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穿越家庭的迷霧
02-09
周末看了電影《狗十三》,這部電影的票房不高,只有小几千萬。從口碑看起來不錯。豆瓣評分8.4,是青春片中少有的高分。而且,網上不少大V明星都做了推薦,關於它的影評也俯拾即是。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並不複雜,講的是初中女孩李玩不斷被家人尤其是父親磨去稜角的故事。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中國式家庭的故事。但是當它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會讓你感到無比震撼。有個演員看了電影以後就說了句話,操他媽的。1
故事的開頭是李玩的獨白,她對著鏡頭說自己喜歡物理,所以想參加物理的興趣小組。但是,這個心愿得不到老師的贊同。英語老師找來李玩的爸爸,當著他的面強調李玩應該參加英語的興趣小組,加強英語。爸爸不聽李玩的意見,粗暴地為李玩選了英語興趣小組。這個細節在很多人上學時期很常見,從選文理科,到大學選專業,常常是父母一錘定音,絲毫不顧自己孩子的意見。父母一般美其名曰,為你好。其實很可能扼殺孩子的興趣。李玩當然很生氣,也很委屈,為了安撫她,爸爸給她送去了一條小狗。這條狗被李玩取名為愛因斯坦。李玩本來不喜歡愛因斯坦。她一開始是冷落愛因斯坦,甚至踢了它,最後在愛因斯坦一次次的「乞憐」後,開始與它相處,並最終接受了它。李玩的家庭是破碎的,從小缺愛。爸媽已經離婚,爸爸還娶了後媽,後媽也剛剛生了一個男孩,她長期住在爺爺奶奶家,而爸爸因為應酬很少有時間陪她。所以,有一隻小狗陪伴她,是一份慰藉。李玩和爸爸、以及其他家人的矛盾在爺爺遛狗時丟了愛因斯坦開始全面激化。狗丟後,爸爸和其他家裡人表現出一定的擔心,擔心李玩因此不高興,甚至想說慌騙她。但他們沒有任何主動幫李玩去找狗的意思,他們想的只是補償她。後來,後媽就重新送了她一條狗。他們的無動於衷、無關緊要以及冷漠和李玩的反應形成了鮮明對比。知道丟狗後,李玩反應十分激烈。她和每個試圖說服她接受這一事實的家人發脾氣,她大晚上衝出家門到處找狗,哭著得大聲呼喚愛因斯坦。甚至不顧爺爺摔倒在地。連續找了好幾天。有次晚上李玩借酒消愁,沒回家,奶奶因為擔心而出門找她,結果還迷路了。這直接導致爸爸對李玩動手,狠狠打了她一頓。李玩的對父愛的強烈需求隨處可見。在車上,爸爸唱起來年輕時的唱的文革歌曲,但只開了個頭,她想爸爸繼續唱,但爸爸並沒有。在弟弟昭昭的生日會上,一家人紛紛聚攏在弟弟周圍為他慶生,而爸爸卻帶頭高唱起來生日快樂歌。
當弟弟貪玩弄傷了奶奶的頭,爸爸對弟弟沒有任何懲罰,而是繼續縱容。這與爸爸對她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她氣不過對爸爸說,應該讓昭昭向奶奶道歉,結果被爸爸輕蔑和忽視。她只能落寞地站在他們的身後,孤零零而無所適從。受寵的弟弟,和不被寬容的她,足以讓她「沉淪」。經歷大大小小的碰壁無門,幾盡絕望後,一步步走向父親設定的「圈套」里。當爸爸在毆打她的第二天向她道歉的時候,她沒有再吵鬧,而是聽話得坐在爸爸的腿上。她努力學習英語,考了95分,全年級第一,換來了爸爸答應帶她去天文館看星星的獎勵,這讓她無比高興。小屁孩昭昭故意招惹愛因斯坦(後媽後來送的第二條狗),結果把自己弄哭了,後媽為懲罰狗於是要求爸爸爸它送去狗肉店。她再也沒有之前怒氣沖沖,大義凜然,只能一路追著爸爸的車,一路哀求爸爸,完全失去了之前的銳氣。後來,她用物理全省第一名的成績兌換了爸爸的獎勵:即告訴她,狗被送去哪家狗肉店。而當找到爸爸把狗送去了流浪狗收留所,她對爸爸說了聲謝謝。依然與爸爸和解。最突出的細節是,她從一開始討厭爸爸的飯局,討厭向飯局上的所謂「叔叔」們敬酒,到最後她心甘情願向他們敬酒,甚至主動吃了他們給夾的狗肉。這是妥協,更是屈服。一次次激烈對抗後,她最終明白了需要用什麼換取安全感,換取爸爸對她的認可和愛。她最終明白了一個道理:家人的愛,其實也暗中標註了價格。學習的成績、所謂的「聽話懂事」才可以從家人換來足夠多的貨幣,來兌換家人的愛。
4狗十三結尾的那一幕,一個路人牽著愛因斯坦從李玩和堂堂的身邊走過,愛因斯坦沒有認出李玩,李玩也怕愛因斯坦認出來。這時候的李玩已經「泯然眾人」。李玩很明白,愛因斯坦如果認出來,對她搖尾乞憐,她會十分矛盾,她可能心軟而重新收留愛因斯坦,但這樣的話,她就又可能重新成為家人的眼中釘。愛因斯坦沒有認出來她,對她來說是好事,可以讓她不再「里外不是人」。所以,她選擇冷漠,隱藏自己的感情,害怕傷害不再輕易地付出感情。她或許可以自我安慰,愛因斯坦已經變了,所以不認它也沒有什麼要緊。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