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喜歡騎行?
從2011年開始騎行,至今已有7年時間,兜兜繞繞去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景,也有過很多朋友的陪伴。
從上海出發,騎遍了長三角一些著名城市,至蘇州、至杭州、至紹興、至嘉興、至無錫、至南京,環了青海湖、走了海南島,碼錶換了好幾個,已不再記得總共騎了多遠了。遺憾的是,還沒能花一個月時間,去走走川藏、青藏線、去環台灣島,對騎行者,都是聖線。
喜歡騎行,那是孤獨的自由。
騎行最好的搭配是2-4人,交替破風、互相照應。還有很多時候,是一個人在路上,音樂、風聲、汗水、美景、路途中的水果、午休時的飽餐、晚飯時的美酒,沿途皆是驚喜。
但拉長到10個小時的連續騎行,與跑步、登山、徒步都一樣,是種一般人理解不了的想騎下去的孤獨的衝動。
有時候一個上坡一騎就是一小時,有時候迎著下坡的道路,會飆到60公里/小時的速度,耳邊的風聲與手中的車把,會讓自己感覺到自由就在手中,無比舒暢。再加上李宗盛的一首《山丘》,什麼事情,就都變得豁達了。
喜歡騎行,那是獨享的美景。
躲開了人山人海的景點,出汗過後路邊的景色總能褪去很多疲憊;沿途碰到農家的水果,也不用清洗直接送進嘴裡,那份甘甜會讓心情頓時美好;不會把景點作為目的地的時候,沿途滿眼就都是風景,即使是在城市中,也是萬家燈火的城市之光。
一直不喜歡靜中賞景,喜歡在一番運動之後,突然碰到美景的那份驚喜。所以旅行團、觀光景點這些都不適合我。爬峨眉、登泰山,在印度東海岸、美國西海岸跑步,在青海湖、在海南騎行,以一個普普通通的「當地人」的角度,恰巧才感受的到每處的景和人文所獨有的特色。
喜歡騎行,極限的挑戰中會知道渺小、也會知道堅持。
騎行中摔車過幾次,很慶幸沒有出過大的事故,摔車的那一瞬間會感受的到,人所不能掌控的事情太多了。圍著大山、繞著大海,一騎就是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拋掉了機械動力的加持,人生一下子就慢下來了。很多朋友會跟我說自己一定騎不下來100公里,但其實第一腳踏出去了,就根本沒有騎不下來的,因為向前走到達目的地,總歸是比向回走要更加簡單、且帶勁的。
付出之後的成就感,是快樂最大的源泉。
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狀態下是最幸福和快樂的,是擁有、安逸、還是忙碌?老是閑不下來,其實也是因為一直喜歡去成就新的事情,所以會忘情的投入,然後在完全達成目標的那一刻,閉上眼睛小酌一杯,便是內心最為充實的時候了。
騎行也是一樣,肌肉酸痛、屁股疼痛、跟腱拉傷等等,都是在升級看到美景或到達目的地那一下所獲得的快感的強度,因為快樂最大的源泉,是付出後達成成就的那一刻。
如果要來一波騎行的回憶殺,忘不了的是青海湖環形時,在暴雨中看著眼前的光,一直騎到太陽底下,然後一口青稞酒暖好身子,繼續向前;那是大學時期,暑期結束本來要返回上海了,晚餐朋友送別的時候,臨時起意一起去騎行,然後跟父母說晚上不用送到車站了有朋友一起,結果就上了去西寧的火車。
大學時和好兄弟從上海騎到嘉興的時候,一起跳進南湖游泳,那是自己第一次下水游泳,上岸後在南湖的亭子里,喝起了當地的黃酒。
與兩位最好的兄弟一起環海南島,誤打誤撞騎進了鄉間小道,大雨過後的鄉間路濺起泥水,車輪碾過石子發出與輪胎摩擦的聲音,瞬間就融入了自然。晚上趕到預定好的海景房裡,看著窗外的大海,我們仨的疲憊瞬間被沖的一乾二淨。
從杭州到紹興的路段碰著了錢塘江漲潮;從上海到無錫和朋友二人一直在雨里騎了過去;與朋友一起騎車到朱家角擺起麻將桌;一個人6個小時從上海騎到蘇州、9個小時從上海騎到無錫,一上車就像瘋子、不知疲憊。
騎行跟徒步、跑步一樣,都是孤獨的修行之旅,沿途的風景,因為體力、毅力的付出,顯得尤為獨特與美好。而前行過程中經歷的人、事、物,也會為旅程平添很多回憶。
朋友們都會說我黑,自個也分不清是生的黑還是曬的黑了,但自始相信,當我們頭髮花白、臉上起了褶皺的時候,決定我們精氣神的,仍會是內心的充盈和身體的健康。
願每位孤獨的行者,都能遇見最美的景、最好的故事、與平安的旅途。
文/韓伯伯(公眾號:後來才知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