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還能不能讓我們自信的玩耍了?
這兩天無論是大商場還是寫字樓,隨處可見聖誕節相關的裝飾元素,霓虹燈跟隨著歡快的音樂閃爍,手捧鮮花的情侶有說有笑、頭戴聖誕帽的小朋友牽著爸媽手……
外國人也好,中國人也罷,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氛圍中,即便沒有出去過節的人,也會被朋友圈裡的節日氛圍所感染。
我這個沒有出去湊熱鬧的人就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位老師發的聖誕節感言:聖誕節是什麼節,崇洋媚外!balabala……
雖然我也不怎麼過這個節日,但看到這位曾經的同學,也是現在的小學老師發出這樣的朋友圈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她在哪個學校,以後堅決不讓孩子就讀那所學校!
您的眼界怎能撐起孩子的明天?
「崇洋媚外」一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是矛盾創造的。茅盾在《向魯迅學習》中寫到:「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
大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怎麼就「崇洋媚外」了呢?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是閉關鎖國,是固步自封,大天朝什麼都有了為何要接受洋人的東西,可結果呢?直到1840年被英國人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中國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淵之後,出現了崇洋媚外。
而如今的中國,國力強盛,不僅有古代四大發明,也有現代的四大發明,身為中國人沒有不驕傲,不自豪的,《戰狼2》能拿下56.8億的高票房,是中國人愛國的共鳴。
祖國能有今天的強大,離不開對西方先進文化的學習,但學習不代表就是向外國人獻媚。彈丸之地的日本之所以強盛,是因為善於學習,日本有中國唐代建築的影子,有西方先進科技的影子,這些都是學習來的。
如今全世界都在學習中文,學說漢語,他們是崇洋媚外嗎?無論是日本還是英國美國,中國國慶節的時候還會到處插上中國的國旗慶祝,他們是崇洋媚外嗎?
全球商業化下的節日
中國人過聖誕節也好,外國人過中國新年也好,無非都是全球商業化的產物。
我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西方人,可我們會被商場聖誕節各種購物節所吸引。聖誕節本是宗教節日,但在西方也早已商業化,並不是過節的都信奉基督教。
如今我們看到的聖誕老人的經典形象也並非最原始的聖誕老人,而是20世紀30年代,可口可樂公司創造出來的最經典的聖誕老人形象。
「紅帽白絨卷鬍子,蓬鬆柔軟白胖胖」這一形象,出自名插畫家哈頓-桑德布魯姆先生筆下。最初是為了貼合可口可樂品牌的代表色,是可口可樂招貼畫之一,所以一身紅白。後來一路沿襲下來了。
如果要說過聖誕節是崇洋媚外,那麼母親節、父親節、國際兒童節、三八婦女節都不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此,我們是不是也崇洋媚外了呢?
沒有眼界哪來的格局
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是因為他只看到一棵樹,而看不到整片樹林。
值得讓人欣慰的是,學生的一句話讓我那位做老師的同學刪掉了「崇洋媚外」的朋友圈,重新發了一條新的:孩子說不管聖誕節是什麼節日,就是想送你禮物,天真的孩子?
孩子都能感受到不知道什麼節的聖誕節帶給他的意義,作為一個老師,應該理智地去分析認識這一現象:過洋節並不是崇洋媚外,通過對不同節日的接觸,能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到多元文化,弄清楚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兼容並蓄,以宏觀的視角審視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要充滿民族文化自信心,洋節過得再熱鬧也只是一種儀式感,並不會讓我們忘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可以通過儀式感的節日給與親近的人關懷和問候,增進彼此的感情。
而諸如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我們正在期待的春節,依然得以傳承,這些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也更讓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
原文來源:智高美星球-微信公眾號(專註提供國際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陪考服務)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