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reme的「潮」,可複製嗎?

以下這篇是我看到過市面上寫Supreme最全面的文章,很早就想分享了,可惜拖到現在。

好文章不能獨享~以下,Enjoy:

「必須足夠酷才得以生存。我唯一的商業計劃是對品牌密碼保持真摯。」

Supreme創始人&CEO James Jebbia

為什麼選擇Supreme?

街頭潮牌正在成為一股席捲全世界及中國年輕人的新風潮。不僅是街頭潮牌本身成為年輕人所喜愛的趨勢性著裝風格,奢侈品牌、運動品牌、快時尚也紛紛潮牌化轉型/融入潮牌元素。

在這股不可忽視的浪潮中,美國潮牌Supreme則是最受矚目的代表性品牌,它彷彿擁有著宗教般的魔力、不斷引發粉絲狂熱,徹夜排隊搶購新品、二手價格飆升數倍早已不是新聞。

Supreme也是眾多矛盾的奇妙綜合體:

l 它的誕生歷史並不久(成立於1994年),卻被譽為「殿堂級潮牌」,估值高達10億美元

l 它看似高活躍度,頻頻引發熱議,但它的全球渠道極其有限,也沒有大規模媒體投放

l 小眾獨立or規模擴張是潮牌不得不面臨的選擇,高知名度的Supreme卻依舊保持魅力

本文希望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l 看似低調高冷的Supreme,是如何在年輕人中製造狂熱與嚮往的?

l 以Supreme為代表的街頭潮牌的本質是什麼?潮牌究竟為何會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OneTwo,主編

YOHO!BUY

「Supreme是潮流圈的核心品牌,無論潮流愛好者中意與否,都無法避免與Sup的接觸。喜歡Sup的人都自帶傳播者光環,有意無意為身邊人帶來最值得信賴的安利,Supreme就是玩潮流的最佳選擇。討厭Sup的人,儘管你們認為Supreme是披著羊皮的吸血鬼,但你們的每一句惡評帶來的爭論都在無形提升Supreme的話題性與知名度。遊走兩者之間往往是洞悉人性的人,例如活躍二級市場盡情炒賣的每一位,用最拽的態度賣最新的潮貨賺最快的錢。Sorry,我說錯了,其實Supreme是一個神秘宗教,潮流信徒、狂徒、「唯利是圖」齊聚一堂。」

裴帆迪,華米營銷副總裁

潮流文化發燒友

「潮牌的本質是渴望被關注,渴望所代表的亞文化成為主流文化。SUPREME商業化成功背後是一條我們十分熟悉的路:小眾文化引爆大眾傳播。SUPREME的表達十分大膽,背後透露出的態度是很Real的。即便他爆紅滿大街都有人穿,認可它的人也不會覺得這種「主流」能掩蓋它的「與眾不同」,當看到不了解它文化的人胸前的那個BOX LOGO時,他們只會在心裡默念一句:what a fxxx day!這不是SUPREME的問題。」

@bear lam 香港某時尚零售品牌

潮流文化愛好者

「我覺得現在國內流行文化里,Supreme不像是一個潮流品牌,而更像是一個身分證明,這裡說的不是你穿一件Supreme就多了不起,相反地是有許多人他穿在身上的這個品牌他根本連念都不會念。國內最快帶動起潮流的就是一大班偶像小鮮肉穿上身的。不是說大家不理解潮流,但很多時候理解的潮流就已經是誰快誰就是最潮的了,跟風,買xxx同款,知道貴貴貴……Supreme是街頭潮流一哥,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想這個街頭是世界潮流發展的街頭,而不是廣場舞大媽穿著「雪山」、理髮店洗剪吹穿著「The Killer」的那個街頭。」

*以上均為個人言論觀點,不代表所屬公司

未來品牌力定義及評估方式

未來品牌(Brand of the Future)是指那些更有可能將當下生意的成功延續到未來的品牌。背後的原因在於這些品牌將自身的存在意義與所傳遞的品牌體驗進行了完美的融合與平衡。

就品牌體驗而言,它們擁有以下特質:成功建立強烈的情感鏈接;提供不同觸點間整合而順暢的體驗;致力於改善人們的生活。就品牌意義而言,它必須有面向未來的富有感染力的願景、有重新定義品類的驅動力、從資源管理到定價都體現可持續的商業價值。

