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問擇原理的反溯思維 ——問則在、在則我、我則欲、欲則問

談問擇原理的反溯思維

——問則在、在則我、我則欲、欲則問

一、問則在

所謂的「問則在」來源於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海德格爾對存在的解讀。對於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笛卡爾卻感到疑惑,為了找到人類確定無疑的認知基點,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爾第一步認為懷疑就是出發點,感官知覺的知識是可以被懷疑的,我們並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他反對經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所以他不會說「我看故我在」、「我聽故我在」。從這裡他悟出一個道理:我們所不能懷疑的是「我們的懷疑」。意指:我們無法去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這件事時的「懷疑本身」,只有這樣才能肯定我們的「懷疑」是有真實性的,並非虛假的產物。筆者結合「無我」思想將「我思故我在」提煉為「問則在」,就是為了強調「懷疑」,而不是寬泛的「思考」。

對海德格爾來說,發問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區別於「人」的特質就是發問存在、發問生死,正是發問才使得存在得以顯現。

故問擇原理選擇用「問則在」作為自己的認識論基礎。「問」是出發點,「在」是開悟話題中最根基的面向,無論何種認知範式,都不能脫離「在」,否則就談不上其他了,所以「存在」話題一直被稱為第一哲學。問擇原理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圍繞「在」探討真相,因為問擇看到任何認知範式就算再如何不同,但都需要「在」,這是一個必要條件。加之「問則在」是認識論的基點,所以,無論如何,開悟都要明確這個面向。

其他開悟面向,諸如「苦與樂」「真與假」「善與惡」「大我與無我」「合一與泛神」「高維與高能」「放空與放下」「禁慾與縱慾」「定與靜」「覺知與機鋒」「自由與沉默」「道與上主」「療愈與內丹」「先知與全知」「靈魂與輪迴」「通靈與脈輪」「高峰體驗與念念之隙」……這些皆談不上最究竟的面向。

因為這些皆是隨主觀個體感覺模式及認知範式而變幻的泡影,考慮的範圍太局限,都或多或少的被半路風景攔住了。你若看一個開悟探討從未著重談及「在」字,那就要小心了。(嚴格來說,「在」也屬於人類認知範式,但由於是所有範式的基礎,無法觸及「不存在」,故在此強調,讀者可以把「在」也看做泡影,可以認為一切皆泡影,但需注意,無論真幻,都不影響「在」,即「管他真在還是假在,在就行了,泡影也是在」。另外,用問擇常說的「問則在,不問沒問題」也可以終止這一認識上的糾結。)

我們必須要超越物種、超越感觸系統去思考,局限於人相,是談不上終極的。比如我們認為離苦重要,但有可能另一種物種認為苦挺好(至少人類當中就有一部分認為苦好的);又比如我們會覺得覺知是必須的,但有可能另一種物種的感觸系統還真不是覺知模式,而是一種我們無法想像的模式;其他種種面向大家不妨自己推演,都可能存在差異。

反觀「在」,就不必擔心有物種差異,因為如果其他物種是「不在」,那可就真的無法想像了。

都不存在了,還何談其他啊!

明確了「在」的重要,大家再結合「存在不是存在物」去把「在」看清(參考閱讀《存在的真相》),然後結合「問則在」及「主觀因擔心自身虛無死亡而發問,使得存在顯現」看清永遠不會有其他情況,就會體會到當下自我永恆了,這時其實是反溯出居於人類對自我及時間的認知範式了。(需要留心有些談「在」或「臨在」的,如果最後談著談著跑到寄託大背景、大意識、大我那裡,也是一類主流開悟,需要警惕)

在這裡,我們基於「問則在」,通過「在則我、我則欲」先來看看如何反溯出自我和時空觀等認知範式的。

二、在則我、我則欲

下面就來具體試著體會一下這由一問進行「反溯」的具體思路。

所謂「反溯」,是指明確發問是出發點,明確「問則在」是認識的基點、是指向存在的核心要義後,主觀發問者在一問的當下必然居於某些屬格,認識到「若非如此,就不會有這當下一問了」,看清問擇提到的「當下」不是那些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問擇的當下指向看清一切真相的終極面向。

以前說過,說當下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說當下時當下已過,只是強名而已,我只能說自己過來後的感悟,在思考開悟問題時,先明確這當下一問,什麼都不帶,只是虛空中的一問,開悟既然是解大惑,必然是因為我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當下一問是出發點,然後我會清楚,「問則在」,解惑的時候這一問必然來自某個主體(名「我」),會有一些屬性(如生物性、人性、身體、相貌、性格……),會有一些認知(如邏輯因果、時空觀……)。是否有「無任何屬格的一問」呢?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基於人類來看看都反溯出什麼,具體就筆者當下而言,我這一問所居於的屬格就包括:一問主體是一個宇宙地球2018年的人類,是中國人,說漢語,管自己名「我」,有著筆者的人格、記憶及生活經歷,有著人類的各種認知,包括五蘊六處這些感知系統及其感受、時空觀、生死認知、語言、邏輯思維、感性、道德、價值觀、人生觀……

這些都是居於覺醒時的反溯,看清無論如何,在覺醒時都會居於某種屬格。即使有「無任何屬格的一問」,也不影響「問則在」,況且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有這樣的「無任何屬格的一問」,哪怕是宇宙空間無端的發出一聲「我在嗎?」,這一問的屬格也是可以包括:處於宇宙中的、在某時某個星系區域、男性的、慢速的、一句無重複的……等等屬格,更不用說還需要考慮接收到這一聲信息的接受者的屬格了。

