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的生活》:一隻洋鴨引發的思考——當眾孤獨

《嚮往的生活》里一隻洋鴨子叫彩燈,第一季還是一隻黃毛小洋鴨。時隔幾個月,已經長成了羽翼豐滿的大黑洋鴨。

第二季彩燈從節目開始就在花壇上呆著,連何炅都澄清說他不是一個標本,而是實實在在的待在花壇上思考鴨生。

於是它被賦予一個哲人名字尼古拉斯.燈。

就因為這隻鴨子,引發了黃磊、何炅、彭昱暢關於孤獨的討論。

黃磊作為戲劇表演專業的老師首先說到了一個詞語——「當眾孤獨」。

《當眾孤獨》是一部有關戲劇專業的通俗讀物,作者劉恩平,他作為導演用現場感極強的手法再現了戲劇理論的實踐過程。

當眾孤獨也是戲劇、表演人、演員們的必修課。

彭昱暢說他的朋友們陪他去拔智齒,當拔完的時候感受到了什麼是當眾孤獨。

雖然有一堆人看著,場面很熱鬧,但是沒人理解他的痛。

一個人痛到懷疑人生,一個人單打獨鬥與疼痛抗爭,無人可訴。

這裡他說的當眾孤獨還是很字面的意思。

那麼怎麼來看待這種 「到處人潮洶湧還會孤獨」,「在燈火闌珊處竟然會覺得荒蕪」的心情呢?

首先,承認你是孤獨的。

孤獨並不丟人,這是一種常態。孤獨本來就是因為無法融入人群才產生的。

可能你上學時很要好的同學,久未聯繫,圈子不一樣,可能好不容易見一次面,還沒聊上兩句,她就要回家去奶娃了。你也會失落,當時我們關係多好啊,上廁所都手牽手呢,才多久這就已經末路了。

核心原因,還是你們失聯了,沒有情感的紐帶了。沒有像當初在學校分享生活的點滴;沒有對男生女生的八卦;沒有對同一件事情同仇敵愾、義憤填膺。就算人家想要跟你交談,也無從談起。

承認孤獨事實上是承認:「是你斷了朋友之間的聯繫,是你不願意融入人群」。

所以,如果你很孤獨,現在就拿起電話,打給你最想的人。

其次,要敢於享受孤獨、也要敢於當眾孤獨。

孤獨可怕嗎?長期孤獨下去會不會患上抑鬱症?

有人很怕獨處、很怕孤獨,有人卻樂此不疲。青年作家楊熹文就曾寫道她為了享受孤獨,竟「趕走」自己的男朋友。因為她發現在沒有和男友在一起膩歪的時間她的寫作、讀書前所未有的高效。

一個人獨處時主動選擇的孤獨是在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你可以決定讀什麼書、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走哪一條路,所有的決定都有你來做。

你不需要去照顧別人的感受去點一個自己不愛吃的蒜泥青菜,也不會因為自己喜歡吃辣卻和一幫上海人吃飯感到格格不入。

不用擔心穿弔帶被人說手臂太粗,也不用擔心穿裙子露腿而被嘲笑腿毛多。

所有的一切統統拋到腦後,你才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此刻就是王。

你會發現平時因周圍聲音太多而做不了的決定,一個人的時候很快就可以敲定。

這是多美妙的孤獨,叫我怎麼不享受這份美好。

當眾孤獨是一種因不願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身的選擇。有種「世人皆醉獨我醒」的感覺。如果說前面的孤獨都是被動孤獨,那麼當眾孤獨就是敢於主動孤獨。

回到戲劇表演的當眾孤獨來說。

我經常在娛樂節目里看到說表演的第一課是「解放天性」,老師給你一個詞語,你就去無實物表演。這個時候你只能通過你的理解去演繹出來,旁邊的觀眾有可能把你當猴看,表示不理解,演繹的不恰當等評論可能排山倒海而來。

而此時你要做的就是「目中無人,心中有人」。觀眾的掌聲、嘲笑其實此刻你都不要太去在意;作為一個演員要有自己內心的東西,你想怎麼演繹角色會在你的內心有一把尺。心裡有這樣一個人物的形象,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表演上,要讓表演更真實,不要毛毛躁躁。

不要因為外界的浮華而讓自己分神,要清楚的知道我是誰,現在是什麼時間,此時我是什麼心情,我將要做什麼,我打算怎麼做,在台上要忘我,學會當眾孤獨。

台上的演員是這樣,生活中的你我也是一樣。

熱鬧每個人都能享受,但是孤獨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得了的。

推薦閱讀:

TAG:孤獨 | 生活 | 嚮往的生活第一季(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