我們基於以上兩大層面(品牌體驗與品牌意義)、及對應的六大指標,由胖鯨智庫研究團隊與具有高相關度的專業案內人組成評審團,共同評估「未來品牌力」。

內容模塊

1) 在與Lady Gaga的那次著名的合作之前,整整17年Supreme是只屬於滑板圈圈內人的俱樂部

2) 滑板、地下文化、90年代,永遠堅守文化相關性

3) 朝聖式消費體驗– 「我們是在製造能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東西,而不是做這個來維持生計」

4) 產品內容化,創造「獨特的身份標識與審美」

5) 遊走於傳統時尚品和概念性藝術項目之間, 不斷創造產生「wow moment」的跨界合作

6) 看似不作為,卻觸發好奇心的營銷手法

在與Lady Gaga的那次著名合作之前

整整17年

Supreme是只屬於滑板圈圈內人的俱樂部

James Jebbia是在倫敦長大的美國人,他在八十年代初回到美國,當時紐約豐富的街頭文化讓他不舍離去。他參與了滑板潮牌Stussy的創辦過程,1994年,當Shawn Stussy退出投資後,從來沒滑過板的James Jebbia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滑板店,這就是最初的Supreme。

圖:James Jebbia與最初的Supreme門店

這間不起眼的小店填補了那個街區沒有好滑板店的空白。最初的創業資金只有1.2萬美元,只能支持銷售一些簡單的T恤衫及帽子。全憑滑板青年口口相傳,在小圈子裡逐漸被注意,吸引不少城中有名的滑板好手和街頭藝術家聚集到Supreme的店面。

James Jebbia最初的理念是將Supreme設計成一個空間,而非品牌。他說:「我當時希望這是一間很酷、很酷的店,每個人都穿著很酷的衣服,沒有什麼大品牌。」他在採訪中強調,自己的初心很簡單,要給滑板少年設計易穿、酷炫、合身,又做工好的衣服,滑板和服飾上的文化標籤是只有他們圈內人才懂的。

圖:最初的店鋪布局完全為了滑手們方便而設計。所有衣服利落地展示在邊緣,中央留出大塊空地區域,讓滑手們可以從街上直接全速滑進店鋪,完全不用擔心會撞到人。

當時James不做廣告,只僱傭滑板界圈內人,實行內部推廣,以保證他們和滑板文化的親密性,他認為,員工「賦予店鋪個性」。Supreme的店員出了名的沒耐心,對圈外顧客態度傲慢,衣服連碰都不許碰。潛台詞很明顯:想在這裡購物?你必須得有這個資格!

那是紐約街頭文化的全盛時期,Wu-Tang Clan樂隊從Staten Island繼承帶有攻擊性的嘻哈風格,KAWS把公交站的頂改成帆布制的。1995年,Larry Clark以電影《KIDS》風靡熒幕,講述一群在艾滋年代的紐約滑板少年,他們沉溺毒品和性,身無分文,沒有良心。

「Supreme感覺像是真實版的電影KIDS」,Larry Clark說,電影里的一些群演本身就是Supreme的店員,他們的店鋪也是電影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們會在Supreme碰面然後去Washington Square公園玩滑板」,他說,「每個人都聚在那兒玩」。

那家店變成了男孩們的天地,放著Biggie的音樂,James Jebbia是那裡的地下教父。「我們當中許多沒有住所或身處困境的人,我們都知道我們能去那裡,吃頓飯,喝瓶啤酒,抽根煙。」Bondaroff說道,他是個畫廊老闆,那個時候曾從布魯克林區的一所高中輟學。

「獨立滑板店最棒的地方在於,它並不只是一個購物場所,而是人們一起玩、聚頭以及本地滑板文化的中心地。而Supreme,則是就把這個文化做到了極致。那時店裡還沒什麼顧客,大多都是玩滑板的人在那聊天、抽煙,當然還有玩滑板。」潮流網站Highsnobiety 的Ross Wilson 曾如此描述1995 年時Supreme 的文化地位,那時他也是滑板少年中的一員。

而在隨後這些年來,這群在Supreme里工作或是「混」著玩的年輕人里,走出了Jason Dill、Bondaroff、Gio Estevez、Akira Mowatt等街頭潮流文化重要人物,他們大多都創立了自己的潮牌。他們在自身發展過程中見證了Supreme的崛起,他們的成功也不斷鞏固了Supreme在街頭文化中的硬核地位。

