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總結
形而上學的本質是虛無,其表象是存在,存在形而上的信仰其核心也是虛無。概念來自於虛無,意識的重要性超越一切,而意識的核心本就是虛無(可能遺忘一切也可能記憶想像一切),形而上學成為了意識自我成長的必然。
形而上學追尋世界和事物存在的本質,這裡的「世界和事物」不僅僅包括客觀世界還包括主觀世界,認識不僅僅是客觀的,更是主觀的。總之「追尋本源追尋真理」就是形而上學的使命。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大論題,基於一個假設:存在的本質是可以被理性所理解的。因此這是第一哲學,也是所有理解的根基。在某種程度上和中國古代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相符合的。最基礎的形而上學強調存在可理解,而且這種理解在形體現象之上,依靠理性,柏拉圖說是在理念界而非現實中。這是作為大樹根基的形而上學,也是發展至今被廣泛承認的形而上學。這裡注重本質而非形式,包含所有範圍的事物以及問題的本質。總之就是以理性從虛無和想像出發在觀念上理解世界和自身的一切。因為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確信、什麼思維工具都沒有、什麼都不了解,於是不得不去創造稍微可靠的理解,哪怕來自於想像(如神話),因為大腦里不能什麼都不裝啊,精神也不能一片空白。因此邏輯推理、實驗觀察、假想證偽等才是如此的珍貴。形而上學是無中生有的大智慧,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感覺。
基於這種形而上學,發展出了非常多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學科,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唯物論在質料因的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片面、靜止是理性的特徵,即抽象化、概念化、純粹化、非因果化等。
形而上學的現實使命是使得其理解可靠的延伸到形而下,形而下如科學是具體的實踐的而非形而上理想化的,但是形而下不可能窮盡形而上,即使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真的到了終點而無法繼續發展。形而上學是在當前的理解不怎麼可靠時的最好的選擇,也是知識的創造源頭,處於虛構混沌與可靠性的確定之間。但是一些特殊理解,如意義、價值、幸福、道德等因為無法或者難以找到可靠性普遍性的形而下對象而停留在形而上,倫理學、道德、心靈哲學、美學、價值論等本質上還是形而上學,只是有了很多的積累和現實需求而成為單獨的類別。
形而上學沒有主客二分?不,亞里士多德定義的形而上學是「多分」了,包括質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動力因,即包括客觀、主觀、意志、規則,這些在後來的哲學家們那裡有體現,如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以及其對立的一元論,叔本華等人的唯意志論(世界是盲目的意志,對人沒有目的)以及自由意志理論,康德黑格爾等靠近科學追求規律的理論。形而上學沒有拒斥任何理解的可能,甚至包括神學。只是在最基礎的地方做出規劃,使得理解成為系統化而不混亂的,知識(無論是哪方面的)在這裡都可以明確化,人與人之間建立共同的理解基礎,從而個人的知識成為集體的知識。有了形而上學,理解豁然開朗,尤其不需要靠「悟、撞、猜」來獲取智慧。也就是說基於形而上學,知識可以轉化為理解,理解也可以轉化為知識。為什麼這麼麻煩?因為共通的理解是困難的,知識也是基於共通的理解才有意義。
亞里士多德認為形式因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分出許多學科。數學、科學等是在追求探尋「規則規律」而非物質的質料本質(質料因還停留在形而上學),這也是許多科學家對徹底的唯物論保持距離的原因吧!
形而上學源自人主體的感知,關鍵在於自我的存在。
就存在而言,在主體之中,形而上是真實。唯有在客體之中,外在世界才是真實。這是意識所決定的,即意識之中還是之外。意義、價值、道德等在於主體而非客體認識之中。混淆主體與客體使得對客體的認識混亂,也使得價值、道德等混亂。許多人只是從客體觀點上是人,在主體觀點上並不自認為人。『』認識你自己『』關鍵是認識主體的自己,唯有具備主體才能具有創造力、理解力、意志力等。合理的主體可能相當程度的契合客體,但更多的是假象,這是一些人自信的根本原因,即理解甚至掌控外在。但是主體不足以形成知識,因為意識作為存在不能轉移。「我心即宇宙」這是最簡明的說法。世界原本不存在「我」,於是我不得不設計並且創造自己的存在,這就是「最本質的自由」。存在的他人都只能是參考而不能是標準,因為「我」在我的主體意識之外不存在,甚至與時間因果無關。
一個科學家的主體認識和一個神學家的主體認識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將世界客觀規律放入主體之中成為質料因,而後者以神作為質料因。
尼采開創藝術形而上學,意圖在叔本華悲觀世界的基礎上以藝術拯救人生,相比於叔本華意志形而上的悲觀,尼採的藝術形而上肯定了人生積極的意義,即意志並非完全孤立,藝術(如日神和酒神精神)可以與意志一體而並存,因此人生得到了拯救(也就是說意志有實質而非荒誕!)。
唯有形而上無限的實體具備本質,表象不存在本質,因為其不確定。形而上學是主體自我擴展的優秀模型和方式。
而馬克思否定形而上學,其唯物主義只容得下物質世界而成為徹底理性的科學。這來自黑格爾等哲學家的辯證法(辯證法意圖追尋一種宏大的超越個人的理性)。然而辯證法本身卻屬於形而上學!辯證唯有在形而上是可能的,因為無法先置存在。也就是說人類思維的因果、規則、理性等是不完善的,基於這些不完善「工具」的辯證法是不可靠的,因此必須要有形而上學作為根基,使得人本身知道並且掌控這種「不完善」。辯證法是否會因為形而上學而「荒誕」,如果辯證法需要得出可靠的知識,那麼必然是相當荒誕的,但這種荒誕是自知的。除了「真理」就沒有不荒誕的知識。因為這是人的理解,是對世界真理的異化,但是要達到人的目的,也就是說人本身對世界和世界對人的存在都是盲目的,不存在除開自身存在的絕對可信因素(或許上帝(神)可以算是)。近代形而上學擺脫了「神」這個先置存在。數學的精巧論證了形而上學的現實可行性。形而上學也是各種知識、學問相容的前提,因此我們能夠很好的理解他人基於相同條件的觀點。拋棄形而上學就是意圖創造不要地基的空中樓閣,如空想主義,然而樓閣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啊!
