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張照片,我把同事拉黑了
因為一張照片,我把我的同事拉黑了。
昨天下午和同事一起點下午茶,我選好口味後就把手機遞給同事讓她點餐。
可遲遲不見她把手機還我,我轉頭瞥見手機屏幕停在我和男友的合照上,同事在翻看我的相冊。我頗帶不耐煩的語氣問她點好沒?她尷尬地退出相冊,把手機還給了我。
原以為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沒想到下班就聽見她笑嘻嘻地和其他同事說起我的八卦,「別看她好像眼光很高的樣子,她對象長得可不咋地!」
我在微信上質問她,為什麼隨意翻我的相冊還對我的私事評頭論足。
她說自己也沒幹什麼,只是好奇心重了點,看到她毫不在意我被傷害的感受,我沒耐心再和她爭辯,直接拉黑了她。
用別人的隱私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這樣的越界行為不止沒有禮貌,也會讓人很不舒服。
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們拉近彼此間距離的方式不是靠真誠待人,而是用交換他人隱私、八卦別人糗事的方式。
王朔就曾說過:一起鄙薄他人比一起稱頌他人更容易使議論者有親密無間和勾結在一起的感覺。
但這種缺乏界限感的行為對被議論者來說是一種無端的傷害,更是極大的不尊重。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網友說,自己想向朋友的老公請教一些工作上的專業問題,但為了避免尷尬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她建了一個微信群,將朋友和她老公、自己的老公都邀請到群里。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讓彼此都感到舒服。
沒有界限感的人,總是給別人帶來不適和困擾;而「拎得清」的人則會拿捏尺度,懂得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不會給別人壓力。
沒有界限感的人往往「不把自己當外人」。
《奇葩說》上辯手陳銘說:自己上學時,同桌要用他的塗改液,直接伸手就拿過他的筆袋,掏出塗改液開始用。
陳銘很詫異,問他:「為什麼不先和自己說一聲?」。
同桌說:「我們都同桌一兩年了,你至於嗎?我的筆袋也在這兒呀,你一會兒要用隨便拿。」
這種人我們常常會遇到,他沒有想要佔你便宜,他把你當「自己人」,但是你還沒準備好把他當「自己人」。
兩個人之間的界限,並不是由單方面判斷的,應該由雙方來界定。也許對你來說,親密是情趣,但對方或許覺得這是騷擾。並不是越不分你我的友情就越好,高質量的友情都有清晰的界限感。
有些事情你事先問一句:「可以嗎?」就都不是事兒,但你不打招呼,不請自來,就是貿然越界,難免讓人尷尬和不舒服。
界限感是雙方都感到舒服。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很難理解別人為什麼總是那麼有距離感。
他覺得我都拿你當「自己人」了,你還把我當外人嗎?
王梓恆說過: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時,常常把自己的事情託付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我的鄰居大媽就是典型的缺乏界限感。
她和我說「你不是寫文章的嗎?幫我孫女補習一下作文。」
我介紹了一位專業老師給她,她說:「你不是自己人嗎?教得肯定比外面人認真。」
到了逢年過節,她比我家人還著急,各種催婚從不缺席,問工資問對象,問得我無處遁逃。
你不隨意闖入別人的私人空間,別人也不隨意干涉你的世界,如此,我們才能保持最舒適的距離,享受最愜意的關係,尊重他人隱私,也被他人尊重。
越是親密的關係,越要警惕不要讓界限感消失。
有些父母會翻看孩子的手機,當孩子抗議時,他們會說:「你都是我生的,你的手機我還不能看嗎?」,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年齡雖小,但他們也需要完整的人格尊嚴,需要被尊重,你獵取信息的方式如此強勢,只會讓他們內心受傷,為今後的叛逆埋下禍根。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即使是親密關係之間,在翻看對方的私人物品時也要事先告知。
但人們常常在親密關係間失去分寸感。
最近看到一段視頻,女明星戚薇在節目中談自己的「育女經」:
