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之家!

 生活中見到過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實也難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獨苗,被人捧著護著,屬於他的東西從不需要分給別人,不屬於他的東西也會有父母長輩千方百計為他弄來。儘管開始只是一隻蘋果一個梨,但生活點滴的力量可以「穿石」。成長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漸漸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難以與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與人分享、合作。

關注孩子的分享行為與意識。分享中包含著寶貴的平等與博愛思想。而讓孩子學會分享,對於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至關重要。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重要一步。如果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慢、發展不足,那麼就算他發育健全,但身體、智能的優勢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最終會導致感情不成熟、不適應社會生活。

 在分享的氛圍中成長

 讓孩子學會分享,而不是教會孩子分享。分享,不只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美德。讓孩子學會分享,關鍵在於體驗。體驗分享,才能從內心理解分享的意義。

 可是,小孩子也能理解分享的意義嗎?當然可以,孩子並非沒有理解力。不過,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與大人不同。你跟大人口頭解釋,大人就能明白你講的事情;但你對孩子講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讓孩子理解,需要給他親身體驗、感受的機會。孩子體驗到了,才能理解。要讓孩子理解分享,根本解決的方法不是說教,而是讓孩子與身邊的環境互動,體驗、感受然後理解。

 所以,聰明父母,首先要有為孩子創設充滿「分享」的家庭環境的意識。孩子身邊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緒,統統構成他的成長環境。當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情緒、行為,孩子的「分享」也會從心底發生。如果說學會分享有一個終極目標,那麼就是孩子自發地分享,而不是被動遵守成人制定的「分享規則」。

 聰明錦囊:對不同的孩子不同對待

 相同年齡的孩子個體差異也很大。這既是天性使然,也更多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不要老是把你的孩子的發展與別人相比,特別不要在孩子面前。在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也提倡不同的方法。孩子3歲前,營造一個分享的家庭氛圍,可能比說教更有長期效果;但孩子3歲後,如果要改變他們的自私、小氣,那麼不能放棄說教的辦法,說教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家長要心裡明白,不管採用什麼方法,最後都要讓孩子從心底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

 「反分享之家」VS「分享之家」

 有些孩子表現出的不合群、自私等「反分享」行為,都是由不當的家庭育兒方式造成。如果家裡出現以下情況,那各位父母大人們就要好好反省,看看是否讓孩子生活在「反分享」的環境中。要知道,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可培養不出懂得分享的聰明寶寶。

 「反分享之家」的2大特徵

  特徵1:以孩子為中心

 標誌:吃、穿、用度上給孩子優先選擇權;好吃的總讓孩子先吃,如果只有一樣,那麼父母就不吃;好的東西總給孩子先用;孩子一大哭大鬧,父母就讓步、妥協······

同時,孩子學會分享,總需要過渡時間。特別是像天一這種大孩子,「拒絕分享」已成為習慣。在改變過程中,如果孩子又「舊病複發」,不要抓住孩子的一點錯誤,沒完沒了地數落他。

5歲男孩天一對自己喜歡吃的蘋果、煎餅總是一個人把著,不讓別人吃。如果大人強行把這些吃的分給別人一點,他就哭鬧不休。大人沒辦法,只好由著他。大人認為,可能孩子都天生如此。

特徵2:有個獨斷專行的爸爸或媽媽

 標誌:任性、隨心所欲、凡事要聽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爺爺等孩子經常接觸的大人)

 思秦的爸爸在家裡簡直是個暴君。什麼事都要家裡人聽從他。有時,完全不顧家裡的情況以及其他人的意見而隨心所欲。思秦雖然才3歲,但已經很像他爸爸。在託兒所,喜歡對小朋友發號施令,常常要別人聽他的。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鬧,跟別人搗蛋。

分享之家的兩大特徵!

 看看如何改變「反分享之家」。

 1:作為家中獨苗的天一,常常會得到家人不知不覺中的過度照顧。所以,天一有著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想問題和做事情以自己為主。家長認為孩子天生如此,其實是不想承認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絕分享。家長把責任推給了孩子,所以就「沒辦法」。

 改變策略:天一最在乎食物,就從讓天一體驗與別人分享食物開始。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獨佔,那大人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開始這樣做,天一肯定會哭鬧。這時大人不能讓步,要堅持到底。如果天一提出他應該獨佔食物的種種理由,大人可以裝做沒有聽見,儘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2:我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實,先天遺傳因子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遠沒有家庭環境的作用大。思秦爸爸的行為方式、意識形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秦平時的做為。

 另外,如果天一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物質,那麼思秦的問題在於不會分享他人的意見、思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止於吃的、玩的這些有形的東西,還包括心情、創意、想法、意見等等無形的東西。學會分享後者,要比學會前者難得多。但學會前者又是學會後者的基礎。

 改變策略:關鍵在於思秦的爸爸。這位爸爸首先應該自我反省,帶頭糾正自己的態度、做法。對於家裡人的不同意見,應該在口頭和心裡都認真考慮;遇事,要多與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當然,改變一個任性的爸爸很難。如果改變爸爸效果不大,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懂得分享、溝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歡迎的。總之,得給孩子找到一個可以仿效其良好行為的榜樣。

 讓任性的思秦學會分享,當然先從分享實物開始。家裡分吃的,每次分成3份;如果有人不在,得給他留著,就算爸爸平時只顧自己吃,我們也應該留給他一份。

 締造一個「分享之家」,說難也不難。聰明父母需記住一點:身體力行——大人的行為、做法可以帶動孩子轉變思想,身教的作用大於言傳。

 聰明提醒:切忌功利性的「偽分享」

 與誰分享?孩子當然會出於個人好惡,選擇自己喜歡親近的人。但家長會幹涉。常聽到家長跟孩子講,「你幹嘛把巧克力分給小明吃,他又從來不給你吃的。」家長把分享看成交換,而抹殺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為了讓別人和我一樣快樂,而不是用我的來換你的。

 還有些家長特別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這裡所說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體、智力有缺陷的殘障人士。在有些家長看來,孩子如果老是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就會學會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們會認為,這些人將來都在社會底層,跟他們分享以後他們也拿不出什麼回報。同樣是功利心在作祟。

 家長的粗暴干涉,恰恰抹殺了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愛精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的精髓就在於,平等與博愛。人人平等,所以要「均分」;人人相愛,所以要「共享」。


推薦閱讀:

TAG:長輩 | 孩子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