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它不應是一把皮鞭

最近有幾件關於愛國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金馬獎事件、杜嘉班納辱華事件,以及何引麗國旗脫手事件。隨著明星一致的愛國主義轉發與公眾旗幟鮮明的表態,我們可以明顯感覺我們的民族自尊和民族底氣都隨著國力的增強與日俱增。

十年前,在我們眼裡,外國的月亮確實是要比國內的圓。

我還記得在以前那個還流行讀者、知音和青年文摘的時代,最火的都是一些旅外作者寫中外差異的文章。這類文章的基調通常是對外國友人有素質的行為習慣和發達國家文明健康的社會環境進行表揚,然後在文末進行感嘆:要是我們國家也這樣就太棒了。

這麼做對不對呢?其實是對的,畢竟學習先進文化是上進的表現,但這樣的文章多了吧,你只談其一不談其二,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就難免在國人心裡種上一些崇洋媚外的種子。

其實不僅僅是十年前,過去的整整一百年,就是一個以西方文明作為本位文明的一百年:我們被西方痛毆,被西方吸血,學習西方,抵禦西方,而時至今日你也會發現,美利堅流行rap,於是rap成了全球文化,美利堅出現爵士,於是爵士世界流行,美利堅出了個泰勒斯威夫特,於是70億人民都在聽love story。

我們一直是在向西方文明低頭的。

不過現在,情況似乎有點不一樣了。近段時間,一些話題開始越來越多地被大家拿出來討論:比如在知乎,大家對一個「在西方國家眼裡中國女性是不是easygirl」的問題討論長盛不衰,比如大家對廣州黑人問題的討論,比如大家對外國留學生是否應享有特權的爭議。

這些問題放在十年前是不需要討論的,因為那時我們強調禮儀之邦,在此情形下給國際友人再多優待都不過分。

我很多在國外生活、尤其是在美帝聖后的朋友都告訴我,在西方國家嚴禁種族歧視是一種政治正確,但歧視亞裔除外。

為什麼呢,除了亞裔缺乏政治地位外,還因為亞裔是順民,面對他人的傲慢與偏見,我們往往選擇退讓與隱忍。

但只有愛哭的孩子才有糖吃,不是嗎?

這次杜嘉班納事件,其實是一次教訓,我們在用它告訴高高在上的西方人,什麼叫尊重。你們不能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手上一把一把地在中國撈錢,嘴上一口一句中國shit。

自重則威,只有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才能讓對方對你心生敬畏。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警惕一些打著愛國主義旗號興風作浪的人,我們也要防止愛國主義的濫用。

比如何引麗事件。

陽光下總有陰影,同樣,光輝聖潔的旗幟下也總有一些腦殼不清楚,甚至心術不正的盜賊。

他們牢牢站在愛國這一制高點上,揮舞著手裡那把自己刻上「愛國」兩個字的屠龍刀四處揮舞,渾水摸魚,借公憤以泄私仇、借公義以謀私利。

比如在馬拉松靠最後一口氣衝刺的時候,國旗脫手了就是不愛國。如果這都不愛國,那位卑不敢忘憂國,是不是我們哪天沒在家裡懸國旗,沒在上班下班、睡前睡後唱國歌就都是不愛國了?

比如,在金馬獎事件出現的時候,沒有轉發一點都不能少的明星就是不愛國。那照這麼說,是不是有一天我們一時沒有刷微博,忘了對某一辱華事件表態我們就成賣國賊了?

那在此情形下,為了摘掉不愛國的帽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事就是趕緊找誰又辱華了,然後罵ta,不然一天不罵,我就是不愛國。

所以,理性愛國與非理性愛國的邊界在哪裡?

邊界在於你是把愛國當做一種自我要求還是對他人的指揮,你是在用愛國讚譽別人還是在命令別人。

當愛國從一項主動、積極的事情變成一項被動、消極、強加的負擔時,愛國這一神聖的感情就變質了,因為你在讓它從一種催人奮發的感情,變為一種令人畏懼的道德綁架,你在讓它從一種與有榮焉的情感,變成一套令人噤若寒蟬的枷鎖。這麼做的人,才是真正的不愛國。

因為這種人,是在愛國這一崇高的情感下渾水摸魚,這種人,只愛自己。

愛國,不能成為流氓的庇護所,愛國,不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我很喜歡共青團中央在杜嘉班納事件中的表態。

「我們歡迎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同時在華經營的外國企業也應當尊重中國,尊重中國人民。這也是任何企業到其他國家投資興業、開展合作最起碼的遵循。」

我為什麼喜歡呢,因為它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在面對關於「愛國」的事件中的態度:不卑不亢,有禮有節,沒有破口大罵,但是卻沒有任何人敢輕視。

這份態度,不僅僅是對外,對內也是一樣的。

愛國,本就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它不應是一把皮鞭。


推薦閱讀:

TAG:法學 | 法律 | 杜嘉班納辱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