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不罵日本人?
讀魯迅的文章,忽然發現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是魯迅只有罵中國人,而從不罵日本人。上網瀏覽,才知道這並非一個新發現、新話題了,這話中國李敖名學者也說過,曾經有網上也引起過不少波瀾。那麼,魯迅到底為什麼不罵日本人呢?我的分析可能有些太膚淺,但也可以作為一塊磚頭來引朋友們的玉吧。
一、我們今天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的精力可能主要集中在喚醒國民意識上。
二、1902年他公費赴日本留學,課餘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注重的是人性及國民性問題。他的愛國熱情是不容置疑的,他也曾簽名號召抗日。
三、魯迅在當時可能一切意識都是超前的,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
前兩個問題大家都很熟悉了,了解的也很多了,在這裡,我們不多說,主要說一下第三個問題。從中,我們是能看出來些什麼的。
在說蒙古人與中國人時,魯迅曾說:「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為要查一點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汗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魯迅全集》第六卷)
通過這段話,魯迅其實是個「漢族人」,至少是在當時,他還沒有明白中國人不光是只有漢族人,在這個問題上,他的思想至少還停留在過去中原王朝一些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思想層面上,並沒有完全擁有我們現代人的國家意識和概念。但在漢字的問題上,魯迅卻出奇地「先進」:「大眾語文的音數比文言和白話繁,如果還是用方塊字來寫,不但費腦力,也很費工夫,連紙墨都不經濟。為了這方塊的帶病的遺產,我們的最大多數人,已經幾千年做了文盲來殉難了,中國也弄到這模樣,到別國已在人工造雨的時候,我們卻還是拜蛇,迎神。如果大家還要活下去,我想:是只好請漢字來做我們的犧牲了……現在只還有『書法拉丁化』的一條路……像日本文那樣,只留一點名詞之類的漢字,而助詞,感嘆詞,後來連形容詞,動詞也都用拉丁拼音寫,那麼,不但順眼,對於了解也容易得遠了……」
這是他的局限,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偏激,但人無完人,我們今天沒有必要做太多的批評。
魯迅《「以夷制夷」》:「我還記得,當去年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的時候,日本的報紙上往往加以譏笑,說這是中國祖傳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粗粗一看,也彷彿有些像的,但是,其實不然。那時的中國的許多人,的確將國聯看作『青天大老爺』,心裡何嘗還有一點兒『夷』字的影子……」在這裡,你可以看出他是譏諷當時的政府的,而他相當一部分文章都是這樣的,不是諷刺政府便是嘲笑軍隊,當然他也是鼓勵「戰士」的。
《戰士與蒼蠅》:「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現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在魯迅的作品裡,這樣的句子是很常見的。有這些本就足夠,幹嗎要對一個人要求那麼高,完全按照一些人心中所想的那樣來要求他呢,而如果真的成了那樣,那魯迅還是魯迅嗎?人總得有那麼一點點缺點的。(文/路生)
推薦閱讀: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