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逝去再談珍惜

斷虹霽雨凈秋空,豐收好景君需記。

正值全國第六個「敬老月」,我們到福州光榮院開展閩劇藝術公益演出,我滿載豐收,首先這是我加入閩師專藝術系教師支部黨員志願服務隊第一次策劃活動的見證,同時是作為福建春雨公益志願者的一份金秋獻禮,最特別的收穫是,作為心理諮詢師,能與老人朋友們比肩而坐聽曲看戲,進一步了解他們。

光環榮耀,終歸幽院雅緻。「光榮院」有著神秘的氣息,之前偶有了解幾位老人來到這裡的故事,同聚一個屋檐下,所有輝煌和特別都化為平凡,在「歲月」面前,大家撐著手杖,依偎而坐,一樣的平和慈祥,銀髮緘默,看不見銀髮下智慧的頭顱藏著多少大起大落的秘密。

而許多細節仍然吐露耐人尋味的故事。

(一)

謝霖院長,一進大院迎面就看到他,深藍襯衫得體整潔,笑容可掬,腦海里立刻浮現了這個詞:精神抖擻,在演出結束收場的時候,謝院長忙照顧老人們離場,還不忘過來對我們說:以後常帶孩子們來表演,光榮院歡迎各位!接下來的一句,讓我耳沐溫暖:「有幾個女孩子剛上場時有點怯,多演幾次就好了,越來越大膽,越來越棒。」

淡淡一句話,盡顯胸懷——老人惦記下一代的鍛煉和發展,盡自己所能提供平台,成就他人。

(二)

演出結束收拾完畢,學生們陸陸續續沿樓梯往下走,有一位目測臨近80歲的老爺爺,拄著四腳拐杖在三樓拐角,我從樓上往下看,發現其實他只需要再走幾步就能到電梯口,老人聽到樓上腳步聲響,知道孩子們要下樓了,停下來往後退幾步,站穩在拐角處,等著一整排的人往下走。我們下樓的時間,足夠他移動到電梯口,我特地殿後,經過老人身邊時友好地看著他,他沖我微微點頭,眼神清澈喜悅,我們繼續往下走,我回頭髮現他並沒有馬上往電梯移動,而是在原地繼續留戀地看著我們消失在樓道。

我想,爺爺似乎是特地停下,駐足觀看著年輕的生命從面前一一走過,如同挑選了好視角欣賞自己獨好的景緻。

根據「大學生初老心態調查」報告顯示,在80、90年代進行調查,1990至1992這三年間出生的大學生初老心態最明顯,有三個明顯特點:擁有的東西丟失時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超過40%,選擇「發獃放空」作為休息方式超過70%,迴避帶有比賽競爭類的活動,大多數是不參加或者感興趣但是不願表示。而具體的個案訪談卻呈現,他們有的並不是真的「無所謂」,而是不想在公眾面前表達出來,顯得「幼稚」「好鬥」,「老了老了」成了這一代人的口頭禪。90年左右的這些青年人也有了專屬名詞「佛系青年」。

這些特點看起來像是「老」,實際上是迴避壓力。

老人的智慧是,雖不爭,但依然保持關注和支持。這是飽經風霜後對生活仍然熱愛的包容。

生活、工作、人際等各方面的壓力壓得我們用「老了」來迴避重擔,不是我們真的喜歡老去,願意老去,而是缺少這份「老人的智慧」,面對愛人憤怒的咆哮,孩子任性的吵鬧,多少人還能定心定氣地靜靜看著對方,堅定地等待對方有安靜的一刻,願意犧牲自己的一些時間、專註,來陪伴對方成長。

(三)

人到晚年,有兩種嗜好,一是靜靜地在角落裡看滿堂兒孫忙碌打鬧,此時,我們有時候覺得長輩沒有表情,是不是太熱鬧了他不喜歡,還是不夠忙起來忽略了他。

另一種喜歡講述自己年輕時的光輝榮耀,見一個絮叨一次。不斷地重複,是在增加時間讓自己暫時沉積在充滿力量的記憶力,減少自己面對老去的事實的時間,延緩暮遲感。

這樣兩種老人,都想更多地挽留生命的角度,前一種是從旁觀者的角度,捕捉更多自己和年輕人同在的片段,後一種是從指揮者的角度,宣判「我的故事還沒結束」。

無論是幾歲的人,和老人不願面對老去事實一樣,都不喜歡失去的感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一邊經受著不得不失去的煎熬,也一邊不斷練習隨時接受分別。

我們走到樓下,一些學生們圍在小院中間的水池看魚,二樓有三四個老奶奶在走廊默默看著我們,一樓一位估摸50歲似乎是幫廚的大姐笑呵呵地對著樓上喊著「我昨天買的梨你嘗了嗎」

「不嘗了,你吃」樓上傳來一位老奶奶的回應,

「嘗嘗吧,趁現在還能嘗,多嘗嘗」。

老大姐依然呵呵地笑,樓上老奶奶們的表情也依然波瀾不驚,我卻心頭一酸,兒童或者青少年如果發生語言內容和表情反差,很可能和心理疾病有關,叫做情緒倒錯,老年人有此表現,反而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態度。

跟著學生們出了大院門後,我回頭看了看,二樓的老奶奶們仍站在樓道向我們揮手,孩子們其實並不知道,但是奶奶們仍然在擺手,沒有特別的表情,像是早已習慣了別離。

要論如何禮儀體面地告別,老人們做得比我們任何人都好,比任何禮儀導師的標準細節都動人心,都說他們像孩子一樣,其實他們認真告別起來,你可能連一絲悲傷都感覺不到。

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我國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約佔老年人總數的1/3,許多是空巢老人和因無人照顧而不得不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根據上海老齡辦、寧波老齡辦入戶調查顯示,90%以上的獨居老人都希望與人交流、老有所樂、老有所。僅有55%的70歲以上老人覺得自己晚年生活快樂,心裡有所依。41%因各種原因心理不適,剩下的是感到內心很痛苦。但我們生活中看到大多數老人都是安詳平靜的樣子,看不出寧靜下的痛。

記得十年前我去看望病重的曾祖母,她蜷縮在被窩裡時不時微微發抖,已經睜不開眼說不來話,靠晚輩更換尿不濕解決排泄,大冬天裡手卻一直溫熱,我們對她說話,她偶爾能用擺手表示要或者不要。我坐在床沿拉著她的手陪著她好一會兒,她都沒有動靜,直到我輕聲說「老祖母我走啦,明天再來看你」她突然很用力地握了我一下,然後迅速把手縮進被窩,我當時以為她生氣不理我。第二天一早我就聽到她去世的噩耗。現在回想起來,老祖母是練習了很久,等著我們開口說離開時,「瀟洒果敢」地說再見。

在心裡練習了千百遍離別的人,淡然懂事地向你揮別時,你可能察覺不到一毫對方的捨不得。

別等逝去再談珍惜,莫等永別再說懷念。


推薦閱讀:

TAG:珍惜 | 心理健康 | 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