女兒小lucky雖然才三歲,但很愛美,喜歡小裙子。有一次,看到媽媽穿著一件很漂亮的裙子要出門,突然鬧情緒對她說:「媽媽,這個裙子好漂亮,我很喜歡,我要穿,你給我穿。」
但是戚薇沒有依她,她對女兒說:媽媽的是媽媽的,你的是你的,不能因為你喜歡媽媽就要讓給你。
嘉賓陳學冬看到後,在一旁說:你可是她媽媽啊,你完全可以哄她說,自己穿完了,晚上就拿回來給她。
戚薇解釋說:
我要給女兒灌輸的概念就是,不能因為你年紀小就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即使我是你最親密的家人也不可以,你喜歡,媽媽可以買一條同款送你當作獎勵,但是你不可以強要。
這樣孩子才會清晰自己和他人的邊界,才會管理自己的行為。這種體驗會幫助他們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知分寸、懂邊界,照顧別人的感受。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常常只顧自己的感覺,以自我為中心,藐視規矩。
我也碰到過很熟的朋友,找我借口紅,我想拒絕,又擔心自己被貼上「不好相處、斤斤計較」的標籤。
有界限感的人不會侵佔和打擾你,他們明白基本的人際交往邊界,「女士的口紅和男士的剃鬚刀」,屬於私人物品。
生活中有很多人認為「共用物品」,才代表關係好,其實失了邊界,會將對方推得更遠。
有一條新聞:小夫妻兩自己辛苦打拚攢出一套一居室,婆婆非要跟他們一起住,無奈小夫妻兩隻能在卧室再添一張單人床。
出人意料的是,婆婆竟然毫不客氣地睡到了夫妻的雙人床上,一睡,便是三年。
夫妻的新婚之夜是在樓下賓館度過的,因為和老人同住不方便,夫妻生活基本就沒有了。
人們常說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何謂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父母燉了碗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關於婆媳關係,長輩們可以把時間多留給自己,對於子女的小家庭,可以關心但不要事事插手。
子女們努力經營自己的小家,不凡事都尋求父母幫助,業會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接觸和矛盾。
一份好的婆媳關係,無論婆婆還是媳婦,都要掌握好自己的尺度和界限。
人與人之間任何一種關係都何嘗不是如此呢?
界限感——不是設立距離,也不是拒人千里,而是尊重彼此、用心愛護一段關係。
和朋友交往時,保持一定的界限感,會讓人有一種被保護的安全感。不讓人感到尷尬和不適,是優雅社交的第一要素。
以前在看《歡樂頌2》時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出來倒垃圾的樊勝美碰到了心事重重的安迪,她看出安迪心情不好,想關心又怕觸及痛處,於是就輕輕問了一句:「你需要我嗎?」
只是一句簡單的問話,讓人感到暖心又不失分寸。
記住「交淺而言深,既為君子所忌,亦為小人所薄。」
「熊孩子」的野蠻和自私常常為人詬病,背後的「熊家長」自然「功不可沒」。其實,熊孩子很多時候缺乏的就是界限感。
一位姑娘在等地鐵的時候吃雞排,旁邊一個小男孩看到了嘴饞,就去和姑娘說:他想吃雞排,但是姑娘沒理他。
小男孩又去找他媽媽上竄下跳的嚷嚷著要吃雞排,但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列車馬上就要進站了,那個男孩突然使勁推了姑娘一把,險些把她推下站台。
男孩的媽媽雖然目睹了全部過程,但是什麼也沒說,只是拉著小男孩匆匆擠進了地鐵。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就是這樣以自我為中心,培養孩子的界限感,會讓他們擁有同理心,在與人交往時會多替別人考慮,才能更受歡迎。
清代理學家陸隴其說:處處要樹立一界限,事事要斟酌一方寸。
凡事都需要有個界限,親密關係的破裂往往是因為突破了底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一種理想的親密狀態,保持各自人格的獨立,尊重對方的隱私,才是一段關係能長久穩定的基礎和前提。
作者:今出川幸子,有書原創作者。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眾號,關注公眾號:有書。本文原創首發於有書,轉載授權請聯繫有書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