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北方人真可憐,過節只有餃子吃

今天是冬至,北方慣例吃餃子。

如今吃餃子已經成了不大不小的一個梗,南方人帶著疑惑發問:為什麼你們北方人過什麼節都要吃餃子?北方人則理所當然地回答:好吃不過餃子,過節當然吃它。

也有人煞有介事分析:古代物質匱乏,美味的餃子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這個習慣流傳了下來,就變成了每逢節日必吃餃子的習俗了。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要說餃子那些事兒,還是得追溯到源頭。

哦,對不起圖放錯了,應該是這個。

最早的餃子實物,山東滕州春秋墓出土

民間傳說中,餃子源於東漢張仲景,最初是用麵皮裹上祛寒的藥材或者食物(羊肉、胡椒之類)治病。這種說法當然太過於無稽。

張仲景: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事到如今,餃子何時被發明出來已成歷史謎團,為了讀者的閱讀體驗,考據餃子由來這件事暫且擱置一下。我們只需要知道,至遲在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是廣泛分布在中國各地的食物了。

不過那時的它,有另外一個名字——餛飩。

沒錯,別急著揉眼睛,就是你所知道的那個餛飩。

在解釋這個名字之前,順便糾正一個被很多人誤讀的字:「飩」讀作「tun」而非「dun」,儘管「餛飩」的詞源的確來自於「混沌」。

李約瑟在《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中提到「混沌留下最古老的遺迹,就是今天中國人普遍食用的餛飩」。

這個說法並不是來源於這個英國老頭對於中國漢字里形近字的主觀臆想,遠至唐代《北戶錄》,近至晚清《燕京歲時記》,不少文獻里都有類似的說法。

仔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列子》和《山海經》里記載的混沌(也作渾沌)形象,都是長相渾圓看不出面目的樣子。

《三五曆紀》里又有「天地混沌如雞子」(天地像是雞蛋一般的混沌)的說法。

《山海經》渾沌

外邊看不到任何缺口,裡面又是包羅萬象,是不是跟餃子很像?

也正因為如此,餃子才會出現在新年和冬至這樣重要的節日里。

埃里亞德《神話與現實》里指出:關於新年的原始儀式幾乎全部都是對於創世神話的模仿,神話的信仰者也藉助這樣的儀式回到初始時的神秘和歡欣。同時這樣的慶祝活動也具有促進宇宙更新的作用。

在模擬創世神話的新年儀式里,選用跟原初世界形象相似的食物,這是典型的以「相似律」為基礎的模仿巫術。

在這個層面上的餃子,不僅僅是食品,還是帶有神聖屬性的祭品,是有著改天換地萬象更新氣息的儀式產物。而吃餛飩的神聖性也體現在這裡。

咬破餛飩,意味著打破混沌,開始創世的過程。歷史上過新年吃雞蛋的習俗與此亦是同源。

這也是新年萬物復生、冬至陰極陽生的另一種表述。

餃子的另一個名字「牢丸」或許也能佐證這一點,古代祭祀用豬牛羊三牲,稱為「太牢」,「牢」亦有祭品之意。

新疆地區出土唐代餃子

距離神話時代越遠,餃子身上的神聖性越弱,到了宋代時,人們又賦予了它新的名稱與意義——角子。

有人認為這來自於它有角的形狀,也有人認為這個名字源自長相相似的金銀錠,也就是俗稱的元寶。

吃掉和元寶相似的角子,也有招財進寶的寓意。後世在餃子里放碎銀和硬幣的習俗,倒像是這個寓意的孑遺。

從明代之後,承襲「角子」讀音的「餃子」,就代替了「餛飩」和「牢丸」成了這種「麵包餡」式食物的官方名稱。

儘管李約瑟說「(關於餃子)今人鮮有知其淵源」,但吃餃子的習俗依然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季節輪迴,陰陽往複,一年將盡的冬日裡,忙碌許久的家人們聚在一起,有人和面有人擀皮有人拌餡有人燒水,一家老小齊上陣。闔家歡樂的活動里,再難找到跟包餃子一樣愉悅又充滿溫情的事情。

餃子端上來,唇齒微動間,咬破表皮的那一刻,天地重開,萬物復萌,世界重新誕生,新的希望也隨之而來。

關於餃子的其他科普

1.最早的餃子文物出土于山東滕州春秋墓,而文獻中出現疑似餃子的「餌」,來自於禮記「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

2.除了文中提到過的餃子別名之外,它還有牢九(牢丸的誤稱)、扁食(也叫匾食,一說來自於蒙語音譯)、水點心等名。牢丸、角子名稱的由來至今尚未定論,文中只是給出了兩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

3.餃子也有來源於「交子」這個說法,取「交子更歲」之意,出自清人筆記里的穿鑿附會,不足為信。

4.餃子、餛飩、抄手、雲吞、肉燕等是不同地區對餛飩類這一類食物的不同稱呼。總的來說,越接近小麥產地,出現餃子的時間較早。但它並不是北方的專屬食物。

5.國外也有類似餃子的食物出現,包括但不限於東亞文化圈、印度、俄羅斯、東歐等國家和地區,除東亞文化圈外,其他地區的「餃子」是否與中國有關,目前尚未有權威研究。

6.事實上,傳統節日中,有吃餃子習俗的不過冬至與春節兩個,只不過隨著時間流逝,多數節日食物已經逐漸消失,退潮後餃子留在原地,關注的目光自然只能停在它身上。

7.參考文獻:略(估計沒人看到這,偷偷略掉不過分吧?)

8.保命聲明:我也是北方人,只是標題黨了一下,勿怪勿怪!


推薦閱讀:

TAG:北方人 | 餃子 |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