左圖:和Supreme 關係緊密的滑板少年和模特;

右圖:前滑板選手Jason Dill已成立自己的潮牌,仍不時為Supreme 拍照,右為 Chlo? Sevigny,她也是《KIDS》的女主角,二十年來她和Supreme都是紐約的地下流行文化的標誌。

這種「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的狀態大概維持了17年之久,直到2004年,Supreme才開始擴張,在洛杉磯開了第二家店。現在,美國本土也只有紐約和洛杉磯這兩家店。

Supreme真正進入主流文化視野就是在2011年和Lady Gaga合作之後,邀請Terry Richardson和Lady Gaga拍攝打色情擦邊球風格的廣告。這組張力十足的照片一夜之間出現在各大潮流網站上,醒目的紅底白字Box Logo瞬間被大眾所熟知。此後,Supreme與各個領域的交集越來越密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也意味著Supreme不再屬於那一少部分人了。

圖:情色攝影師Terry Richardson為Lady Gaga拍攝的Supreme廣告

滑板、地下文化、90年代,

永遠堅守文化相關性

Supreme開店只開在它認可的城市,條件非常苛刻,包括潮流文化的成熟度、喜歡並理解品牌的粉絲群體體量、是否有當地合適的滑板文化領袖運營。這背後是Supreme希望保持克制,不願品牌過度曝光,保持神秘色彩。

因此,Supreme的全球門店僅11家。其中,日本是核心海外市場,當年由潮流教父藤原浩等人引入日本,共5家。洛杉磯門店於2004年開業。2011年,倫敦店則是在歐洲的第一家旗艦店,被英國潮流團體GIMME5帶入倫敦。2016年開設巴黎店,佔地102平方米,如果沒有找到像Samir Krim這樣的巴黎滑板文化的標誌性人物,Supreme不會選在巴黎開店。

到今天,Supreme所呈現的店鋪體驗,依然是獨立滑板店的格調。包括簡潔的陳列方式、甚至不友好的店員。如果你在店裡問員工,某個款是否還有貨,答案,很可能得看員工對你的印象。Supreme 的員工有權自主判斷你是不是真的「酷」,再決定是否要將產品賣給你,還是留給他們認為酷的人。

圖:Supreme巴黎店鋪,依然以滑板文化為主題,店鋪中間也仍然保留大片空白區域

而在所有與品牌相關的宣傳內容中,Supreme依然與滑板文化/地下流行文化密不可分。Supreme成立自己的滑板隊(成員大多是內部員工),並曾推出滑板紀錄片《CHERRY》;Lookbook的模特,也幾乎都是滑板選手。

Sean Pablo:早期Supreme滑板隊成員,並曾參與Lookbook拍攝,此後成立個人品牌PARADASE

James Jebbia曾表示,「我喜歡關注那些有新鮮感的東西,但也覺得,某種程度上總要保留一種1990年代初的感覺。那個年代對我們影響很深,我們做什麼都跟那個時代有關。」

《KIDS》與Supreme的連接,也並沒有因為時間流逝而變淡,多次推出《KIDS》紀念系列。2014年,為紀念電影中英年早逝的滑板選手Harold Hunter,Supreme和Comme des Garcons SHIRT合作出過聯名系列,將Harold Hunter小時候滑板的照片印在衣服上。2015年,Supreme推出了 "KIDS 20th Anniversary"紀念系列,電影畫面和經典台詞被印在了滑板、T恤、帽衫上,以表達對這部電影,以及主演Justin Pierce, Harold Hunter 等Supreme滑板手的敬意。

圖:Supreme2015年推出 "KIDS 20th Anniversary"紀念系列

James Jebbia至今都把Supreme定義為小品牌,他說,「我們不想取悅所有人。只想在合適的地方穩步成長。這20年來Supreme 的初衷從未改變,對我來說是件很自然的事。」

朝聖式消費體驗

「我們是在製造能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東西,而不是做這個來維持生計」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在商業語境中,說到「消費者體驗」,它往往意味著:更友好更便捷的購買體驗、賓至如歸的親切服務、更夢幻美好的空間環境。然而,supreme的商業邏輯則與之背道而馳,也恰恰因為如此,製造了品牌的稀缺性價值,反而刺激了粉絲的購買慾望。

