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獨立思考,還是被人洗腦?

你以為在獨立思考,其實大腦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比如,幾個月前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

首先,有目擊者稱,小轎車逆行導致公交車墜江。不明真相的網友立刻將矛頭指向轎車女司機,隨即全民聲討。

之後,監控顯示小轎車沒有逆行。網上繼續爆料「公交車司機凌晨K歌導致開車時睡著」。網路上又掀起了一場輿論風暴,將矛頭紛紛指向了公交車司機,指責聲此起彼伏。

最後,調取車內監控發現,事故原因是女乘客因錯過下車地點與司機激烈爭執。網友們又把矛頭指向了女乘客....

為什麼我們的立場幾度改變?大腦彷彿成了別人的「遊樂場」?

因為我們在乎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觀點,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所以你會看到,每次熱點事件發生,各大自媒體蜂擁而上,選取一個角度,找准他們讀者群體的情緒訴求、拚命用言語煽動,為了達到目的,文章多半是猜測,卻少有理由、邏輯和證據。

為什麼獨立思考這麼難?

因為,獨立思考是反人性的。研究表明,大腦是其他器官能耗的十倍!毫無疑問,大腦在思考時不是「省油的燈」,它一般處於「節能」狀態。

什麼是「節能」狀態?就是迅速做出判斷,我們用直覺來做大部分決策,通過觀察外界立場來代替自己思考。

那還需要獨立思考嗎?

需要。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想法,今天聽這個覺得有道理,明天聽另一個也不錯,我們會終生處於「一覺醒來價值觀被顛覆」的激蕩中。這種激蕩,讓原本就處於不安、焦慮的我們,活得更加惶恐。

更有甚者,遇到別有用心的人操縱情緒,我們會淪為他們的工具。

如何才能獨立思考?有以下幾條建議:

1、區分觀點和事實

在國外,幼兒園時期就開始玩「事實或觀點」的遊戲。

比如:

糖是甜的(事實)

糖很好吃(觀點)

傑克是一個男孩子(事實)

傑克很膽小(觀點)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獨立思考的基本功。兩者的區別簡而言之,事實是客觀的,觀點是主觀的。

所謂事實就是,用客觀標準衡量,其他人很難反駁的內容。比如,「川普是美國總統」、「法國首都在巴黎」、「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8米」.....

而觀點就不一樣,觀點以人的意識轉移,並且有自己的主觀評價標準。比如,「老王是好人」、「打遊戲比看書有意思」、「娛樂圈烏煙瘴氣」.....

有人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實際上區分這兩者知易行難。有項社會調查,測試成年人能否區分報紙上的事實和觀點,結果只有四分之一的人選對了,錯誤的人佔了大部分。

做個測試,以下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①教師的收入太低了

②今天天氣很好

③據統計,超過一半的中國人沒有坐過飛機

區分事實和觀點後,我們能在錯綜複雜的信息中,去接受那些客觀描述的事實;不輕易相信人為的觀點,多去質疑和批判。這樣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

2、警惕思維陷阱

思維陷阱是很多人常用的伎倆,看看有哪些:

a、因人廢言

在《奇葩說》一期關於愛情的辯題中,臧鴻飛開場就問:你們結過婚嗎?!

他用自己的經歷,來實現對他人氣勢上的碾壓。話一出,對面的未婚小辯手就無話可說了。

其實這話是標準的邏輯錯誤——因人廢言。

假設飛飛的觀點「有結婚經歷的人一定能在相關辯題中更有說服力」成立,那麼以後遇到相關辯題他是不是一句話不說,對方就要認輸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辯論,就是要在邏輯上戰勝對方。不僅辯論,生活上也是。如果動不動開始評論說話的人,那麼就和人身攻擊沒有區別。

吳亦凡的粉絲都是腦殘

沒中學學歷的人說話毫無道理

不認同我的人都是傻X

都是標準的人身攻擊。

大家都在談論事件,你卻說人的問題,這不是轉移視線嗎?

所以我們要審視對方的觀點:是就事論事,還是因人廢言?如果對方的重點在人身上,那他一定是在誤導你。

b.簡單歸因

比如「你沒成功是因為不自律」,這句話有道理嗎?

剛聽覺得挺對,仔細一想不對勁了:不成功還有別的可能嗎?比如沒有機遇、能力不行、方向不對……?

現實情況非常複雜,成功的因素很多。把一個複雜問題簡單化,把單一因素無限放大,這樣做毫無意義。

簡單歸因把現實問題簡單化,滿足了人們渴望「短平快」的需求。但描述的內容和現實世界相差甚遠,你再怎麼喜歡,也是錯的。

c.混淆因果

比如「喝咖啡的人平均壽命要高過不喝咖啡的,所以喝咖啡可以長壽。」

表面上來看,喝咖啡的人活得更久,那麼「咖啡長壽論」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仔細想想就能發現破綻:喝咖啡和長壽確實有同樣的趨勢,它們之間有相關性,但有因果性嗎?不一定。

後來證實,之所以長壽是因為那部分人收入更高,擁有更好的醫療條件。而喝咖啡只是高收入人群的次要屬性而已,並不是長壽的根本原因。

混淆因果很容易誤導他人,只要精心設計,很容易在健康、醫療等領域讓讀者下意識接受。

有人問,這麼多陷阱我怎麼應付得過來?

其實很簡單,面對觀點先停下來,好好想想。如果對方不能充分說服你,就不要輕信。

要記住,唯一不容置疑的,就是懷疑一切。


推薦閱讀:

TAG:思考 | 思維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