形而上學就是自知其無知!人的存在(尤其是意識)與世界以及他人之間並非是虛無,而這也是形而上學的根據。對世界以及其它存在的本質做出假設,內置不可絕對知道但存在的事物概念。
形而上學的本質世界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我們普遍具備對「所知事物」的自信,或許這樣的自信是盲目而無知的,但卻是相對可靠的,而這就基於形而上。最關鍵的是這是不是合理的形而上。
形而上學開始於柏拉圖,意圖將不存在於世界但存在於人智慧之中的某些實在——本質與現實一起討論,是人唯一可行的「知識根基」。因為無法窮盡知識,所以絕對真理是不可能的,於是只能建立相對真理的知識。知識原本不存在,形而上學給出知識的條件,或者說創造知識的條件,使得知識成為可能。經過許多哲學家的發展,有一些特徵:
1、賦予虛無以存在(如理念世界作為理念對應世界的存在,世界或許並不存在絕對的本質作為真理,而人的道路需要一種「確定的理」,於是真理在形而上誕生了),形而上學是第一哲學,唯有基於它,哲學以及其它學科是有依據(不是胡說八道)的;
2、賦予存在以虛無(如人的高級智能被抽象為靈魂,慾望、積極心態等對應激情),也就是說抽象的存在也可以具備實體;
3、基於存在的理性(如我思故我在),討論實在,即實在具備虛無的不確定性也有存在的確定性,因此人以及人的無限成為可能,確定是過去和現在而不確定是未來,實在是關於人的創造。
4、實在介於虛無與存在之間或者混同,實在可以是人的本質。存在主要是客觀實體的世界、自己、他人以及可能的其它外在實體。
5、真理、意義、道德等是實在而非確定存在,來自創造、來自人也歸於人。事物皆有本質,而這本質是人能夠掌握的。
6、虛無、荒誕以及確定存在等是人不可避免的,都是人的處境,實在的相對性基於自己的存在。存在是常量還是變數?是相對的常量,也是絕對的變數,於是存在之間的荒誕是絕對的而確定是相對的。
7、形而上學是基於存在的實在,而存在與虛無先於實在。形而上學沒有確定的形式,因為存在(存在是孤立的)之間虛無的隔離。
8、作為人知識、認識、價值等的基礎,形而上學對現實而言或許就是某種高級的核心智能,實現了自由無限的理性。理性是種將一切歸化於規律、秩序、獨立存在與虛無的智能。工具理性則將物質世界作為規律和秩序的唯一參考,而唯物主義以工具理性為依據將一切存在歸於世界,其它是虛無,形而上學則歸於多種存在。
9、隔離於世界,區別與表象的經驗世界,形而上是理性的精神世界,原本虛無一片或者因為理性而被清理得虛無,再次具現存在時是純潔的、自由的,而不是困惑的複雜的。
10、形而上學建立關於人以及世界本質的理論,力圖為人的存在建立合理的理論體系,也為人生遭遇和世界現象做出解釋,追尋可把握的本質,作為人所有學問和理論堅實的基礎,也為人合理的文明生活和精神思考做出保障。將一切納入基於自由理性的形而上,使得一切的一切基於人成為可能,而不再是虛無。
11、形而上學是哲學的核心,使得人本身理解對知識的「創造依據」,也是一切學問的根基,因為學問意圖探究存在事物的本質,而這必須從形而上學開始,形而上學奠定了存在的合理性。當學問的發展遇到瓶頸時,或許要從形而上學才能找到突破(如改變知識觀念)。
那這本質的第一原因是人還是事物本身呢?形而上學以人本身開始建立存在的本質!柏拉圖傾向是事物本身,真理是確定的,而笛卡爾以及存在主義等傾向是人,真理是不確定的。前者是古希臘哲學的頂點,而後者是近現代哲學的頂點。前者過於辯證而不人道,後者具備無限的包容而人道。而近現代哲學凝練成了作為現代社會基本觀念的人道主義。人或者文明作為客觀宇宙的意外在本質上還是要走自身的路啊!而且這路還是走出來的而不是已經存在的。必須要先去締造一種存在然後放置本質。
那是世界延伸出了形而上(存在先於本質)還是形而上衍生出了世界(無論事物如何變化,其先天理念早已經存在,即本質自在)呢?世界的規律本質(如因果律)是恆定絕對的?人屬於前者,而世界作為獨立存在則不知道。
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探討人的存在和本質,人的意義價值如何可能?在人生態度上持以嚴肅的希望。
