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派報告:懂得尊重不同,才是最高級的修養

01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問題:知乎上的回答,為什麼這麼難求同存異?

發現一個問題,回答者大多喜歡先把別的的答案批判一番,再好好答題,這又是何必?為什麼就不能直接說「看到這裡大多是XX觀點,我來提出另一種觀點」之類的呢?

並不是說不允許反對、辯論,而是沒有必要的情況下都要嘲諷一番,即便反對往往就偏到攻擊其他回答者,喜歡扣帽子,這讓我難以理解。大家不能好好說話嗎?

我覺得這種現象,不止在知乎上是如此,所有的公共社交平台上都存在。

就像有位答主說的:可能我們從小被告知的就是標準答案只有一個。所以總想分個高下,分個對錯。

雖然我們後來知道了,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對錯美醜根本沒法分得特別清楚。

縱然你覺得你的看法是正確的,但也不應該那麼絕對地去批判、輕視別人的觀點。

其實歸根結底,大多數人,並沒有學會尊重不同。

02

最近看了由湯姆·克魯茲主演的電影《少數派報告》。

一部十幾年前的科幻電影,講述的是在未來,三個有預知能力的先知,可以預測犯罪,並在犯罪發生前制止犯罪。

三位先知在面對未來會發生的犯罪時,都會有自己的解決意見。

當三個人意見一致時,事情就順理成章;但當三個人意見不一致時,則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不過,他們不單單只是保留了多數意見,同時還會保留一份少數意見的報告,因此就被稱為「少數派報告」。

《論語》里有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

它的意思是,在人際交往中,君子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

我覺得這與少數派報告,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用一種意見去解決問題,但我們依然可以保留各自的意見。

我想,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應該留有這樣的「少數派報告」。

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即使他們是少數派。

03

周國平老師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過:

我們應該記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樣不可施於人

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文明人的起碼品德,它反對的是對他人的故意傷害,主張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那麼,「己所欲,勿施於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方式活。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都來自於無法接受「對方跟我不同」這個事實。

觀念不同,是很多社交矛盾的根源;志趣不同,也是很多親子關係中的隔閡之一。

父母為孩子規劃的人生,未必就是孩子想要的人生;我們想過的生活,未必就是別人想過的生活。

人各有志,人生也是獨立的,沒有誰的人生是標準答案。

世間不同的事情也多了去了,不必非得跟人爭出個高下。

一個人的修養就體現在,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

04

康德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儘可能地去理解。

有時候,我們活得太自以為是、太自我了。封閉了自己向外伸展的另一視線,囿於自己不變的認知里。

也正如終身成長詞典詞條《29:自由》里提到的:「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面對不同時,同樣適用。

不要試圖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身上。畢竟,我們每個人的思想,都應該是自由的。

作者:何似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精讀(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終身成長者共同學習,100天持續行動,請關注微信公號:精讀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TAG:尊重 | 人際交往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