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穀米在歐美很流行,國內卻少有人知,其實它來源於中國!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蒸穀米?蒸穀米營養價值極高,在歐美等60多個國家可是首選的大米,而在中國卻少有人知道,其實,蒸穀米最早起源於中國,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吧!
關於我國蒸穀米的起源,目前引用最多的說法,是指我國蒸穀米最早起源於公元前4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吳越時代,這種說法在太湖地區流傳較廣。
據《杭州市市志》「民俗風情」篇記載:吳越相爭時,吳國要越國進獻優良稻種,越國大臣文種獻計,將種穀蒸熟後再送給吳國。結果吳國人種了,都長不出秧苗,造成大荒年,民心大亂,越國趁機滅了吳國。越國臣民大喜,以餘下的蒸谷加工成米,食之示慶,從此相沿成吃蒸穀米習俗。
據《中國農業科技史》記載,我國蒸穀米加工技術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四川。1101年,四川水稻採用「先蒸而後炒」的加工方法,是為我國蒸穀米技術的萌芽。放眼整個歷史長河,宋代是我國水稻科技和生產得到較快發展的一個時期。1126~1139年,水稻加工出現冬舂米技術;1133年,稻米加工成孛婁。從這個角度,蒸穀米技術存宋代出現並得到發展,同時在西南諸省開始流傳。
從現有文獻看,在浙江杭嘉湖一帶有關食用蒸穀米的文獻也不少,如清同治《南潯鎮志》載鄭元慶《湖錄》語:「蒸炒米與冬舂、黃米,皆取其脹耳…冬舂、蒸炒日食升許足矣。…上而杭紹,下而蘇松,皆不然也。」清同治《雙林鎮志》載雲:「若西鄉以及郡城西去山中所出儘是炒谷,較吾鄉為勝。最高者名銀絲秈,堅實而光滑,煮飯甚脹,而其價亦昂。」
這些文獻不僅提到了當時食用蒸穀米(蒸炒米、炒谷)的情形,也提到當時飲食蒸穀米主要是由於煮飯脹性比白米好,即用同量的米可以煮出更多的飯,可以節糧。還有「留娘飯」習慣,即吃剩冷飯在下餐和以生米重煮,可提高出飯率」。在明朝的時候,蒸穀米更被朱元璋指定為朝廷貢米。
好消息是,國內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人了解到了蒸穀米的營養價值,蒸穀米也納入了國家主糧發展戰略中,如果你沒吃過蒸穀米,不妨買些來試試,你一定會愛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