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咪蒙:你沒教養的樣子真可怕!

之前看《歡樂頌》的時候,你有沒有心裡狠狠罵過樊勝美

的媽媽?

那個幾乎成為自己女兒禍害的媽媽

「父母皆禍害」這種論調依舊能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但這種悲哀的共鳴卻被咪蒙

拿來寫廣告軟文了……

01

天咪蒙代表「讀者」發了一篇文章:「我曾想過,讓父母去死」

這篇文章「火」了,但是讓人罵火的。

罵到最後,只能刪除文章。

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引發這麼大的爭議?

文章到底寫了什麼?

雖然已經看不到,但是雁過留痕,小編還是找到文章的部分內容。

這篇文章先是提出了一個青春期最黑暗的想法,「我曾想過,讓父母去死」。然後說,這個觀點,很多人有共鳴。

而後引出,父母用愛的名義傷害孩子,而他們卻不自知。

文章內容則是基於「父母皆禍害」的話題,羅列了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想讓父母去死」的時刻。

有人說:

「為了熱度流量,爹媽也能拉出來賣。」

「這個標題黨有點過了」

「我想知道他父母看到這篇的心情」

「這個想法很多人有共鳴??!!」

圖源:豆瓣

還有人說:「(咪蒙)連上一代都開始挑撥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想讓父母去死的原因是什麼」

圖源:虎撲

(咪蒙文章內容來自虎撲樓主buzhidao01)

第一,父母讓孩子讓著弟妹的時候。

圖源:虎撲

第二,孩子受到驚嚇,父母沒有安撫,反而責備其膽小的時候。

第三,父母用「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的時候。

第四,父母因孩子的成績差而羞辱孩子,罵他丟人的時候。

咪蒙的這篇文章其實是一個廣告軟文,而「父母皆禍害」的話題也是老生常談,怎麼就被罵了呢?

讓人們反感的是它具有煽動性的標題。

小編看了文章覺得,上述父母的做法確實有不當之處,但卻絕對達不到希望父母去死的程度。

這些內容,配上這樣的標題,未免噱頭大於內容,言過其實。

圖源:萬能的大熊

咪蒙說的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經歷過,但小編幾乎都經歷過。

小時候,我家有一個被稱為「小黑屋」的地方。

只要犯錯,爸媽就會讓我到小黑屋去反省,想明白後才能出來承認錯誤。

那間屋子很黑,我很害怕。對我來說那裡隱藏的不僅有對被罵的恐懼,還有被父母拋棄的恐懼。

很多次,我都是哭著進去,哭著出來。因為害怕再被關進去,我會承認一些並沒有想明白的錯誤。

現在回想起那間屋子,我仍然記得那間屋子門上窗帘的圖案,仍然覺得那裡黑得嚇人。

圖源:簡書

印象最深的一次還是在小學。

那段時間,因為數學成績連續考70多分,媽媽非常生氣。她問我,「為什麼別人都能考好,而你不能」。

她讓我寫檢查,還說要是「下次再考70多分,就別回家了」。

由於性格比較懦弱,當時我把這句話當真了,而且害怕極了。

因為我不知道是不是下次還會考70分,不知道那時候還能不能回家,不回家我又要去哪?

圖源:JW.ORG

擁有相似經歷的人很多,我也不會是最慘的那一個。

但我不會因為被要求讓過一次玩具,就對父母懷恨在心;也不會因為在成績問題上被罵,就希望父母去死。

曾經,我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父母不能理解我?

我希望有一天,她們可以明白在小黑屋的我是多麼害怕,明白「不能回家」這四個字讓我的世界都快要塌了。

但隨著長大,我漸漸明白,父母不是聖人,父母也會犯錯。

作為孩子,我不能體會大人的想法,作為父母,他們沒時間理解我們的脆弱。

我們都曾被親情誤,這些傷或深或淺。

但是,用「禍害」和「死」的字眼去詛咒父母,真的太重了

因為很多客觀條件,讓很多人沒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父母皆禍害」的話題起源於豆瓣小組:"Anti-Parents 父母皆禍害"

小組成立於2008年1月18日,粉絲人數最多時達到12萬。

圖源:後窗工作室

小組成員中,有的是在家庭暴力中成長的少年,有的是在父母羞辱中長大的少女。

他們在這裡傾訴父母對自己的傷害,揭開心靈的創傷,彼此鼓勵,彼此溫暖,彼此慰藉。

2017年5月,一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女碩士康莫(化名)在小組中發表的帖子《我考上了名校,但最終死在了原生家庭手裡》。

這篇文章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也讓「父母皆禍害」小組曝光於大眾視野之下。

這個小組被批評為負能量的集中營,是畸形價值觀的蔓延。

曝光後,一位小組成員說:

那些曾經引起我們共鳴的經歷似乎被徹底忽視和否認了。

從此,小組轉為私密,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討論什麼,大家也不得而知。

圖源:豆瓣

這個世界上是否存在不稱職的父母?