最後,或許形而上學對改變世界沒有用,科學的現實解釋使得形而上學是那麼荒謬和虛無,但也沒有宗教、幻想那麼荒謬。形而上學是關於人一切的本質探討,形而上其實是人之上理性之上,即面對世界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之間的荒謬、虛無,對複雜的人而言什麼是實在。道德、信仰、文明、感情、幸福、正義、美等是實在?還是僅僅世界是實在,而人的存在是荒謬?形而上學是對觀念的探討,不可能離開理性。各種科學知識或者其它可靠知識是有條件的,而這條件由合適的形而上學提供才有可能,也就是有道理的。
現實之中的形而上學是為了建立有原則的並且實用的理論體系。形而上在根本上與世界無關,是自在,實踐不是檢驗形而上真理的標準而只能是反饋。只有不確定的形而上才可能把握住不確定的世界,創造一個接近世界本質的模型。
關於實在,是相對於存在與虛無的。人的本質不在於存在也不在於虛無,而在於實在。
選擇的本質也在於實在之中,而非現實存在之中,行動不一定是意願,意願也不一定可以確定行動。因此對自己的選擇以及來自現實因果所負的責任是需要重新衡量的。在實在之中才存在真正的選擇,只有在這裡存在將生死、價值、道德等視為確定實在而非荒謬的感覺。人智能的最高成就應當是形而上學,在確定的存在之上以虛無構造人的本質,人類文化、精神文明、思想、美、幸福等都是虛構。唯有在實在之中可能存在真正恆久的意志和保持純潔。異化就是人本身失去了對實在的主導,而使之為混亂或者為外在充斥。
那什麼是真實呢?形而上學是人意圖主動通過理性建構存在與虛無以及其表象和本質,於是有了無盡的疑問和回答以及相應的嘗試和努力。這真實是世界的真實還是人的真實?在世界有限的接觸、認識和經歷無法覆蓋存在之間無限的虛無。世界絕對的的真實對人是不可能的,在人智慧之中只有相對的真實,而且這相對真實不僅僅來自世界還來自人的賦予,人的主動可能蒙蔽世界的真實,而世界的介入也可能蒙蔽來自人的真實,互相蒙蔽也就致使了人對真實的混亂。如沒有固定的價值觀,但是有來自生長環境的道德價值傾向、身體慾望傾向、經歷傾向這些世界的介入,因此人面臨自由選擇和創造價值,這也是人的本質來源,即來自作為人存在的真實,是人的處境。理性會使得真實得以顯現,分清來自世界介入的傾向和來自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實在就是基於這樣的真實。
不確定的混沌無法獲取什麼,現實和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就是混沌,混沌衍生出了表象,然而這豐富表象在根本上還是荒誕的。兩個獨立的存在都以對方為盲目的意志。那強大是「征服」還是「同化」?權力意志是來自征服的強大,這意味著意志的蔓延,但對存在的征服是不可能的,意志的無限蔓延註定歸於虛無,越強大也就越虛無。而文明是來自同化的強大,不同於自在,作為存在的文明竟然存在於獨立存在那種交互的混沌之中。文明成為了以現實為基礎,人道為本質的實體。同化是存在的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通過理性和善來同化,存在各自自我約束,形成正義以及共同體等。因為存在的基礎在於世界,人不得不為世界所同化,科學成為了典型的代表,但世界不為人所同化。共同體的本質其實沒有世界的參與,而只有人與其它智能體參與。同化包括學習、妥協、認同等,在自我的存在之中主動介入他在,以代替和發展被動介入的部分。
至於形而上學的問題,有基督教形而上、道德形而上也有理念形而上、科學形而上、意志形而上甚至意識形態形而上,但那些問題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嗎?人是形而上的創造者,卻往往也會成為形而上的囚徒,但這正是因為人們拋棄了原本自由的形而上學。
世界形而下是實在表象的虛無,形而上是虛無表象的實在。無論如何,我們對世界存在本質的絕對真理一無所知。這裡的「世界」不僅僅包括宏觀宇宙,而是整個外在。
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沒有形而上學作為根基,各種學問往往不足以成為知識,各個學者的觀點因此無法相容,最終一盤散沙,不成系統,原因就是各有各的形而上前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