和其它時尚品牌一樣,Supreme 也是按季節公布新品,但發售形式卻是按周進行。每周四上午11點,是Supreme發布新系列的時間。這個固定活動被粉絲們稱為「The Drop」(上新)——當季新品會在每周四上午發售,一般包括貼紙、T恤衫、滑板和拳擊包等40多款產品。

為了搶到數量限定(但款式往往大同小異)的新品,瘋狂的粉絲們甚至提前24小時去排隊,當天店鋪周圍還會設置路障和柵欄。一搶而空的場面每周都在上演。人們不辭辛勞去搶實體店配額的原因,在於官網預訂的難度更高,當天網站流量甚至會飆升到平時的168 倍,電商平台的商品配額會在19到173秒內全部售罄,目前還沒有任何一件商品撐過3分鐘。

Drop on的模式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種「有錢也難買到的酷」,這是他們為什麼願意花時間去徹夜排隊的原因,手中獲得的「人無我有」的戰利品,彷彿就是進入「街頭文化愛好者俱樂部」的通行證,也是可以去社交媒體炫耀的談資。

圖:排隊同樣造就了一種部落儀式與社群歸屬感,粉絲們以買到新品為驕傲

位於紐約的Supreme二手店Unique Hype Collection 的店主Peter發現,當某款產品熱銷的時候,Supreme反而會停止生產,這讓它在二手市場的價格奇高。「Supreme是唯一一個越老越值錢的產品。大部分其他品牌,如果這一季產品滯銷,你以後就別想再賣出去了。」

因而,圍繞supreme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生態鏈,包括:黃牛、搶購軟體、二手市場。人們通宵排隊購買新品,然後加價幾倍出售。於是,新品售罄的速度越來越快、二手越來越貴。

圖片:部分Supreme產品的原價與二手價格對比

與一般品牌以擴張為目標的經營方式不同,不管通宵排隊買買買的人有多少、不管黃牛把新品炒出了多少的天價,Supremes始終堅持不調整價格,產品數量也一直維持在穩定的數字,賣完後也不再生產。而Jebbia本人並不認同飢餓營銷這一說法,「我們不想別人覺得我們賊,或是很難買。我們是在製造能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東西,而不是做這個來維持生計。」

產品內容化,

創造「獨特的身份標識與審美」

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看,Supreme的產品設計談不上出彩,而且常常被批「難看」。實際上,在Supreme的產品當中,(除聯名款外)可以說是基本沒有純粹的原創,而大多來源於取樣(Sample),從服裝上的圖案設計、到其標識性的box logo,大多數都是有跡可循的挪用;甚至連Supreme的版型都是取樣於Dickies, Cahartt , Ralph Lauren等含濃厚美國文化的大牌。Supreme也從不避諱否認這一點,因此也被媒體戲稱為「貼牌手」。

Supreme的Box Logo是紅底白字,字體是Futura Heavy Oblique。但這個設計並非獨創,而是「借鑒」了女藝術家Barbara Kruger在1987年的經典設計,意圖諷刺消費文化,二者有極高的相似度。當時LOGO一出就被指抄襲(現在也是),藝術家本人也曾對此公開表示不滿。

圖:Supreme標誌性的box logo,與女藝術家Barbara Kruger諷刺消費文化的設計如出一轍

圖:Supreme的很多服裝設計都在證明他們的偶像是Ralph Lauren(家喻戶曉的美式休閑品牌),從經典的工裝到Polo衫,很多款式都給Supreme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對此,美國雜誌《Wired》評論道,嘻哈音樂人本來就愛到處sample別的音樂,Supreme也有這種sample精神。

Instagram上則有一位死忠粉,專門開設了名為「Supreme_copies」的賬號,專註於尋找每件Supreme 背後的「借鑒」來源;2017年他更推出名為《Supreme Copies》的Coffee Table Book,彙集23年來Supreme所有的經典設計,分為「模仿款」、「參考款」、「致敬款」逐一對比。

根據「Supreme_copies」的分析,Supreme取樣的來源非常廣泛,包括服裝品牌、嘻哈音樂、電影(恐怖、暴力、色情、科幻題材為主)、動畫、電視劇、文學、藝術、社會事件,甚至海報、雜誌內頁、促銷廣告、油畫,都能為成為Supreme設計的靈感來源,無奇不有。

