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感隔離才是孩子最大的空心病
馬主任有話說
如果一個孩子「不聽話」或「叛逆」,我們常常會恭喜家長說:還好,你的孩子還有救。人們常常會以為這是安慰,或者是在開玩笑。
其實不是。這說明孩子還沒成為傀儡,還有力量抗爭,還沒得空心病。他還在努力做自己。
人終其一生都在成為自己。而我們卻以為,把一個孩子教育成聽話的傀儡是教育的成功。
空心病就是做個好看的樣子給別人看,裡面卻是空的。孩子已經不再是個「人」,而是物品,是工具,是傀儡。隨時可以被取代,被丟棄。當然也就容易消失。抑鬱或自殺也就不足為怪。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前段時間有個演講,談到那些在高考的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學習優秀的學生有了「空心病」,他們感覺到,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真正的活過。他們的人生似乎只有學習好,工作好。但卻並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
「空心病」的表現看起來有點像抑鬱症,但若使用抑鬱症的藥物或治療手段,卻沒有效果。這些優秀的孩子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力感,並不是他們想自殺,而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下去,和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
「空心病」是怎麼來的,北大徐凱文博士說,是焦慮。而我們社會最大的焦慮,就是在教育上。
我們的教育並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可能更多的是毀掉了孩子。一切向分數看齊,忽視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了很多學校、教師、家庭的教育觀。
而一切跟學習無關的事情,將會視為洪水猛獸。很多孩子迷戀網路,那是因為現實教育的失敗。然而我們常常不去檢討自己的問題,而是把孩子推向網癮學校,把責任推卸給網路遊戲。
我想起幾年前我看到的一則新聞,也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因為網路遊戲賬戶被盜,最後跳樓自殺了,其父母哭天喊地要求政府打擊一切網路遊戲。
我記得當時的電視媒體評論員說,只是遊戲賬戶被盜,這娃也太玻璃心了,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也許還真的有點重要!
為什麼呢?
有個關於城市獨生子女心理特徵的演講,主講人陳默教授提到一個觀點: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
孩子在現代化的生活中,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徵。怎麼回事?
陳教授舉了個例子。
說是兩個玩「手辦」的孩子,他們在網上交流,在虛擬世界裡搗鼓真實感。
兩個孩子在網路世界裡面交流情真意切,覺得不夠,於是決定線下會面。誰知道,在現實世界見面以後,兩人坐在一起居然無話可說,尼瑪這感覺太虛擬了,一點真情實感都木有。結果兩人都說,「我們還是網上去說吧,再見。」
簡單來說,就是很多孩子,分不清現實感和虛擬感。
為什麼會分不清?
因為他們的世界一直處於學習之中。孩子從小到大的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
沒有和世界的鏈接,沒有更多的戶外活動,沒有足夠的朋友,沒有情感的鏈接。陳默教授說: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是教育的結果。
反而是他們在網路中能夠找到這些,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情感,他們的話在網路上有人聽,他們的情緒在網路上有人理解。甚至在網路遊戲中,那些遊戲任務能夠讓他們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團隊的榮譽,完成的成就。這些都是虛擬的網路世界,而這些也是他們實實在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
所以,對於那個因為網遊賬號被盜而跳樓的孩子來說,他失去的不只是個賬號,而是對他來說,那些真實的情感體驗,甚至是他對這個世界的連接。
那些優秀的孩子們,他們只知道要學習好,要工作好,但並不知道學習好和工作好到底是為了什麼?他們的自我價值,無處體現,為什麼會這樣?他們為什麼迷失,又為什麼找不到自己?
因為,他們缺少情感的鏈接和滋養,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情感依託。
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說:「關係便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
但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學習,沒有關係。
再看看大多數的家長,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哪裡,我們是否有給過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我們和孩子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麼?是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他交了什麼朋友?他參加了什麼活動?還是僅僅是,學習怎麼樣了?作業做完了沒有?考試多少分?
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和孩子有更豐富的情感鏈接?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只能談學習?
父母只對孩子談學習,也許是父母的心理防禦,這種防禦叫情感隔離,父母自己覺得焦慮,所以需要通過隔離的方式,來防禦那些焦慮的情感體驗。
在很多的家庭裡面,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是隔離的。很多的父母沒有辦法,也沒有學會和自己的孩子去分享自己的情感。所以,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唯一的話題就是,只和孩子談學習。
我們可以留意到,很多的家庭裡面,特別是正在讀中小學的孩子的家庭中。學習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唯一的事情。而這時候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鏈接是很少的,孩子無法在家庭生活里體驗到父母的愛,因為在家裡唯一可以和父母聊起的話題就是學習。
而這也是造成那麼多孩子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處於被家庭和學校逼著去學習的,學生被逼著去做一件對他們未來很重要的事情。每個孩子生來對世界都是充滿好奇和探索的,但家長常常會愚蠢地把孩子天然的學習動力,變成了父母的意志強迫。
我們經常聽到有家長對孩子說,如果你學習不好,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成績不好,以後你就掃大街。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的一起新聞:一男孩考試成績不理想,父親說,等晚上回家收拾你,然後男孩就自殺了。
很多的父母,總是在和孩子強調,你必需表現得優秀,你必需成績好,只有這樣,我們才愛你。
不優秀,不配活,這會極大的傷害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的鏈接。同時,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注入了功利主義。
這種功利主義還表現在,當孩子取得不錯的成績的時候,父母說「不要驕傲」,父母依然會使用情感隔離,很冷靜地告訴孩子「你要繼續努力」。孩子本來是想和父母分享他的喜悅與高興的,但一盆冷水下來,孩子的心裡會覺得,自己永遠都無法享受成功的樂趣,因為永遠都不可能滿足父母的要求。
當孩子逐漸長大,這種深入骨髓的潛意識心理,也會讓他變成一個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讓父母滿意過。
很多的人就是這樣,活了一輩子,永遠也不能讓別人滿意,也無法讓自己滿意。
我們也可以想像,當他們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觀又會如何的實施。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情,哪些是自己的焦慮。
網路上有個段子,說是讓父母內心平靜的辦法,就是自己坐在書桌前裝模作樣地看書。
當孩子這麼做的時候,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已經倒置了。父母很容易認為,不給孩子壓力他就不好好學習,所以會有意給孩子製造的壓力,試圖以此逼他們更努力地學習。
本來應該是孩子在學習上,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的,但父母往往比孩子更焦慮,孩子為了安撫父母,還不得不騰出精力來裝模作樣的學習。而且,學習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功利主義,反而讓孩子喪失了自己學習的動力,變成為父母而活。
其次,要知道,孩子會在家庭情感中得到滋養和成長,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本該是有很多情感的鏈接和體驗,切勿和孩子在生活中,只有關於學習的交流。
最後,多擁抱你的孩子,讓他們能夠體驗到擁抱真實的世界的感受。
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沒有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如履薄冰。做一個懂孩子、能讓孩子主動打開心扉的父母,需要學習。
尹建莉父母學堂「28天戒吼活動」已經舉辦了16期,活動後的調查問卷顯示,有效率高達96%,有4萬多家長在活動中受益。很多父母參加戒吼活動後,改變了教育方法和溝通方式,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開朗自信,學習的主動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介紹
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 孩子的世界就對了》,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不懂點心理 ID:bddpsy」。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