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母打擊,導致性格極度自卑,老是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母親從來不會誇我,就算我做得再好,她也只會淡淡的說一句,別驕傲。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我活得很痛苦。我總是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而且也從不會肯定自己的長處,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怎麼辦呢?不知道怎麼改變?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天下最難取悅的人?」
「親愛的,當然是你爸媽啊。」
真的,老師只看你的成績,老闆只看你的 KPI,但是父母的要求簡直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自己和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考得好晚上加菜,考不好挨罵挨打,無數次想要偷偷改成績單;
本來想炫耀自己的廚藝,做的菜卻被爸媽百般嫌棄;和同學鬧翻了回家訴苦,卻被教訓「遇到問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的朋友還說過一個更心酸的故事。
有一年春節,她用年終獎給家裡買了個掃地機器人。那天,她正喜滋滋地拆著包裝,媽媽卻坐在沙發上,雙手抱在胸前,說:「你們年輕人就是不會過日子,廣告宣傳什麼就買什麼。你平時要是能少買點東西,這幾年都攢下一輛車了吧?」
她愣了一下,說:「那這個我退回去了。」
然後她回到房間關上門,眼淚嘩嘩就下來了。
現在想起這件事,她還是感到很委屈:「我媽腰不好,我想讓她少做點家務;就算她心疼錢,至少說一句謝謝吧?犯得著這樣數落我嗎?」
一、爸爸媽媽不高興 其實不一定是你的錯
有人說,我們的文化強調謙虛,所以父母往往不願意表揚孩子。這個說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很多父母會說「不表揚你是怕你驕傲」,他們非要在 99 分的試卷上找出那扣掉的 1 分,要你下次做得更好。
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揚自己的孩子,那就更不可能了——別人說你聰明,爸媽就說你長得丑;別人誇你漂亮,爸媽就說你成績差;別人說你聰明又漂亮,爸媽就說哎呀哪能比得上你家孩子。
但是,有一種情況更為普遍,卻似乎更加隱蔽,就是父母本身就不善於控制情緒,當他們因為自己生活中的煩惱,感到憤怒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沒法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回應。
舉個例子吧。有一次在甜品店裡遇見一對母女,五六歲的女兒穿著芭蕾舞裙,安靜地吃著蛋糕;媽媽忙著打電話,聲音很大,似乎在罵下屬把事情辦砸了。等媽媽掛掉電話,女兒抬起頭,說:「媽媽,今天老師誇我跳得好呢。」
媽媽顯然還在氣頭上,她黑著臉說:「你還吃不吃你的蛋糕了!趕緊吃完我們回家!」
孩子小嘴一撅,低下頭,一臉沮喪。
顯然,這時候媽媽把對別人的不滿發泄到了孩子的身上。她平時也許會是個溫柔體貼的媽媽,但是這一刻,她實在沒法耐心地回應孩子。
也許等到媽媽冷靜下來,她會心懷歉疚地告訴孩子:「對不起,媽媽剛才只是在生別人的氣,不是因為你。媽媽不該對你發火的。」
也許,或者說更有可能,她很快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開始操心晚飯和孩子的作業,而孩子一直惴惴不安地想:「我今天做錯了嗎?下次我還能告訴媽媽老師表揚我了嗎?」
二、主動認可自己 是成長的重要一步
同樣一句有點傷人的話,大人們可能不會放在心上,也許還會主動詢問對方是不是不開心;但是孩子可能會反覆咀嚼,直到多年後還會無端想起,喚醒同樣的委屈的心情。
在童年時期,我們對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因此我們不知道怎樣去評價自己,只能求助於父母。如果父母肯定了我們,我們便能肯定自己,漸漸生長出自信;而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我們,我們就會不斷批評自己,改造自己,直到開始懷疑自己。
得到父母認可的願望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始終跟隨著我們。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叫《媽媽及生命的意義》。小說主人公已經垂垂老矣,他在瀕死的幻象中回到了童年,在一個陽光燦爛的遊樂園裡,朝媽媽揮著雙手,大喊:
「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
source: Lady Bird
我們當然希望父母能理解、支持我們的每一個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在等待那個認可,我們就會被困在父母的世界裡,由他們的觀念和喜好決定自己的行動。
其實啊,我們再也無法知道過去父母否定、拒絕我們的每一個真正的原因,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主動認可自己。
這裡說的「認可」有很多種意義:
當你染了亮色的頭髮,被媽媽嘖嘖嫌棄的時候,你可以揚著頭說:「可是我覺得好看!」
當你升職加薪,爸爸卻提醒你不可驕傲的時候,你可以得意地說:「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
當你想要辭職、旅行、和心愛的人結婚,而父母不同意的時候,你可以說:「我的事情我自己決定。」
主動認可自己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回到過去,找回當年被磨損的自信。我們要找到當年那個委屈的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的,別管爸爸媽媽說什麼,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三、你可以堅持做自己 父母也可以不高興
我們還要學會坦然面對父母的不解、憤怒和失望。我們可以責備父母的苛刻,可以抱怨他們的不理解,但不要讓他們的情緒困住我們的腳步。
