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花牡丹,牡丹花名考
民間傳說:「鳳之精謂之牡,凰之華謂之丹」;《現代漢語詞典》云:「落葉灌木,葉子有柄,羽狀複葉,小葉卵形或長橢圓形,花大,單生,通常深紅、粉紅或白色,是著名的觀賞植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這樣解釋:「雖結籽而根生苗故謂之牡,其花紅色故謂之丹」。這三種說法各有意義。民間傳說是從牡丹的地位上強調的,鳳凰是天上的百鳥之王,牡丹得以傳承其精華,當然也就是地下的百花之王了。《現代漢語詞典》是從葉片的形象和花兒的色彩、大小上對牡丹進行科學地描繪和定性的。《本草綱目》是從牡丹最初發現時的特點和特色上進行刻畫的。牡,這裡指的是植物的雄株。李時珍這句話的意思,牡丹有的「雖結籽」可有性繁育,但「根生苗」也可進行無性繁育,牡丹常見的花色是紅色的。
據古人考證牡丹最初無名,以芍藥為名。宋代的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在《通志》中說:「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中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鄭風》中記載:「淆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此處芍藥講的就是牡丹。
有何根據?我們熟知的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曾作過科學、細緻地考證。他說,此詩寫的是「三月上巳之辰」的「鄭國之俗」。當時的鄭國與周朝的王城洛陽相鄰,「乃河洛之地」。而「三月上巳」正值牡丹盛開。那時河洛青年男女之間最時髦的,就是以贈牡丹表示相互愛慕之意,類似當代青年男女表達崇高的愛情就送玫瑰一樣。芍藥的花期較晚,開花的時間一般比牡丹要遲開一個月左右。這也是古人從時間上推斷《詩經·鄭風》這首愛情詩中講的芍藥就是牡丹的依據。古人總結:「以芍藥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也」。今天我們講牡丹,仍有些老同志有時亦用木芍藥之稱。
牡丹的別稱也不少。《神農本草經》稱:「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其他如:「紅葯、將離」等。
清末著名學者史夢蘭《全史宮詞》夏代宮詞中有一首:「紅葯翻階御苑深,雲和桐樹碧成蔭。外廷幾日停封奏,聖聽方移條谷琴。」這裡的「紅葯」,講的就是牡丹。《古琴疏》中講,帝相元年,條谷貢桐芍藥。帝命羿植桐於雲和,命武羅伯植芍藥於後苑。武羅伯諫,帝不從,…羿伐桐為琴以進帝,帝善之,名曰「條谷」。帝移於音樂,不聽政事,為羿所逐,居於商丘…。
「將離」,西晉時期崔豹所著的《古今注》「問答釋義」篇云:「牛亨問曰:『將離,贈之以芍藥者何』?答曰:『芍藥一名將離,故將別以贈之,亦猶相召贈之文無』」。文無是當歸的別稱。按古代有些地方和民族的習俗,在與親人故友離別時,每每贈之以芍藥;在思盼遠方的親人時往往寄之以當歸。
從以上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牡丹的別名大都是從芍藥引申而來的。
總的講,秦之前由於國家不統一,交通不暢,民族交往不多,對同一事物叫法不一,我以為是很正常的。對牡丹有的地區有的民族相互之間的贈送是為了表達愛情,有的地區有的民族相互之間的贈送是為了表達離別之情。甚至,同一地區、同一民族相互矛盾的做法,也是很正常的。如今我們的藏族同胞還稱牡丹為「邊也梅朵」,即吉祥如意之花的意思。又比如:我們如今歡迎親人用鮮花,但送過世的人也用鮮花;鳴放炮竹禮花嫁閨女、娶媳婦,但送別過世的人同樣鳴放炮竹禮花。事情就是那麼矛盾,又是那麼在情理之中。
我國研究牡丹的著名專家、中國牡丹芍藥分會的副會長李嘉珏教授在他編的《中國牡丹與芍藥》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芍藥均為芍藥科芍藥屬植物,前者為木本,後者為草本,但花形相似。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藥而無牡丹的記載」。從以上我們對牡丹名稱和別稱的介紹與分析,再結合李教授關於這段牡丹芍藥的詮釋,我們不難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分析、推測、判斷:秦始皇的偉大。他不僅統一了中國做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行同倫…」的一系列改革,而且對事物的稱呼的統一也是很大的推動。牡丹古時別稱多多,但多多都在秦之前,秦以後大多文獻史料均以牡丹記之。為什麼,我以為只有在大一統的國度里各民族人們相互往來,人們才有可能對事物的稱呼逐漸得到統一。