圖:嘻哈教父Dr.dre在1992年發行的白金唱片The Chronic,Supreme就把唱片封面印在了T恤上向他致敬。

圖:Supreme 的「Fu*k You Up」Tee 來自英國詩人Philip Larkin,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以這句詩作為設計的T 恤,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此外,英國藝術家Jeremy Deller 在1993 年的「開放卧室」展覽中也用過同樣的設計。

圖:17年春夏的這件T恤,supreme_copies連發兩條進行盤點:正中間的噴繪是1963年一位越南僧人在馬路上自焚的照片。而這張照片在1992年被作為「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第一張專輯的封面被發行。而衣服的設計則和ENLISH ELECTRIC樂隊的band tee十分相似。

圖:Supreme_copies曾將一件印有肉類和芝士公司logo 的T 恤設計解讀為Supreme 對食品文化偶然興起的關注。但曾參與設計的人員卻說,設計的文化源頭來自英國小說《蠅王》。無論是豬頭的圖案還是「only the strong」這句話,都暗指小說中和文明理性相對的野孩子。

Supreme_copies曾對媒體表示,他們創立這個賬號,為的就是希望能有一個地方能夠匯總Supreme 所有的參考元素。對於取樣他的看法是:「Supreme不欠他們(原作者)什麼,很多都是出於對原作者的敬意,這也是街頭風格的根基之一。重要的事實是,當Supreme做出這些借鑒時,無論他們如何取樣,他們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它是一種文化的組合體。」

另一位重度Supreme 迷David Shapiro,在遊歷完Supreme 所有門店後寫下了半自傳體小說《Supremacist》。他表示:「Supreme 有種『大哥』 氣質,它會將全球範圍內,它認為重要或是值得關注的東西展示給你。而且他們並不是向你賣他們做的東西,而是向你賣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想法。」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通過不斷的「取樣」進行二次創作,Supreme確實使自己成為了展示美國街頭文化的平台,為品牌愛好者帶來了啟發性的視角。

Supreme擅長將產品內容化,賦予故事性、創造話題。這不僅體現在取樣上,也體現在以社會頭條事件,或政治諷刺為題設計的產品上。對於爭議性話題,Supreme毫不避諱,並不在乎主流眼光或是政治正確,總是站出來大膽表態,就像一個特立獨行的叛逆滑板少年。

圖:美國大選角逐階段,Supreme 公開表態支持希拉里,競選結果川普上任。Supreme並沒有沉默或改變態度,而是直接推出一款寫著「Fuck Off」標語政治Tee,諷刺川普政府。

這款Travis Bickle Tee,是1994年發售的第一件單品。衣服上的人物是1976年美國經典電影《Taxi Driver》中的男主人公Travis Bickle。身為計程車司機的他看盡了街頭所有的暴力、情色與犯罪,但卻又無力改變這一切,也生成他精神潔癖式的正義感,開始不滿政府的空洞承諾,企圖改變腐敗的制度,並最終決意刺殺總統候選人。而當時的電影海報印著這樣一句話:On every street in every city,there』s a nobody who dreams of being a somebody!當年Supreme只是將其掛在牆上,此後眾多來到店內的滑板高手、藝術家、店員紛紛在上面留下簽名,因此成就了這件收藏孤品,2004年品牌成立20周年時supreme曾復刻這件Tee。

圖:rapper 歌手Gucci Mane,屢次犯事進監獄,最近一次坐牢長達兩年之久。可就在2016年他剛出獄不久,Supreme 就為他拍攝了視頻,隨後釋出了Gucci Mane人物Tee。

圖:2003 年,金融經紀人Igor Kotlyar 因金融詐騙被捕時,恰好身穿一件經典Supreme T 恤。Supreme 在同一年就拿那張新聞照片做了件T 恤,名為「Illegal Business Controls America」。

在設計上,除了經典的box logo與名人photo print tee,Supreme並沒有時尚品牌傳統意義上的標識性美學元素,也沒有可清晰描述的特定設計風格,這一切看似並無章法。但曾在Supreme工作8年的前首席設計師Luke Meier表示,作為Supreme的創始人James jebbia非常注重細節,他的產品沒有一件是不經過深思熟慮的。

用James Jebbia 自己的話說,「我認為我們能立足那麼長時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試圖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獨特的身份標識和審美。」他崇拜的或大或小的品牌:A.P.C., Polo, Isabel Marant和Antihero Skateboards,他認為Supreme跟它們一樣,創造出和保持一種「很酷又原創的設計語言」。

