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反思(一)

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是相對平和的,但是前段時間與一位朋友共事以及後續發生的一些爭論,時不時引發的情緒卻讓我意識到這不過是自我陶醉的假象而已,平時所謂的「平和」只是因為大概率沒有觸及自心所設的「底線」罷了,一旦越過了這條底線,「平和」的假象就撕裂了。

例1:本來計劃按照之前設定的格式模板做個文件,和朋友分工合作。在我完成了自己的部分之後,就把對方所需要做的部分列了個list,又做了圖片標註配以文字解釋,以防對方無法理解我的思路。然而當我看到對方發給我的文件和我預設的完全不一樣,更是直接作為終版提交了以後,我心裡就不由得煩躁了,埋怨對方為什麼我明明都解釋過要怎麼做了,還會做成這樣,為什麼不尊重我的意思。當對方回答說沒有明白我的配圖解釋後,我感到自己更加焦躁了:「我做的已經很細緻了,就算不明白為什麼不問一下呢,為什麼要自作主張,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了。」當對方表示又沒有造成什麼不良後果後,我的情緒徹底炸裂了,於是不歡而散。

反省自己當時為何會反應如此激烈,哪怕覺察到情緒起伏,卻仍然沒有做到及時調整,我想大概是因為長久以來內心潛伏的控制欲以及對自己所負責的事情希求「完美」的觀念的執著,讓我在面對無法讓我滿意的成品產生了強烈排斥的心。細想一下,當時主要執著的觀點如下:

1. 對方做的符合我預設的才是令人滿意的;

2. 我準備工作做的如此細緻,注釋的如此清楚,對方一定會明白我的意思;

3. 我主導的事情,對方不明白就必須要和我溝通,不可以自由發揮,哪怕對結果影響無大礙。

反思1:我可以有期待,可以有目標,儘力朝著這個目標去做就夠了,就如同在此事中我為了讓對方理解我的思路,做了我能做的準備工作(列LIST,配圖文字解釋),期待對方完成的時候可以按照我的思路來呈現,這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只考慮自己的立場,認定我的想法理所應當會實現,完全忽略了對方其他觀點的可能性,更無法接受事情發展偏離了我預設的軌道。這種以自我感覺為先,要求事情一定要按心意發展:「一定要,必須要怎麼樣,才可以怎麼樣」,正是「我執」的體現,亦是引發情緒起伏的根源。

所謂完美只不過是一種內心的錯覺而已,因為根本沒有客觀的完美。人心各異,每個人眼中的完美都不盡相同,「完美」只是建立在各人內心所設定的標準之上。所以在我看來完成欠佳有瑕疵的作品,在對方眼中卻是高質量完成。我執著於我眼中的完美,容不下對方的標準,這種執念讓我在當時無法接受不「完美」的結果,更是對對方的種種回答非常介懷,整個人都變得很焦躁,導致了情緒的進一步爆發,與朋友發生了矛盾。

面對不滿意不完美的結果,一味抱怨並不會幫助解決問題,可能只會激化矛盾。不是不可以追求心中的完美,而是明白完美只是內心建立的基準,一種感覺而已,執著於一定要滿足這種感覺,一旦不如意,就會引發種種不良的情緒。發現問題,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排斥它,然後想辦法解決,做好自己可以儘力的部分,而面對自己無法掌控的部分,縱使結果不盡如人意,無法彌補,也要放手,而不是斤斤計較,否則只會鬱結於心。

例2:與朋友聊到一些社會現象和政策問題的時候,由於觀點各異,加上並不能準確理解對方的意思,本來平和的討論到最後似乎發展成了帶有火藥味的辯論——正方覺得反方的觀點毫無邏輯,有人身攻擊的成分,反方認為正方胡攪蠻纏,沒完沒了,一場溝通下來雙方心力交瘁。

反思2同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個人的心只有自己最清楚,旁人也只是揣測而已。所以發生誤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接受被誤解,嘗試解釋,重新確認,去拉近彼此認知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認有時受限於個人表達能力,以及對方的理解,這種差距始終無法拉近,此時已經儘力解釋,坦然接受無法被理解的結果,若是對此介懷,就容易陷入焦躁和挫敗。

觀點屬中性,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一切都只是人心主觀界定~分別出於各自的立場執取觀念劃分而已。往往稱合我們心意的觀點被認為是對的,而相反的我們就會不由地排斥。我們的心被觀點所牽制,掉入了二元對立的陷阱~亦即佛法所講的「著相」,甚至會因此上升到排斥持有這個觀點的人~戴上了有色眼鏡去看待對方以及對方的觀點,以至於對方說的每句話都會心生排斥,哪怕對方的一個疑問都會被認定為是在挑刺,溝通陷入惡性循環,矛盾也由此產生。

面對不同的觀點標準,要做的不是排斥抗拒,而是學會放下自己的觀點,接納包容不同的聲音。放下觀點並不是說一定要放棄自己當時持有的觀點,贊同對方,而是放棄對觀點的執著~不再認定自己的觀點是唯一可取的。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以平等的心去看待一切觀點,而不是處處滯留於自己的觀點,陷入極端,這樣心就不會再糾結矛盾,無論與人交流還是處事都會變得圓融。

以上是最近的一些反思。感謝我的朋友,在和對方的交流中讓我發現自己的執著,並藉此機會反省調整。感謝善知識筆輟不耕的分享,是他的文字一再啟迪了我的思維。感恩!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佛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