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 販賣焦慮、提升自己、走向成功

有文章喜歡鼓勵人不斷提升自己。

鼓勵人不斷提升,並且認為你不提升就是廢人、廢物、永遠是Loser的文章。這些文章鼓勵人離開舒適區、鼓勵人瘋狂攝取知識、鼓勵人每天以100%的效率來工作,並將所有時間用在「正事」上。

在我看來,人的「成功」往往是需要很多條件的。1000年前無法出愛因斯坦,因為那會兒沒有觀測宇宙的現代裝置。而有一些媒體會以不向愛因斯坦學習就是廢物和自我放縱的體現,他們最喜歡說的話是:「比你優秀的人都還在努力,你有什麼資格不努力。」「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但是他們否定了「環境」、「客觀條件」的作用。人「個體」的影響力終究是有限的,需要客觀環境條件來支持。

這種文章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是最高的,尤其是那些渴望提升自己、渴望上進、渴望更好地生活的年輕人。

但顯而易見的,其「舒適區」理論,要求的是人不斷突破自己上限。而這些人所號召突破上限的理由,並不是鼓勵自我提升,而是「突破上限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有趣的是,如果是買彩票,運氣好也能夠獲得100W獎金,這不需要「突破」,有時候這需要的僅僅是「機會」、一點點「運氣」。我知道這種說法很牽強,但我只是想表達,這個世界是很多元的——就像教育援助山區兒童,確實能援助到一部分,但卻援助不了所有山區兒童。

更不用說,一些高層人士也會擁有極高收入,但他們也許只需要保持在自己舒適區不下滑,就已經足夠了。因為能夠爬到那個高度,已經決定他們不是小部分人。他們即便保持在舒適區,也比絕大多數人來得更有收益。但還有一點,那就是他們所做的事情,正好與時代契合,時代給予了他們的行動以紅利。時代需要他們,他們順應時代,並隨時代潮流站在前方。他們所做的不是離開舒適區,而是待在舒適區,並且待穩。

「不斷提升」、「不斷突破舒適區」,這種說法就像讓CPU不斷超頻、讓CPU自己時時刻刻處於100%的運轉效率一樣。

然而決定CPU價值的,並不是其是否長期保持在100%的運轉效率,而是其甭管是100%還是10%,到底是用在了哪裡。即便只是給人帶去「快樂」,或者播放一些「搞笑視頻」,讓人輕鬆了一下,然後展開後續工作,那也比純粹花費100%的運算效率卡在了「死循環」上有作用,不是嗎?

甚至極端地,一個良好系統的CPU,也許花費個3天時間來設計整體結構,隨後就可以不運行了。剩餘地,就交給各其它部件自行運轉,整個系統就能夠流暢、穩定、高效地運轉下去。各零件並不需要時刻保持在100%的運轉狀態,他們需要的是確保自己「產出」的東西「質量」足夠好,而非一直處於「忙」。否則,只是「窮忙」,又有何作用呢?

不斷提升?算了吧,那只是個無限的悖論。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心理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