我們必須承認,存在。

世界上只有一種工作是不需要任何資格學歷經驗門檻的——做父母。

曾經有一位女生說,從小她就在母親的謾罵和侮辱中長大。母親總是用「爛貨」、「賤人」等詞語來形容她。

她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十惡不赦。

還有一位網友表示,自己5歲的時候,媽媽因嫌棄爸爸沒有能耐,就以回娘家的借口離家出走。

他還記得媽媽走的時候和他說:「回家吧,媽媽回來給你帶好吃的!」

但沒想到,母親從此便沒有再回來。

2013年6月,在南京市江寧區的某單元樓內發現兩名死亡的幼童。一個3歲,死在門口,另一個僅僅1歲,死在屋裡。

經調查發現,當時孩子的父親因吸毒正在服刑,母親也下落不明,最終導致兩個孩子被活活餓死在家中。

圖源:騰訊

這樣的父母該罵嗎?

該罵!因為他們真的不配做父母。

但更多時候,父母對子女無意間的傷害,並不是他們故意的。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段最觸動人心的父女交流。

德善和家裡人的關係不好,覺得父母多年來一直偏心姐姐。

最終使德善與爸爸和解的原因,是父女倆的一次暢談。

爸爸小心翼翼地和女兒道歉: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做爸爸。」

為人父母是一項不需要面試,不需要考試,就上崗的「工作」。

每對父母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有時候深一腳,有時候淺一腳。

但面對自己犯的錯,父母都渾然不知么?

曾經,有一位四歲孩子的父親在「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裡發帖問「什麼樣的父親才算合格?」

其實,也有父母在不斷的探索,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圖源:鳳凰

有一位媽媽在知乎上分享了第一次忍不住打了孩子的經歷。

這位媽媽每天都需要去幼兒園接孩子,幾乎每天,孩子都要在幼兒園折騰一個小時,才肯安心地和媽媽回家。

平時媽媽都會配合女兒「演出」,但是有一天媽媽實在太累了,面對死活不肯回家的女兒,她沒有忍住,下手打了她,並強行帶她回了家。

被打的女兒,嚇傻了,一臉驚恐。

看到女兒的表情,這位媽媽也傻了。因為女兒的表情好像在說:面前的這個人不是媽媽,而是壞人。

曾經那個承諾永遠不會打孩子的媽媽,此刻食言了。

回到家後,她和女兒說:

「媽媽是第一次做媽媽,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你能原諒媽媽嗎?」

小時候我們希望父母可以原諒犯錯誤的我們。

其實,父母也希望我們可以給他們一次機會。

他們也曾在心裡說過:「孩子,初為父母,我很抱歉。」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不能改變父母。

但我們可以儘力改變自己。

因為父母的傷害,我們可能有了一些性格上的缺陷。

有些人不敢去愛,有人不會去愛;

有人無法相信別人,有人不能從心底自信起來。

「父母皆禍害」的小組的成立,並不是僅僅是為受傷的子女提供一個肆意宣洩的平台,而是為了讓大家「不要成為那樣的人」

《狗十三》劇照

圖源:騰訊

在《在和伴侶的不良關係上,「父母皆禍害」這話是不無道理的》一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即使年齡上已經成人,我們內心的「小孩」依舊受著兒時父母留下的影響,試圖用親密關係重寫童年不愉快的經歷

我們都可能是《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也可能都是《狗十三》中的李玩。

但我們也都希望儘力改變自己,不再重複錯誤,不再跌倒。

有人說,沒有被愛滋養過的靈魂,拿什麼去愛別人。

如果我們每一代人都期待父母比自己更好,那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進步了。

在討論父母的問題上,每一年都會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還能陪父母多長時間」?

有的說,最多只有55天,有的說不會超過80天,還是在每年過年都回家的情況下。

對於留學生來說,「從此故鄉無春秋」,陪伴父母的時間只能少之又少。

如果畢業留在國外,那回國的日期更加無法計算。

即便父母曾經傷害過我們,但想到遠在故鄉孤單的他們,我們真的不捨得讓他們難過、擔心,更不捨得「讓他們去死」。

曾經有一位小組中的成員說,他已經多年未和父母聯繫,有時候也會想他們過得好不好。即便今後也不會聯繫,但我仍然不曾想過讓他們去死。

「父母皆禍害」小組存在的意義不是讓人們去咒罵父母,

而是去幫助那些被父母傷害過的人回歸到正常的生活。

那些曾經在小組裡互訴衷腸的人,有的已經走出了泥潭,結婚生子,為人父母。

但有的人,還無法自拔。

對於這些人,咪蒙用藏在他們心裡無法癒合的傷痕,作為噱頭,去博取流量,讓人心寒。

用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鴻溝去賺錢,或許更不應該。

我們要努力去做超越父母的更好的人。

不要讓無知與偏見,一代代繼承下去。


推薦閱讀:

TAG:咪蒙 | 父母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