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現代大學教育的原罪——一個蘇州大學學生的自白

第一罪

原罪一,萬惡的大班課。

略懂經濟的人應該知道所謂的稀缺原理(或者叫做無免費午餐原理)。這條原理也就是說人的需求無限,但是資源有限。因此對一種商品擁有多些,通常就意味著對另一種商品擁有少些。

那麼就拿大學教育中的大班課來說事,你想要擁有更好的教學環境,更少的班級人數,那麼就意味著你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錢,至少經濟上的原理是這樣的。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一所大學,不應該是一個純粹的能拿經濟利益去衡量的對象,這也就是為什麼它要叫作大學,而不是工廠或者其他商業機構,它的終極目的是育人與發展人才。所以這麼說來經濟上的成本--收益原理與稀缺原理不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瓶頸,而大學,本身就不應該是一個商業體系。

接下來我們來比較一下中國的次級大學與頂級大學,頂級大學與國外頂級大學的區別。我們不妨先拿我的學校——蘇州大學來說事。

我們的學費大概在兩個學期7 000元左右,那麼我們假設有7門主課,平均下來大約是1 000元左右一門課程,而真正上課人數呢,如果加上逃課以及不來的學生,畢竟他們也算是交學費了,有大約120人左右。那麼其一節課總收益約為120 000元。其中除去發給老師作為工資的一部分設為2W元,其實已經很高了,在接下來的推演中你會感受到。然後再扣去教室保養費用等等(雖然我感覺教室也沒怎麼保養,連基礎的麥克風都老是爆音,被老師火的不行)約5 000元,那麼學校凈賺了9 5000。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國內頂尖大學——清華大學,我們繼續假設其開班人數為40人。你也許會運用經濟學的稀缺原理思考一下,猜測清華大學由於開課人減少,其教育成本增高,其學費必然大幅度增長,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他們的學費和蘇州大學乃至全國每一所本科院校都差不多嗎?繼續來用數字講話,還是7 000元學費,7門課,那麼學校開這門課的收益為40 000。由於老師有可能學術水平比蘇大要高一個層次,那麼我們不妨假設他的這門課的工資在3w左右,而教室基礎設施維護費用不變,還是5 000元。那麼接下來你可以看到,這門課對清華大學的收益約為5 000元。不用驚訝,這可只是蘇州大學沒門課收入的一個零頭。

但是到此為止,我們所看到的大學教育開設課程至少是賺錢的,那麼請問有沒有虧本的呢?我會說有,但不是在中國。在英國的劍橋大學,他們的小班課程只有幾個人,而無疑每年學校必然虧本。但是他們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培養你,我目前來說是在虧本,但也不能肯定哪一天你學成歸來捐助學校幾億英鎊。那麼學校抱著這一信念而繼續這樣開課而屹立不倒,存於世界大學之巔。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清北復交總是有人捐助,因為小班化的教學讓學生收益,於是學校望著長久的利益,他們不是要去拿這沒門課的9w而是想要那有可能的幾千萬資助以發展學校、發展人才、發展國家。而蘇大或者某些學校,他們總是抓著那幾萬塊錢不放,那麼請問你看到有人站出來說:」好,蘇大,我感謝你的教學質量對我的塑造,我捐助一千萬!」然而並沒有,為什麼經濟利益是有時間效應的,大學應該以長久而不是鼠目寸光來去看教學的質量。

更何況,大學本身就不應該用銅臭味去衡量,雖然這銅臭味的確是大學發展的要素。大學應該最起碼要知道,你給了學生什麼,學生以後才會給你什麼。

我不憚於給我的母校怎麼一種濃黑的霧靄,我只想說對母校的管理人員,而不是學校本身說一句:「你們是窮瘋了嗎?」現在不注重本科生的專業培養,有一些學科依舊在用幾十年前的理論教材,以為學生都是傻子嗎?學校欠債而發不出獎學金卻美其名曰讓學習之風遠離金錢,那麼請問你賣北校區那塊市中心的地幹嘛,把學生趕到一所陽澄湖的職業技術學院幹嘛?一所本科大學,其圖書館的書蓋滿了職業技術學院的章,不看書的人感覺low,看書的人會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書,其他211大學同學給我推薦的書蘇大連一本都沒有,推薦購買有什麼用嗎?書籍如此划水,放之小學圖書而尤不及,大學生渾渾噩噩,抽煙者、遊戲者,皆如夢行於世。我雖然是個工科生,我無法正視這濃黑的黑暗,也為魯迅先生而不瞑目,也為當時的民國教育而不瞑目,大學之風何去?難道是那些無用的論文代表了大學的水平?是教授的水平代表了學校的水平?是學校的地區代表了學校的水平?那學生又何在?

下一章我會指出大學開設科目所令人作嘔的地方

推薦閱讀:

TAG:大學 | 教育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