合,且容易導致人工關節鬆動,平時要多注意避免外傷及跌倒。
注重隨訪
如同汽車要去4S店定期保養一樣,患者一定要重視人工關節的終身隨訪。複查時檢查假體的功能,檢查骨密度是否有骨質疏鬆,了解功能鍛煉及恢復的情況,以便早期發現是否有人工關節鬆動等不良傾向。
平時如果出現任何不適,都要和醫生溝通,及時解除隱患。定期隨訪有利於早期發現問題並加以處理,有助於延長關節的使用壽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