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關注丨金沙江白格滑坡區6年來最大下滑位移接近50米
02-11
持續關注丨金沙江白格滑坡區6年來最大下滑位移接近50米
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發生後,「地質災害InSAR技術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第二測繪地理信息工程院、北京東方至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建)第一時間採用光學遙感與InSAR對該滑坡進行了快速分析評價,發現滑坡發生前已有明顯的、遙感技術可感知的變形跡象,滑前一年內已下滑超過20米。在此基礎上,研究中心又進一步通過繼續收集歷史遙感資料,並開展野外調查和無人機航拍,對金沙江白格滑坡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一、滑坡形變歷史追溯分析利用2011年3月4日~2018年2月28日共計14個時相的高精度衛星遙感影像,對每期遙感影像上的道路進行解譯(圖1),發現2011年3月4日~2018年2月28日滑坡體最大水平位移約50m,其中2017年1月15日~2018年2月28日滑坡體最大水平位移達26.2m,較好驗證了本團隊前期利用Pixel-offset Tracking技術得出的「2017年7月27日~2018年7月23日最大形變數約為25m」的結論。根據滑坡水平位移解譯結果,結合高精度衛星影像地形形態分析,發現該滑坡具有分塊分級滑動的特點,從右向左可分為3個滑動條帶(圖2)。Ⅰ?、Ⅱ?、Ⅲ?分別對應3個滑動條帶的滑坡後壁區,Ⅰ?、Ⅱ?、Ⅲ?為3個滑動條帶的主滑區,其中Ⅰ?累積位移量最大,約50m;Ⅱ?累積位移量次之,為32.5m,Ⅲ?累積位移量是三者中最小的,為29m。Ⅰ?累積位移量為26.5m,約為Ⅰ?的一半(圖3)。Ⅳ?、Ⅳ?、Ⅳ?分區在發生劇烈滑坡之前,未見明顯地表位移。由此,可以判斷該滑坡為典型的推移式滑坡,滑坡剪出口位於斜坡中下部。
此外,發現該滑坡在2011年之前便產生了顯著的地表形變,此後一直處於間歇性蠕滑狀態,分別在2014年12月28日~2015年3月30日、2015年11月13日~2016年1月6日前和2016年5月23日~2017年1月15日分別有一次加速變形過程。在2017年1月15日之後,滑坡整體表現出持續變形加劇趨勢(圖4)。 ▲ 圖1 2011年3月4日~2018年2月28日滑坡體上道路形變圖 ▲ 圖2 滑坡形變分區圖▲ 圖3 滑坡累積位移圖 ▲ 圖4 滑坡形變速率圖
▲ 圖7 白格滑坡全貌(上游側)通過現場調查,認為白格滑坡為岩質滑坡,所形成的堰塞壩基本保持了原始坡體的岩層次序,在四川岸主要為力學性質較堅硬的肉紅色花崗岩,在西藏岸坡腳主要分布力學性質較軟的墨綠色—綠色蛇紋岩和灰黑色片麻岩帶。由於西藏岸堰塞體力學性質較為軟弱,金沙江洪峰在該位置沖刷-拉槽,形成寬約200m的泄洪通道。 ▲ 圖8 白格滑坡下部泄洪通道通過現場無人機影像分析,白格滑坡頂部分布有一系列的環狀裂縫,其下部仍有岩體在崩落。現場指揮部已利用無人機航拍、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地基InSAR等技術手段對該滑坡進行動態監測。
▲ 圖9 白格滑坡-堰塞壩分區圖(1)主滑坡區;(2)鏟刮影響區;(3)涌浪沖刷區;(4)泄洪道形成後,洪水挾帶岩土體堆積區利用現場無人機航拍獲取的710張原始照片,連夜在室內使用高性能五陣列伺服器對滑坡進行三維建模,耗時2.5小時獲得了白格滑坡高解析度三維模型。我室相關研究人員也將持續關注該滑坡的變形發展狀況。
▲ 圖10 白格滑坡高解析度三維模型成果(上游側)
▲ 圖11 滑源區三維模型細節1 ▲ 圖12 滑源區三維模型細節2相關閱讀:
滑前已有明顯變形跡象!「地質災害InSAR技術研究中心」發布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最新分析報告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