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熱衷研究客家人?
02-16
近一個半世紀以來,日本人非常熱衷於客家研究, 出版了大量的書籍和論文,其中既有移民史、華南地域研究、華僑華人研究等,也不乏客家的衣食住行乃至 為人處世之術等大眾興趣導向的讀物,還有一些客家題材的文學作品。
《廣東客家民族的研究》目錄關於客家的性質,日本人認為:「客家維持中原民族的驕傲」,不容易和其他民族融合,保持了中華思想,輕視先住的南蠻民族,鬥爭心很強,侮外甚至富有排外的思想。他們把十九路軍當成了客家軍隊,認為十九路軍是以「客家排外思想」為基礎的,將之與宋元之際元兵南下時,固守興寧城,與城共存亡的蔡蒙吉、文天祥、陸秀夫等人聯繫起來。
推薦閱讀:
其中,他們對客家的了解,經歷了從一無所知到「刮目相看」,再到高歌禮讚與理性思考並存的過程。
如今,「客家」在日本儘管未達到人盡皆知的程度,但已經不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辭彙,但凡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日本人,基本上都知道「客家」。在閘北作戰的十九路軍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抗擊,經過三十三天的血戰,迫使日本三易其帥,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發現駐上海的十九路軍基本上都由客家人組成,這進一步加強了日本人對客家的調查研究,因而很快便形成了關於客家研究的專著。同年年底(昭和7年12月),日本外務省情報部即出版了一部由廣東日本帝國領事館編寫的《廣東客家民族的研究》。作為歷史上首部由日本官方( 駐粵日本總領 事館) 組織編纂的「客家」專題書冊,此書指出十九路軍頑強的抗日思想根源於客家族群天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傳統的排外精神。日本人認為客家排外思想,雖然富於愛國心,但也十分保守,因為多年受他民族壓迫,特別是清朝時更甚,因此由排外思想變為革命思想。
梅州客家人在勞作在日本人眼裡,客家人在「廣東地方的軍政財界中擁有大勢力」,是必須要研究的。他們認為,中國人沒有團結統一的精神,只有客家人在精神上是十分團結的,並且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勢力。
客家在「國民革命以來有左右支那政局之風,特別是在上海抗日馳名的十九路軍,陳銘樞及其下屬是客家人居多,另外尚有陳濟棠、張發奎等武將麾下部隊,三者的軍隊合併達十五六萬。將來可見在客家能出現一大英傑,必然利用精神聯結,有掌握全國政權的可能性」。此外,陳炯明、廖仲愷、鄧仲元、鄧演達、澎湃、葉挺等都是客家,他們還認為「在海陸豐、潮梅地方尚有相當多數的共軍」是客家人。合浦客家人陳銘樞日本人認為客家人的勢力在三十年代初,掌握了廣東的軍事、政治、財政等實權。客家人先是通過武力掌握了政權,繼而接觸經濟金融界,通過經濟支持進一步鞏固其軍政勢力。但日本人也看到了廣東人不夠團結(他們把矛頭指向客家,認為客家是放浪移住者,即非本地人),「缺乏如廣西派強固的鄉黨心,常被政客利用」,為了政爭而同室操戈。圖文來源於網路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