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陳丹青說我國美術學院的那些素描是反藝術的,你同意嗎?
??素描在今天重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什麼是好的素描?以契合自己所想的繪畫材料輔以一定的技術手段表現出自己滿意的單色繪畫。
人們對經驗的偏好是天生的。對自然的本能好感,進而想把它在紙上進行表現,這就是一種最符合常識和經驗的表達。
?
?這種素描好不好呢?相對於一般人來說,已經畫得很好了,但是缺點就是片面追求所謂的空間體積結構。而且是假的結構。比如把顴骨那裡進行切分塊面,看似很專業,彷彿在向考官叫喊:「快看吧!我是學過素描的,我懂結構!」這種機械劃分塊面的做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自然的美感,也不符合人眼中正常的審美觀。去美術學院看素描的基礎教學展,感覺整個展都是一個人畫的。
?
?再來欣賞一下這位外國藝術大師的作品,如果按照我國美院的標準可能反而:「不夠深入,畫面黑白對比不夠,在眾多考卷中不容易給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實際上用線條來表現人物,由於線條本身具備優雅靈動的特質,所以用線比用明暗更加能體現一種獨特的優雅,同時,在線條的運用上,很注意整體形的控制,比如在身體那裡,雖然衣服細節很多,但身體的立體感覺卻依然很強烈,這就是對線條整體性的控制,所有的細節排列有序,不搶不跳,而且十分嚴謹自然。
素描的理念有很多,在有些素描理論中沒有線只有塊面,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線,線是「兩個面相交產生的「。而有些素描理論就承認線條,不受光影羈絆,便捷控制線和輕重虛實來創造「美」,把重色安排到你想要的區域能加重局部的厚重感,或是用線來彰顯堅硬、鬆軟的質感。
然而我們美院有些素描一方面本質上是需要通過光影的細微變化去刻畫,另一方面又在強調所謂的畫結構,這兩者實際上是有矛盾的。我國一些美術教育者沒有意識到這個最本質的問題。國外的優秀素描作品要麼乾脆把光影寫實玩到極致,要麼把線條和結構玩到極致,如果是兩樣都想學,反而會不倫不類。
我國很多美術教育工作者動不動就號稱學人物繪畫一定要懂解剖,懂結構。這種講法看上去很專業,實際上與事實不符合。學美術的,你再懂結構,能和學醫學的去媲美嗎?而那些精通解剖學的醫生大多數反而完全畫不了人物。這就說明畫人像最核心的東西根本就不是所謂的解剖和結構。你懂一些基本的解剖知識,只是作為一個輔助的作用。畫畫的本質是在二維的畫面上塑造三維立體感,而解剖學本身是要求在三維空間去理解,這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真正要把一個人畫得栩栩如生,根本就不是機械去記憶什麼骨骼啊,肌肉啊之類的知識,而是掌握了正確的觀察方法和繪畫技術就可以完成的。很多美術教育工作者他自己畫的時候並不是用了多少高深的解剖學知識,而他片面強調解剖結構之類的東西,有一些故弄玄虛,還有一個就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有的人說得看似高深:「光影也是結構的反映」。這種看似高深的論調實際上與事實有出入。如果按照光影素描的畫法,並不需要刻意強調結構,你恰如其分把光影關係畫好,就是一張好畫。讓你畫光影還讓你突出結構,這種誤區是需要有人指出來了,別再讓我們的廣大藝術學子無所適從了。比如蘇派素描就是光影處理,你大大方方承認這個,反而更加真實。你要真的是想談結構,人家工科學工程的人才是真正的懂結構,在三維空間里直接去處理各種零件,這叫做真正的結構工程師。在紙上畫畫,偏要強調所謂的結構,方向錯了。
你要真那麼痴迷解剖,請去學醫,你要痴迷於結構,請去學機械工程。
作為學美術的,就要重視如何把畫面表現好,至於解剖知識,結構,這些都只是輔助,不要喧賓奪主了。
美院的素描教學還是很靈活的,各種感覺各種玩法都有。最死板的是考前的美術教學,為了高分,考前老師琢磨出了一套畫面風格,大家千篇一律對著這個風格去練。考試只有三個小時,所以好幾年的考前學習的主要重點其實就集中在短期作業的流程和處理手法上,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必須要選擇一些和放棄一些,容易形成一種套路和模式。順利進入高等美術院校之後,可以開闊眼界,嘗試一下自己喜歡的風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