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嘗試探索,可能童年時候父母做錯了這件事
1
我經常會遇到一些大人帶孩子,帶得太過精細。?
孩子剛伸手想碰泥土,就有大人跳著腳說,不行!不可以!太髒了。?
再把孩子的手拉起來「啪啪」打兩下。?
孩子一頓哭,從此可能就不會再去摸泥土了。?
表面上看,這個方法無比輕鬆長遠,實際上,正是這個方法可能在引起的更大的問題。
2
前兩天我遇到一位客人向我傾訴。
他說他遇到了一個職業發展的難題,一方面是他現有的安穩工作,混到退休沒問題,另一方面是一個更好的工作,但時刻面臨危機。
對舊有工作,他抱怨了薪水低、時間不自由、領導能力弱。
對新工作,公司對他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並且是一個上升期的企業,前景也比較看好。
這是每個人職場之路走到一定時候,必然會面臨的問題。?
他說他非常想放棄新的機會,不知道該怎麼樣拒絕。
我問他為什麼不願意去嘗試新的機會,他對我說了很多問題。
跟著他的傾訴,我把我記下的筆記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是他講到的事實,一部分是他所擔心會發生的事情。
最後,我把兩部分筆記分開來,但他看到擔心部分的筆記比事實部分的筆記多出了很多頁紙,客人一瞬間笑起來。
是的,他發現他所說的大多數是心中猜測所帶來的莫名焦慮。
3
這兩個故事有什麼共同點嗎?
有。
我的客人所表現出來的,正是一種探究新未來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感。
生怕做錯,生怕會惹麻煩,一種莫名的內疚。
他身上就是一種「孩子病」,在很小的時候落下的。??
他跟我說,他在小時候很「皮」,經常被奶奶追著打。?
我問他調皮了些什麼,他說有一次,他把奶奶煮好的飯,裝滿一碗倒在地上,很多碗,變成了一串的白白小山。?
我問他為什麼會認為這是很皮的表現??
他說,因為確實浪費了很多的米飯。?
我又問,那你當時為什麼選擇做這件事呢??
他說,他就想知道為什麼可以把飯變得那麼圓,是不是每次都可以那麼好看。
奶奶過來看到了,什麼都沒問,直接就暴打了一頓。
童年階段有很多探索行為,但是很多大人只是簡單得認為孩子在鬧在調皮並不予理會。
4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論就對這種情況有過描述。
八個階段理論是一個人格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完整體系,卻因為遭遇種種質疑而只成為了教科書中的一個短小章節。
八個階段里,每個階段都貫穿著危機。
正是人們在每個階段的忍受、發展、踟躕或者維持現狀,漸漸的推進了我們的人格演變。
埃里克森把我們的生命主題,總結成了一種通關模式,在每個不同的階段,我們要麼發展成為擁有相應品德的人格,要麼錯過獲得人格的時機,在後面的挑戰中,更加難以應對。
很多人片面的理解了這八個階段,要依次而行,不然進入不了下一個階段。
然而有時候,這八個階段我們並不一定能全部通過並且獲得相應的品質,有時候我們會長久的停留在某個階段。
但是幸運的也是,直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刻,人都有能力去改變。
5
前面案例里的情況,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論說,正是在第三階段「主動與內疚衝突」。
孩子3~6歲時候,學會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技巧,他們需要獨立自主的去探索世界,做對做錯都會形成孩子的目標感,幫助孩子在頭腦中構造一個自己的世界。
但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這種努力探索、弄清楚來龍去脈的行為不理解,直接就是懲罰、毆打或者辱罵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在第一時間對探索或思考問題,產生羞恥感或負罪感。
在這個時期沒有自立自主的人,長大後也會依賴別人,或者在所有方面都會懷疑自己。
6
很多80後90後特別沒有主見,因為那些50後60後的父母,自己的成長環境都很沒有得到過自主,所以更加不會去關心下一代的自主性了。
所以我總說,不會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你能做的是,在你這裡把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傷害給分辨出來,不再繼續。
以下三個步驟,希望能幫助你找到自己。
第一,你需要去分辨,究竟哪些是來自父母的壓迫,頭腦里哪些是長輩們給的條框,打碎那些條框,自然就能掙脫束縛。
第二,努力去尋找自己內心裡真正想要成就的目標。
第三,去成就自己的目標,在成就感里找尋自我是最方便的方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