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青春期的孩子真難搞!
看完《狗十三》,我只有一個感覺:青春期的孩子真TM難搞!
可是能怎麼辦?殘酷本就是成長最原本的樣子,而青春期是成長最快的,作為社會人預定型的時期,成長的殘酷與青春的熱情猛烈撞擊,不難搞才怪了。所以青春總那麼值得被歌頌,現實的生活總那麼值得被唾棄!
看《狗十三》之前,看了幾個公眾大號的對電影的推介。口吻比較一致,都是從孩子成長的心理教育方面去說的。也就是說,都在關注李玩的心理發展,在關注全劇的人都在忽略李玩真實的感受,在關注父母多麼不夠了解子女……總結:你們這些成年人,對孩子太不公平了……
可我看完,只想說:是的,成年人或許對孩子沒那麼公平,可是這個社會何曾對每一個成年人公平,而孩子,終究是要長成成年人的。孩提時代和青春期受到的一切委屈和挫折,其實不都是成長的代價么?
劇中反覆有一句話:你長大了,該懂事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懂事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因為懂事就以為著委曲求全,意味著被忽略,意味著壓抑自己……但獨獨沒有人說,懂事也意味著體諒。從前有句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因為窮人家的孩子任性不起,因此只得早早學會體諒父母,體諒家庭。乍聽起來是對孩子的不公平。可是事實上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就是不公平的呀?不學會體諒會怎樣呢?會過得更好嗎?很顯然,不會。
對於既成的事實,抱怨無效,還不如面對與接受,懂事兒,其實沒有那麼悲情。
劇中的李玩,如果是個幾歲的孩子,因為丟狗而任性地不管不顧,也許我很能理解。可惜,她不是幾歲,而是十幾歲,是一個聽得懂話,能明白基本事理,但懷著青春的偏執和熱血正在成長的年紀。所以丟狗的後續故事不論怎麼發展,結果都是:李玩接受事實,體諒家人。
要不然怎麼辦?一輩子不體諒,離家出走嗎?對家人懷恨在心這輩子就黑化了嗎?……那種故事是個例,活得過於自私的人,畢竟是少數。這世上有關父母愛人的牽絆,其中的美好能抵擋住很多的委屈不甘與黑暗。
多少人青春期狠狠哭過幾場,最後也都雲淡風輕。當然,不可否認會對心理有些影響,但所謂影響,其實就是成長。
成長就是一個令人討厭的過程。想通了就成長地開闊,想不通就成長地扭曲。
所以,整個丟狗事件,不過是有關成長的縮影。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這麼幾個問題:
1、愛自己的人,未必會給自己想要的愛,未必會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來愛,但我們還是得學會面對這種愛;
2、當自己不夠強大,沒有話語權時,自己的事也未必能自己做主,但這不妨礙我們堅持自己的夢想;
3、當有些事情不可逆轉時,不論多麼不情願,我們還是得學會接受;
4、無論什麼人,在什麼年紀,都會有各色各樣的不容易,沒有誰比誰更值得被關愛。
例如,爺爺奶奶爸爸都是愛李玩的,可她們的方式並不那麼正確;爸爸雖然強迫李玩學了英語,可是她喜歡物理誰也改變不了;狗丟狗被送走狗狗不在了,父母離異,多了個弟弟……人生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除了面對我們沒有其他辦法。
例如,即便是在家中受盡寵愛的小弟弟,到了冰場,一樣被教練呵斥著摔倒自己爬起來,不想滑冰也必須滑冰……人吶,哪兒有那麼多隨心所欲,不過都是在各種委屈中艱難地成長。
所以,我們最後看到的,是李玩的一次次妥協和學乖,變成爸爸眼裡的好女兒乖女兒有出息的女兒。當她人前雲淡風輕,轉身哭得泣不成聲時,看得人心酸不已。大家在慨嘆:為什麼要把她逼成這個樣子?
不是誰逼,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成長的殘酷與疼痛。不丟狗也可能丟貓丟包丟鉛筆……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只是經歷的事情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青春的熱血里就是帶有偏執和不管不顧的因子,和麻木的成年人本就天生相衝!
長輩雖然都是過來人,但在世間沉浮與社會的打磨中,大多數人已被現實同化,成長時的那些殘酷與疼痛早已結疤,形成一句:誰不是這樣過來的!
聽起來無力又冷漠,卻是事實。這就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宿命。人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學乖中,學會了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學會了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真的不能完全說是壞事情。充其量,是一件值得惋惜的必然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