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大寶愉快的接受「姐姐」這個身份?
如何告訴大寶自己身份將要變化?
怎樣才能讓大寶接受即將到來的變化?
左右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對話
我們決定懷孕後,準備期間又放棄了,然後又計划上……
對自己在乎的事情我總是苛求完美的準備,因為在乎,被影響的因素就會多起來。期間每一次決定的改變,我都會將女兒當做大人一樣,讓她參與其中,並且徵詢她的意見。
這樣一來,好像二寶誕生的準備工作就成了我們全家的工作,大寶也不例外。
等二寶真正到來的時候,如何通知大寶這一個消息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在大寶開心的時候告訴她
孩子們總是容易被情緒影響,沉浸在一種積極的情緒里,即使接受消極的事物也變得容易起來。所以在告訴孩子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們會在她心情晴朗的時候。
我家大寶特別喜歡畫畫,每次上完美術課都會很開心,彷彿自己完成了一個史詩級的巨作,十分的有成就感。恰好我們得知懷孕的消息時是在她上美術課的時候。
以往都是外婆去接大寶下課,最多是爸爸「或」媽媽,而這次是爸爸+媽媽一起去的,從陣容上先擺出十分宏大的場面,給足了孩子驚喜。
培訓班的美術課程在二樓,等她舉著自己的作品被老師誇讚了一番(培訓機構的老師大多以表揚為主),心情早已開花,又見到爸爸媽媽一起來接下課,更是心花怒放。
走到一樓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告訴她這個好消息了。
「寶寶,我們家的小寶寶已經出現了」。我蹲下身子,與她保持二十厘米的面距,溫柔的告訴她。
「真的?」大寶反問。
還沒等我回答,她又再次反問:真的確定嗎?
見我肯定的點頭姿勢回應,她那一刻真的是樂開花了。
2
讓她「第一個」知道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總喜歡自己是第一個知道某些事情,這樣就可以說明這件事與自己關係很大,另外自己在這件事情中很重要,還有自己是被重視的。
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比大人更需要被重視,尤其是一些大人看起來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比如懷孕的消息。
所以在正式公布這個消息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覺得她是「第一」知道的。
雖然當初我的通知順序是:爸爸→姥姥→大寶,但是我們達成了一直意見,讓姥姥假裝不知道。
當我家大寶知道自己將要成為姐姐之後,她把這個消息迅速的傳給了身邊的所有人。回家先告訴姥姥,然後小區的鄰居,她的同學,她的老師。
在懷孕之初的一段時間內,我經常被問:你家要二胎了?
3
告訴她做姐姐是一種很棒的體驗
做」姐姐」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其實我也不知道。我是家中的二寶,從來都不知道做大寶是一種這樣的體驗。
只是記得作為二寶,對大寶有一種崇拜感,有一種追隨的需求。我就將這種感覺告訴她了。
「小寶寶會覺得你是很厲害的姐姐,它什麼都不會,甚至都不會吃東西,而你什麼都會。」
「小寶寶會走路了,就像你的跟屁蟲一樣,總想跟著姐姐去玩,因為它最喜歡姐姐了。」
今後你不在是我們家的小寶寶了,多麼神奇」(我家大寶不喜歡別人說她是小孩)。
「等小寶寶長大了,它會和你一起玩耍,會送給姐姐禮物,想一下是不是覺得很美好?」
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說過「等有了小寶寶,你要……」這個句型。大多數都是採用小寶寶會給她帶來哪些開心的事情的設想,讓大寶對小寶寶更加的期待。
4
慢慢的告訴大寶生活的改變
二寶的到來雖然大家都很歡喜,但是作為經歷過一次艱辛養育「新生兒」歷程的媽媽,自然心裡十分清楚:我們全家人都要付出!
作為父母來說,再多的付出都無可抱怨。但是我家大寶得知二寶生命已經開始時僅僅四歲半。要讓一個孩子接受「外來事物」對自己生活的負面影響,其實並不簡單。
如果對二寶到來的影響單一的正面化,真正到來時大寶一定會失落。
很多人都會告訴自己家的大寶:小寶寶出生後就會和你一起玩了。這是最大的謊言。別說剛出生,出生半年都不可能和大寶一起玩,而且還要切割大寶很多的空間,時間。
對這種「殘酷的事實」我也沒有隱瞞,只是在大寶建立了一個積極的接納二寶態度之後,慢慢的,點點滴滴的,一次少量的告訴她這些事實。而且告訴她時,我會採用詢問的語氣,讓她發表意見。
例:小寶寶出生後,因為它還不會走路,媽媽可能要經常抱著它,那可怎麼辦?
這種開放式的交流,會讓大寶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出答案。每一次的回答都會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我女兒的回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為什麼→那我呢→媽媽抱小寶寶,爸爸抱我→它還小,抱吧→我是姐姐了,還要抱嗎
隨著答案越來越完美,我知道我家大寶越來越接受二寶了,並且可以接受二寶帶來的生活變化。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十分友善的,把孩子變成不友善,尤其是對自己手足不友善也十分簡單,只需要在他們之間傳達一些不友善的語言就可以了。只是這樣是不是有點太殘酷了?
用溫柔方式,在懷孕之初,就讓兩個孩子都感覺到彼此的愛,這是我的處理方式。
和姐姐聊天
姐姐:媽媽你猜我現在第一喜歡誰?
媽媽:不是一直是媽媽嗎?
姐姐:我還是很喜歡你的,不過我第一喜歡弟弟了
(弟弟出生後的那一個月)
-END-
奉上《 倆娃攻略 》
親子關係 · 手足關係
育兒教育 · 生活感悟 · 知識分享
推薦閱讀:
TAG:生二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