遊走於傳統時尚品和概念性藝術項目之間,

不斷創造產生「wow moment」的跨界合作

Supreme自由、大膽的創作風格,從sample取樣與社會政治Tee已可見一斑,但更淋漓盡致體現這一點的,是各種大開腦洞的配件跨界合作,不斷帶給粉絲驚喜感、新鮮感,也為品牌製造源源不斷的社交話題。這些全球限量、售價不菲的配件,顯然不以盈利為目的。

Supreme曾推出過的周邊產品數不勝數、品類林林總總。比如椅子、攜帶型音響、鬧鐘、計算器、筷子、門帘等日常生活用品;籃球、拳擊手套、沙包、橄欖球、棒球產品、雙截棍、摩托車與頭盔等運動相關用品;鐵鎚、萬能工具刀、自行車打氣筒、U型鎖具等工具產品;鈔票槍、彈珠遊戲機等娛樂性產品;以及讓人匪夷所思的磚頭(是的,磚頭)、滅火器等。

這些配件也並非簡單的委託生產,Supreme對聯名對象有著近乎苛刻的標準,通常都會選擇與該品類中歷史悠久、品質卓越的品牌進行聯名合作。比如橄欖球選擇了NFL和NCAA 官方指定用球製造商的Wilson合作、鐵鎚選擇了專門為木匠工人打造優質工具的Hardcore Hammer合作、打氣筒選擇了前三項全能運動員所創立的高檔自行車工具品牌LEZYNE合作。

對於配件的設計思路,David Shapiro在《Supremacist》中曾提到「Supreme大部分配件都看似純潔,但其實都是反叛的象徵,甚至多少都和黑幫犯罪有關,與滑板少年的形象互相呼應」

圖:與MLB 主贊助商、全美認知度第一的棒球品牌Rawlings合作的棒球產品

圖:與CashCannon合作的鈔票槍

售價40美金的Supreme磚頭。supreme_copies對此的解讀是,一方面這跟亞文化總與毒品(磚頭的英語brick在毒品交易里也有一公斤的意思)、暴力(打架用磚頭)這些敏感辭彙分不開,另一方面也是有熱心網友給Supreme寫信要求的,說如果真出了他就買5塊送人。

圖:與世界上最大的消防產品製造商Kiddle合作推出的滅火器。對於媒體的疑問,James Jebbia說:「經常有人問我你們為什麼要出一款滅火器啊?我覺得香奈兒能出,我們就能出。」

圖:與美國Hardcore Hammers合作的鐵鎚,反面印有「business as usual(一切如常)」

圖:羅志祥在微博中晒圖,Supreme與街機遊戲公司Stern Electronics聯名的彈珠遊戲機,2018年5月全球發售200台,售價5萬美元

生活方式網站Dazed認為:「Supreme 向來都遊走於傳統時尚品和概念性藝術項目之間。也正是因為這種文化特質,無論Supreme 賣什麼,感覺都不會違和。因為,奇異搭配背後,總似藏著某種文化含義,最重要的是,Jebbia 總能在這雜亂的產品中保持統一、具有辨識性的Supreme 視覺風格。」

對於Supreme 品類極廣的產品,Jebbia說「我向來覺得我們的衣服就像音樂一樣。總有一些會批評的人,他們不明白,原來年輕人可以在喜歡Bob Dylan 的同時,也欣賞Wu-Tang Clan(嘻哈)、(John )Coltrane(爵士)或是Social Distortion(搖滾)。年輕人和滑手都非常開明,無論是對音樂還是其它事物,這允許我們更自由地創作。」

作為街頭潮牌,Supreme的跨界聯名當然不局限於配件,也包括與明星、藝術家、潮流品牌合作推出聯名款。

如今,聯名已成為潮流界的大趨勢,但Supreme的聯名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在Supreme尚是無名之輩的初期,Supreme並沒有直接找所謂」大眾名人「合作,而是去拜訪了一些街頭藝術家和音樂人,邀請其共同設計新產品,這在當年(90年代)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概念。通過真誠的溝通,Supreme終於邀請到了知名塗鴉藝術家Rammellzee與其合作,運用標誌性的塗鴉元素共同設計一款帽子,並在內部的標籤綉上他的簽名。由於Rammellzee在美國街頭文化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次聯名一炮而紅,此後雙方保持了長達十年的合作。