有人可能會說:「但是,看到媽媽那個樣子,我也很難過,我好想變得狠心一點啊。」
不,你不用做一個「狠心」的人。你只需要找到自己的邊界,進而療愈與父母的關係。
個人邊界指的是我們在物質、身體、精神、感受等各個方面建立的規則和界限,表明什麼是我們願意做的、願意接受的,而什麼有時我們不情願的。給自己設立一個邊界,同時也尊重父母的邊界,才能不傷害任何一個人。
不要干涉父母的情緒,也不要讓他們干涉你的人生。你可以主動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但是,父母如何評價你的選擇,如何克服這種「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的痛苦,是他們需要去學習的課題。
很多時候,我們妥協的原因是無法忍受父母對自己表達不滿、失望,就好像當他們對我們失望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是一個值得被愛、被尊重的孩子了,感覺自己特別糟糕。因此,無論父母的要求或者期待是否合理,我們內心都湧起巨大的內疚感,推動著我們去犧牲自己,滿足父母的期望。
這種犧牲表面上看是我們忍讓包容了父母,但與此同時,我們其實有了一個巨大的借口:當初都是你要我這麼做的,我現在的不如意,都是你們的錯。
所以,允許他人對我們失望、生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將這個責任推到父母或者他人身上,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關於「分離個體化」的要求。
如果我們能夠在回憶中探索自己的成長經歷,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故事,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今天的樣子,從而意識到:我的每一種感受、每一個願望都是獨特的,都有它存在的充分理由,沒有人可以把它奪走。
當你確認了自己的邊界,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你便能坦然面對父母的情緒了。
四、建立橫向關係 找到被需要的感覺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設立邊界就是為所欲為,完全不顧父母的感受嗎?
不是的。
被人討厭是自由的代價,但是你還是可以從其他地方尋找自己的價值。
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評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關心別人,實際上這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也就是把自己看得過於重要,覺得其他人都應該喜歡自己、肯定自己。
但是,表揚和肯定也可能意味著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比如孩子動手做了一件禮物送給媽媽,媽媽說「你真棒」,這裡面就隱含了一種強者對弱者的評價。
阿德勒將這種關係稱為「縱向關係」,他認為我們應該避免縱向關係,建立一種更加平等的「橫向關係」。在橫向關係里,我們會更多地表達鼓勵和感謝,比如在前面的例子里,如果媽媽回答說「我很高興,謝謝你」,這就是一種不帶評價色彩、飽含尊重的關係,孩子就能感覺到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自己的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阿德勒建議我們跳出令自己感到困擾的關係,和更多的人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通過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就能夠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位置。
比如,你在父母眼裡也許是個糟糕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是一個受歡迎的朋友,一個優秀的職場人;也可能你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是伴侶和孩子依戀的人。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不取決於他人的評價,它只取決於你自己做了什麼,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
總之,只要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自己的位置,經常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人需要的,那麼僅僅是來自於父母的不滿意,對你來說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真正決定我們的不是經歷,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確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但是,與父母纏鬥已久的你想必已經知道,就算委屈自己去迎合他們,你同樣會覺得很不甘心。
所以,不為他人的情緒所綁架,哪怕感到痛苦也要邁向自己的人生,去擁抱大千世界的更多可能,這才是成長呀。
這個過程也許會很漫長,但是此刻就能開始。
以上,希望這個答案能夠幫助到你。
更多心理困擾尋求幫助,可以點擊預約專業心理諮詢「http://jdxinli.cn/2ukmmb」,或者進入專業心理問答「http://jdxinli.cn/5azu6z」。
隨時了解更多心理自助知識,歡迎關注簡單心理知乎賬號,或者簡單心理微信公號「微信號:janelee1231」。
如果可以點個小贊,就更感謝了:)
每個人都很想得到父母的誇獎、認可、欣賞。
但是幸運的人不多。
中國整體上是一個苛責的社會,老闆苛責員工,父母苛責孩子,苛責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想在工作里,學校里,社會上獲得讚賞也不容易。
也許更悲哀的是,發現自己也正在變成那樣的人,對別人苛責和抱怨。
想從別人那裡獲取,很辛苦,甚至很絕望,自己也正在變得和別人一樣。
所以,機會來了。收回評價權!為何把自己做的好還是不好的評價權交給別人呢?為什麼把自己高興還是難過的權利交給別人呢?