民間傳說:「鳳之精謂之牡,凰之華謂之丹」;《現代漢語詞典》云:「落葉灌木,葉子有柄,羽狀複葉,小葉卵形或長橢圓形,花大,單生,通常深紅、粉紅或白色,是著名的觀賞植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這樣解釋:「雖結籽而根生苗故謂之牡,其花紅色故謂之丹」。這三種說法各有意義。民間傳說是從牡丹的地位上強調的,鳳凰是天上的百鳥之王,牡丹得以傳承其精華,當然也就是地下的百花之王了。《現代漢語詞典》是從葉片的形象和花兒的色彩、大小上對牡丹進行科學地描繪和定性的。《本草綱目》是從牡丹最初發現時的特點和特色上進行刻畫的。牡,這裡指的是植物的雄株。李時珍這句話的意思,牡丹有的「雖結籽」可有性繁育,但「根生苗」也可進行無性繁育,牡丹常見的花色是紅色的。
據古人考證牡丹最初無名,以芍藥為名。宋代的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在《通志》中說:「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中國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鄭風》中記載:「淆之外,洵吁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此處芍藥講的就是牡丹。
有何根據?我們熟知的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曾作過科學、細緻地考證。他說,此詩寫的是「三月上巳之辰」的「鄭國之俗」。當時的鄭國與周朝的王城洛陽相鄰,「乃河洛之地」。而「三月上巳」正值牡丹盛開。那時河洛青年男女之間最時髦的,就是以贈牡丹表示相互愛慕之意,類似當代青年男女表達崇高的愛情就送玫瑰一樣。芍藥的花期較晚,開花的時間一般比牡丹要遲開一個月左右。這也是古人從時間上推斷《詩經·鄭風》這首愛情詩中講的芍藥就是牡丹的依據。古人總結:「以芍藥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也」。今天我們講牡丹,仍有些老同志有時亦用木芍藥之稱。
牡丹的別稱也不少。《神農本草經》稱:「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其他如:「紅葯、將離」等。
清末著名學者史夢蘭《全史宮詞》夏代宮詞中有一首:「紅葯翻階御苑深,雲和桐樹碧成蔭。外廷幾日停封奏,聖聽方移條谷琴。」這裡的「紅葯」,講的就是牡丹。《古琴疏》中講,帝相元年,條谷貢桐芍藥。帝命羿植桐於雲和,命武羅伯植芍藥於後苑。武羅伯諫,帝不從,…羿伐桐為琴以進帝,帝善之,名曰「條谷」。帝移於音樂,不聽政事,為羿所逐,居於商丘…。
「將離」,西晉時期崔豹所著的《古今注》「問答釋義」篇云:「牛亨問曰:『將離,贈之以芍藥者何』?答曰:『芍藥一名將離,故將別以贈之,亦猶相召贈之文無』」。文無是當歸的別稱。按古代有些地方和民族的習俗,在與親人故友離別時,每每贈之以芍藥;在思盼遠方的親人時往往寄之以當歸。
從以上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牡丹的別名大都是從芍藥引申而來的。
總的講,秦之前由於國家不統一,交通不暢,民族交往不多,對同一事物叫法不一,我以為是很正常的。對牡丹有的地區有的民族相互之間的贈送是為了表達愛情,有的地區有的民族相互之間的贈送是為了表達離別之情。甚至,同一地區、同一民族相互矛盾的做法,也是很正常的。如今我們的藏族同胞還稱牡丹為「邊也梅朵」,即吉祥如意之花的意思。又比如:我們如今歡迎親人用鮮花,但送過世的人也用鮮花;鳴放炮竹禮花嫁閨女、娶媳婦,但送別過世的人同樣鳴放炮竹禮花。事情就是那麼矛盾,又是那麼在情理之中。
我國研究牡丹的著名專家、中國牡丹芍藥分會的副會長李嘉珏教授在他編的《中國牡丹與芍藥》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芍藥均為芍藥科芍藥屬植物,前者為木本,後者為草本,但花形相似。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藥而無牡丹的記載」。從以上我們對牡丹名稱和別稱的介紹與分析,再結合李教授關於這段牡丹芍藥的詮釋,我們不難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分析、推測、判斷:秦始皇的偉大。他不僅統一了中國做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行同倫…」的一系列改革,而且對事物的稱呼的統一也是很大的推動。牡丹古時別稱多多,但多多都在秦之前,秦以後大多文獻史料均以牡丹記之。為什麼,我以為只有在大一統的國度里各民族人們相互往來,人們才有可能對事物的稱呼逐漸得到統一。
推薦閱讀:
TAG: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