圖:1994年,與塗鴉創作者、說唱歌手、雕塑家Rammellzee合作推出的聯名款

此後,Supreme不斷擴張聯名列表,總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合作夥伴也往往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從更為人們熟悉的Nike、Vans、The North Face、Timberland、Levi』s、Bape、Goodenough、川保久玲、Neighborhood,到各類年輕藝術家、說唱歌手、樂隊,每位合作夥伴均是潮流文化的佼佼者。

Kate Moss、Muhammed Ali,Damien Hirst,HR Gigar,村上隆,Larry Clark,Mike Tyson,Terra Patrick,Wu Tang,Kaws,Keith Harring,Jason Dill,Mark Gonzales,Malcolm Mclaren,Cost,Futura,David Lynch等名人都與Supreme有過合作。

Photo Print Tee是Supreme的代表性產品系列,邀請名人穿box logo tee再將照片印上T恤Supreme最具爭議性與話題性的聯名,是2017年1月發布的LV聯名系列。Supreme直接放棄了設計權,由Louis Vuitton男裝創意總監Kim Jones主導設計,產品涵蓋一系列熱門單品。

看似不作為,卻觸發好奇心的營銷手法

外界對Supreme的評價,是他們幾乎很少花錢做廣告。

但事實是,Supreme充滿故事性、爭議性的產品本身就是品牌最核心的內容載體,以美國街頭文化為視角的多元sample取樣、以社會事件或政治諷刺為主題的Tee、與潮流品牌或明星的跨界合作、自由開放&大開腦洞的周邊產品,以及品牌通過這些載體所傳達的叛逆精神,都無時無刻不在引發社交媒體的話題,甚至,這些「戰役」以周為頻率(Drop on模式)。

除了產品本身,以季度為單位通過官網及instagram發布的Lookbook,也是Supreme重要的內容營銷手段,配合與潮流媒體、粉絲社群的合作,承擔著預熱醞釀的作用。

Lookbook中,會包括季節性的款式、以及聯名款、周邊配件。雖然可以提前三個月看到所有的款式,但基於drop on模式,其中每件具體的發售日期卻只有到當天才知道。由於Supreme對於下次新品發售一直保持神秘狀態,Hypebeast、Highsnobiety等潮流媒體就成為滿足粉絲好奇心的渠道,通過與媒體的合作推廣,每周都會有大量文章,猜測和討論Supreme即將與誰合作、發售什麼產品,這些話題不斷被傳播和發酵,製造著懸念與期待感。

而Supreme唯一的「廣告投放」形式非常接地氣,就是在街頭貼海報。

在每年的某個時刻,紐約街頭的郵箱、電話亭、手腳架就會布滿Supreme的宣傳海報,往往是某位明星身著Supreme的招牌T恤。雖然設計精良,卻沒有購買方式,甚至連一句廣告詞也沒有!

當人們正在迷惑的時候,Supreme馬上會宣布:我們將發售一件根據這張海報設計的T恤。

於是潮流玩家們紛紛湧入Supreme的官網,密切關注發售日期。幾個月之後,這件T恤就會成為當季最暢銷的單品。從2005年到2015年,Supreme連續10年使用了這種營銷方式。

對於大多數品牌來說,街邊海報是一種顯得過時的廣告形態,但對於街頭文化品牌Supreme來說,運用這樣的形式卻與品牌人設高度契合,因為海報和塗鴉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的象徵。

Supreme是如何在年輕人中製造狂熱與嚮往的?

Supreme確實是懂得如何通過品牌體驗,不斷激發人們購買慾望的高手。因為,它做到了少與多、小與大、低調與張揚的有機動態平衡,並且持續多年。

一方面,它始終把自己看做小品牌,敢於為品牌做減法。以謹慎克制的姿態,堅守與文化的相關性、並通過drop on模式及購買體驗創造了稀缺價值感,而不是讓品牌更友好可觸及;這份「低調高冷」反而令品牌充滿神秘感,令人們產生強烈的嚮往感,畢竟「朝聖般」的體驗也好、「人無我有」的戰利品也好,都是一份有趣的談資。