建立自己的內在的評價系統,自己感覺好就是好,自己感覺好就是不好,自己來欣賞自己,自己評價自己。
這是絕望中的希望,淤泥中的蓮花,也是這個問題幾乎唯一有效的解決方案。
首先需要看到苛責的存在,停止和它對抗,看見它也在自己的身上,讓它來讓它去。把精力節省出來,問問自己想要什麼,問問自己怎樣做好?問問自己,做得好不好?不要再把自己生命的權利交給別人。和你的經歷很像。 更甚,他們對我全方位控制。 並說對我是溺愛。 溺愛會讓孩子連看兒童文學這種書都要發瘋似的撕了才罷休? 溺愛會是讓孩子在大學後回家都不敢看電視? 我現在性格極度自卑敏感。 渴望脫離這個家庭。 所以對異性的示好往往不加以分辨就接受。 以致遇到很多渣男。 我現在的策略是盡量不交流。因為他們總會把原因歸結到你身上不想改變自己。 無視,培養自己的興趣。 盡量減少與他們正面衝突的機會。 我現在感覺好多了,曾經每天都想自殺自殘過多次。 呵呵,現在他們又開始在飯桌上總說起,誰家孩子不孝,誰家孩子沒良心這些,想給我聽。真的覺得很好笑。 還有我的母親,現在我的皮膚有了些小問題,我說起來她總說我比她好多了不用買東西不用採取什麼手段。 她甚至覺得我奪走了她的我現在的好都是提醒著她的不足。 有種仇視我的情緒不時會表露出來。 我現在還在調整。 真得儘管是獨生女,我還是想以後離他們遠些最好。 否則我方標h
從小到大沒有誇過我 拿我的缺點笑我 還沒開始做什麼事都會說你絕對不行 在父母眼裡我就是一個loser 有時自己想堅持一件事 卻被無限否定 沒有自信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其實明明自己並不差 但始終是沒有底氣 只覺得自己 卑微到塵埃 我什麼也不行 覺得上了大學 不用家裡說 著 我格外自由 想自己培養些自信 多讀些書 堅持去做件事有時候覺得好壓抑 沒有人說 就躲在陽台抽煙 跟家裡人就是說不上幾句就會吵架 也基本不溝通 我都不想留在家裡 受夠了冷嘲熱諷 受夠了「你不行 你什麼也不是」 受夠了。這種生活 持續了好久好久 簡直負能量爆棚。既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就去努力做事情 專註於幾件事 現在的我 跑步 背單詞 看書 獨處 早睡早起 滑板 決定的事就馬上做 努力讓自己變更好吧
解決方案:
1. 放棄想得到父母認可、鼓勵、支持、保護的想法。
2.自己的事自己決定,自己想解決方法,自己實施。
3. 學習技藝,智慧傍身。
4. 放棄對』和睦家庭氛圍』的幻想。承認『』衝突必將長期存在及時常出現『』的事實。把衝突控制在自己允許的程度內。
5.自己給自己認同,保護。最信自己,不是其它任何人。
——————
如果想做乖寶,不應採用以上對策。只需要『信任,忍耐,服從』。無論帶來的是精神虐待,或物質打壓,全部無怨言地接受。結果就是:整個人充滿負能量,越來越狹隘,自卑。做事不斷失敗,精神失常。不斷受到來自家庭內部及外部的各種利益掠奪。並惡性循環。人生的結局是:因抑鬱引發多種疾病,早早兒去見馬克思。但是做到了:孝順。想想古代的奴隸,選擇做這種家庭里的乖寶,本質上和前者沒區別。
——————
人生而為人。首先是:為人。不是為奴。而後才是其它(包括孝順)。
——————原生家庭能帶給孩子的不只有關愛,還可以有毒害,《歡樂頌》里哪個誰就是個例子。故,需自己會分辨,去應對。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