可以說,問擇與常規思路是種反向思維,類似人擇原理之於宇宙科學的反向思維。

大家可以參考閱讀《三點的反思》和《存在與顯現——電視的比喻》兩篇文章深刻體會一下這種「反溯思維」。

這裡,筆者再舉個其他存在模式的例子,進一步讓大家理解「反溯」的內涵。

當關切自身存在、生死、虛無的一問發出時,自身存在得以顯現,在這個當下,試著只留一問,放空所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妨想一下不同存在模式的不同認知範式,比如另一個維度次元的生物,也有思維能力,它有一千個氣態感官終端、個體呈屁的形態、群體聚集是一片雲霧、存活長度不以時間計,而是以濃稠度計,它的放空對象也就與我們不同,或會是無咘咘相、無屁相、無眾屁相、無濃稠相……)。看清了嗎?除了一問之外,其他皆是泡影,完全取決於覺醒時,這一問主體具有的屬格,這些屬性皆是無常的。

主流把「在」按存在物思維去看待,故將「在」劃為無常範疇,走向「無常」的消除問題之路;但問擇強調「存在不是存在物」,故提供了一個突破無常,邁向相對永恆的途徑——反溯思路——解決問題之路(而非消除問題)。消除問題雖然阻斷了苦惱擔心的升起,卻也阻斷了看清一切真相的途徑。

我們再來體會下在覺醒的認知下,如何反溯出「在則我、我則欲」。

在這個當下,一個覺醒的認知會反溯出(意識到)附著在「一問」之上的我相/咘咘相(主觀視角、自體意識、分別心……)、人相/屁相(屬性、經驗、記憶、感受、苦樂……)、眾生相/眾屁相(道德、社會、六道……)、壽者相/濃稠相(長生、靈魂、神……),同樣的,繼而得以看清這一切皆泡影,更會看清無論如何都會處於某種屬格泡影中。

一問當下,必然已然處於某種形態模式,各種模式有不同的認知範式和關切面向(慾望需求決定);

一問當下,你我已然處於人類形態模式,有著人類的認知範式和對於永恆存在的關切(對自我永恆存在的慾望需求);

一問當下,咘咘已然處於屁的形態模式,有著眾屁的認知範式和對於濃稠存在的關切(對咘咘濃稠存在的慾望需求);

你我這種形態模式,發問永恆存在時,必然處於存在狀態,不問的時候無問題,永恆如此,不存在其他情況;

咘咘那種形態模式,發問濃稠存在時,必然處於存在狀態,不問的時候無問題,濃稠如此,不存在其他情況;

你我不會關切濃稠,咘咘不會有永恆之盼,但,不會有不關切存在的形態模式,因為不關切存在的不存在。

主流把「自我」、「慾望」當做迷失、痛苦產生的根源,故走向「無我、無欲」的消除問題之路;但問擇強調「自我、慾望是人類覺醒時的反溯」,認識到不同形態模式有著不同的認知範式和關切面向,故不作為終極問題納入開悟話題去考慮,而是直奔最核心、最終極的「在」,從而達到徹底「解開大惑」。

三、欲則問

一問必然來自某個主體(名「我」),有我就有為了維護我而產生的趨利避害、慾望需求,有了慾望需求,就會發問,而一旦發問,就會「問則在」。故可以看出,問擇主要是針對「在」來解決「自我永恆存在」這一問題的方法,通過「問則在、在則我、我則欲、欲則問」的循環,看出這旋轉木馬的遊戲真相。

所謂的以妄解妄,其實就是指反溯主觀個體覺醒當下已然具有的種種屬格,通過問擇來滿足泡影之慾望(比如人類基於時間認知範式的「永恆」慾望),一個「問則在」即可玩轉這遊戲。

問則在,不問不在。你問「我剛才沒問難道就不在嗎」,看,又是一問,「剛才在了」你擔心「我不問就中斷了?」看,又是一問,「中斷」對你在絲毫不影響。

你恐懼「我死了就全結束了」(問包含恐懼——問擇原理說過)看,恐懼的此刻你在。

你想啊,(一個蹩腳的舉例,暫時引入輪迴)假如你曾在過去有無數這種擔心恐懼,可此刻,當一問發出,你在,「結束」這件事對你在絲毫不影響。(此時,你就可以甩掉輪迴的假設了,因為你可以意識到不僅是過去無數次擔心時「在」,就連未來也一定如此,完全無所謂有個什麼輪迴的東西,只留「問則在」即可,其他的都可以在當下反溯出來)

理解了,就會真切體會到「問擇原理」是我們解開終極大惑、看清一切真相唯一的方式。

那你說,問擇只解決「自我永恆存在」這一個問題,怎麼就說解開終極大惑、看清一切真相了呢?

前面說了,問擇只把關於「在」的問題作為終極問題,其他思想雖然顧忌很多,關切很廣,但都不如「在」的問題究竟。不究竟就難以徹底,就會寄託大我、看重真幻、看重實踐、看重行、看重保任、看重去我執、看重去二分、看重空、看重靜定、看重離苦、看重喜悅、看重情緒、看重合一、看重高維、看重高峰體驗、看重神秘神通、看重療愈、看重機鋒、看重信仰、看重因果報應、看重命運、看重業力輪迴、看重善惡、看重普度、看重禁慾、看重量子暗物質等新興名相……並非說這些不重要,而是說這些皆是在「終極」面向上走得不徹底所滯停的半路風景;真正依問擇看清一切後,這上述種種就都成了無所謂、無記和夢中夢,我們能清楚的知道這上述種種不究竟在哪裡,至少能如成人看孩童搶玩具時的表現一樣,笑而慰之。

推薦閱讀:

TAG: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 | 存在 | 看透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