另一方面,它又是具有強烈存在感的超級品牌,它就像一個開放、包容、自由、大膽的滑板少年,字典里沒有平淡無奇,總有著一股子蹦躂勁,什麼都敢想、敢說、敢做,無論是萬物皆可supreme的文化取樣、還是對爭議話題的叛逆表達、抑或是匪夷所思的跨界周邊,它總是能用每一次搭載於產品的品牌表達,讓人們忍不住說「WOW」;在帶來啟發性視角的同時,創造持續不斷的話題,以豐富的品牌外延帶給人們無限想像空間與驚喜感。

而之所以可以將兩者如此有機平衡,保持品牌獨特魅力的本質原因,在於對品牌核心的清晰認知與堅持,也就是「我是誰」、「我為何而存在」。

無論是初期只屬於滑板圈內人的俱樂部,還是如今成為擁護者眾多的殿堂級潮牌,Supreme背後的文化內核、所代表的態度精神,始終清晰明確、不曾發生偏離與改變,就像是一個誕生於街頭文化的滑板少年,始終保持著地下、獨立、自我、反叛的姿態。

這份態度,也不是通過一場「品牌傳播戰役」抑或是宣導式的承諾來告知人們,而是通過多年來不曾人格分裂的一言一行,從空間、店員、到產品、營銷,每個環節融為一體的品牌體驗讓消費者切身體會。Supreme以真實的品牌態度踐行,塑造了形神一致的人格化品牌。

以Supreme為代表的街頭潮牌的本質是什麼?

潮牌為何會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Supreme所代表的街頭潮牌,在本質上傳統商業品牌的邏輯完全相反。自誕生之日起,只代表少數人(比如滑板少年)與他們的生活方式、處世態度。源自反商業的地下街頭文化,讓他們帶著骨子裡的天生叛逆、鋒芒畢露、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這是與生俱來的獨特性。

與以商業擴張為目標的大多數品牌的區別在於,他們不取悅所有人,不希望與大眾過度聯結,也不將客戶視為上帝(甚至罵客戶)。而這一點,與扎克伯格曾經說過的,「顧客從來不是上帝,我們自己才是上帝」,有著某種契合性。

反思一下,在品牌策略/傳播策略的制定過程中,我們的分析邏輯,往往是要看市場格局、競品表現、再挖掘目標消費者洞察,企圖在其中找到與品牌的契合性,使之成為策略突破口。這背後的思維方式,更偏向從外部獲取靈感,而不是向內探索。而Supreme所代表的街頭潮牌,卻只是以更單純的思路,只是專心做自己,將自己做到極致,將某種文化玩到極致。

因而,成就的是更大膽張揚、個性獨特的,而不是模稜兩可、面目模糊的品牌;也具有更強的向心力,吸引與之觀念相符的硬核鐵粉,並成為一種可自我投射的身份標籤。極端如Supreme,甚至已經完全顛覆了常規意義上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成為了被追逐、被朝聖的對象、被作為一種文化信仰,品牌成為了精神偶像,而消費者則是忠實狂熱的粉絲/信徒。

而潮流青年們之所以會如此「瘋狂」,不僅僅是因為街頭文化的興起,更在於當下年輕人對於品牌獨特性與「自我表現價值」空前高漲的需求。

在互聯網與社交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中,面對信息泛濫、社交泛化,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尋求一個立足點(比如興趣等精深領域)、一種標籤、或是某種意義,以彰顯/暗示/探索自我的獨特性,不泯然於芸芸眾生;但同時,我們又渴望著與某個小圈層社群的聯結性,幫助我們產生某種歸屬感與認同感,不做一顆孤獨的、沒有共鳴的小星球。

而服裝,作為一種社會化皮膚,則是最好的表達自我的載體,它可以成為一種獨特的身份標籤。成功的潮牌Logo背後,投射的是某種少數派的群體、文化、態度;而穿上了這件衣服,代表著TA認為/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也代表著TA與這個少數派群體的某種或深或淺的關聯性。

在產品高度同質化、選擇多元化的商業環境中,更挑剔精明的年輕消費者被賦權,通過消費重塑他們理想中的生活、理想中的自我,並建立社交聯結。單純的功能價值、情感價值訴求已經越來越難打動他們,品牌如何在首先成就自我獨特性的前提下,成為他們在社交語境中某種自我表達的身份(Identity),也許會是未來制勝的關鍵。

潮流從不膚淺,就像藤原浩所說:「潮流不是沒有意義的logo崇拜,而是獨立個體的精神表達。」


推薦閱讀:

TAG:潮流品牌 | Supreme | 潮流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