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只想著爭第一,比贏更重要的是…
『人生路上,開始一場比賽不難,努力完成一場比賽,才是對追求成功的一份完美交代。』
1
好勝心是一把雙刃劍
周末去朋友家玩,朋友說女兒前不久去市裡參加游泳比賽拿了第二名。我正要稱讚她家孩子,沒想到小姑娘生氣地說:媽,你別說了行嗎?我本來可以拿第一的!朋友給我使了一個無奈的眼色,小聲地告訴我,女兒自從上了小學就變得處處爭強好勝起來。興趣班報了很多個,但表現不突出的上課積極性就不高。
第一名的確很誘人啊,適當地好勝可以驅使孩子們追求進步,但過於在乎輸贏,卻會讓我們的孩子在競爭的過程中患得患失,找不到努力的意義和樂趣。
帶領中國女排獲得里約奧運會冠軍的惠若琪,退役後專註公益事業。有一次她們在學校舉行公益活動,孩子們分成兩組PK,結果輸了的隊伍中大部分孩子都哭了。
惠若琪把哭得最傷心的小女孩拉到一旁問: 你今天玩得開心嗎?
女孩想說開心,但又覺得我沒贏啊,所以還是「不開心」。
在勝負的角逐里,開心往往與贏掛鉤。輸了還開心?似乎很不合理。在這個孩子因為競爭壓力輕生已不罕見的時代,好勝心這把雙刃劍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駕馭好才能真正贏得漂亮。
2
設立成長型目標
在《創造101》中奪冠的孟美岐,在被問到自己參賽前有沒有想過拿第一名時坦言:當然有想過,因為如果一個比賽都要開始了,你才想要拿第一,那就已經太晚了!
但其實孟美岐被網友稱為可鹽可甜的佛系少女,永遠不爭不搶地,關鍵的時候卻又能讓自己全身發光。
回顧自己參賽的過程,孟美岐覺得拿第一名像過山車一樣刺激,但又感覺這是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只不過被更多人看到了而已。
「因為我所理解的第一名並不是打敗任何人,而是要做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
不執著於成功的束縛,做更好的自己就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在孩子們的學習上,既要有敢爭第一的勇氣,還要制定真正適合自己的成長型目標。
成長型目標緻力於具體某方面能力的改善和提高,比如:下次語文考試閱讀理解錯題一定不能超過兩道題!/ 期末考試英語成績要提高到八十分以上/今年一定要參加一次演講比賽……
且具有實際可行性,引導我們的孩子思考:我將何時、何地、以什麼方法來實現它?
3
改變評判的標準
曾有研究調查顯示,一個班裡最有出息的學生,往往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前幾名,而是班上處於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這些學生沒有太多的輸贏負擔,也沒有過多的差生自卑心理,在後續的學習和工作中敢闖敢拼表現更出色,這就是「第十名現象」。
日本松下公司也堅持著一條有趣的用人標準,即追尋70分人才。松下創始人幸之助認為,人才的僱傭以適用公司的程度最好。程度過高,並不見得一定有用。智慧和汗水都是員工存在價值的衡量標準。
美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身為父母,千萬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而應該注重孩子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與好奇心。絕對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
教育專家認為,在只爭第一的學習信念中,孩子們的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悄悄地被遏制。而這些,都是引領我們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真正走向成功的重要技能。
因此,改變我們的評判標準,引導孩子享受競爭和學習的過程很重要。要讓孩子們明白:快樂的學習和堅持不懈的奮鬥,本身就是超越自我的一種成功。
4
成功的秘訣是堅毅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前,曾經做了一千六百多次失敗的實驗。有人因此嘲笑他:「愛迪生先生,你已經失敗一千五百多次了。」愛迪生回答:「不,我並沒有失敗,因為我發現了一千六百多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
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AngelaLee Duckworth對數以千計的美國高中生進行了調研,並跟隨美國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冠軍、美國一流大學等進行觀察和分析,最終發現: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
什麼是堅毅?
「堅毅就是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1968年的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上,來自坦尚尼亞的選手阿赫瓦里在中途出現了高原反應,在膝蓋受傷、肩膀脫臼的情況下堅持完成比賽。記者問他:你已經不可能取得名次了,為什麼不放棄?阿赫瓦里回答:「我的祖國把我送到7千英里之外,不是讓我開始一場比賽,而是為了讓我完成一場比賽。」
這一幕後來被人們奉為「奧林匹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幕」,阿赫瓦里用堅毅守護了自己對跑步運動的信仰。人生路上,開始一場比賽不難,努力完成一場比賽,才是對追求成功的一份完美交代。
冰心有一句名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願我們的孩子,既能勇敢地追求明艷,也能欣然面對每一次奮鬥的眼淚和汗水 。在每一次自我超越里,去享受成功的喜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