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諾教育:陪寫作業,真的是陪伴嗎?這樣陪娃,一天半小時,勝過一天24小時

一位媽媽很困惑: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總是坐不住,總會想辦法淘氣呢?比如,小朋友都在上課,他會把外套蒙在頭上玩個不停。

恩諾老師回答她:

孩子這是在想辦法引起別人的關注,您回顧一下,在家裡對孩子的關注夠不夠?

那位家長回答:

關注度挺高的,每天晚上吃完飯後,他自己先看半小時的動畫片,然後我陪他做兩頁數學作業,洗漱後到床上各看各的書,或者玩兒一會兒就睡覺了。

我的看法,和那位媽媽可能有所不同,我認為:每天陪著做作業,並不是真正的關注,也不是真正的陪伴。更好的關注和陪伴是,孩子和媽媽呆在一起,沒有具體任務,但是媽媽會關注孩子本身,彼此有自然愉快的交流和互動。

可能是「陪伴」的核心,然而,在相當多的陪伴場景下,它們都是缺失的,要麼是大人只關注到孩子的任務,而不是關注孩子,要麼是大家只有壓力狀態下的對話,而沒有自然愉快的交流,要麼是原本很自然的場景,變成爸爸媽媽對孩子生硬的灌輸和教育。

咱們看兩個場景。

陪寫作業,是關注和陪伴嗎?

陪寫作業的寶媽們,哪個不是一腦門官司,哪一年不被陪寫作業的種種痛苦和狼狽刷屏幾次?槽點太多,咱們就不繼續吐槽了。

我想討論的是,陪寫作業雖然也有個「陪」字,但它是關注和陪伴嗎?

我覺得不是。這種「陪」,只是「陪著」,不是「陪伴」。

陪孩子寫作業,目的是監督,或者至少是督促,關注度無疑是夠的,但這種關注,並不是孩子想要的真正的關注——孩子想要的是爸媽關注他的想法和需求,關注他本人,而大人關注的,常常只是他眼前的作業,是他的任務。

除了真正的關注,在陪寫作業的過程中,「自然愉快的交流」也是不存在,而且不可能存在的。

媽媽「陪」著寫作業(其實是「盯」著寫作業),孩子會有壓力,大人擔心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品質不高,也會有壓力。

兩個人都面臨壓力,根本就沒有辦法放鬆下來有真正的交流。即便是有對話,也常常充滿焦慮、急躁,甚至火藥味十足。媽媽是分分鐘都可能爆炸的媽媽,孩子是緊張兮兮的孩子,這樣的關注,能有多愉悅?這樣的交流能有多自然?這樣的陪伴,又能有多愉快?

我甚至認為,就關注和陪伴來說,陪寫作業的作用,完全是負面的——它既不能讓孩子因為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陪伴而心滿意足,也無助於滋養充滿愛意的親子關係。

憤怒的女人

灌輸式的教育,是自然愉悅的交流嗎?

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講到了親眼所見的一件小事。為了說清楚,在這裡再重複一下:

一位媽媽,帶著兩歲多的孩子到一個辦事大廳辦事,一出門,孩子蹲下來,指著灰色花崗岩地磚問:「媽媽,這是什麼?」

那位媽媽也蹲下來,耐心地告訴孩子:「這是地磚啊。」

接著,媽媽就帶著孩子在人來人往中蹲在大廳門口指著那塊被踩得烏漆麻黑的地磚告給孩子講:「這是黑色,這是白色,這是灰色。」

再然後,媽媽一邊指,一邊教孩子說:「黑、白、灰……黑、白、灰……黑、白、灰……」足有五遍之多!

我在文章中說,這樣生硬、機械地對孩子做早教,會毀掉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

不出所料,這篇文章招來了相當多的不滿,有的讀者說:

這位媽媽這麼用心地教孩子,有什麼不對?

說五遍有什麼不對嗎?孩子什麼都不知道,教他們東西,可不就得不斷重複?

這位媽媽至少和孩子有互動,總比什麼都不說好吧?

恕我直言,我真的是認為,這樣生硬地灌輸,真是不如什麼都不教,這樣的「單方面互動」,比沒有互動的效果也強不了多少。

我知道這樣說,肯定會讓恨不得一天48小時陪娃,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到的媽媽們不開心。換成是我自己,我也不開心,我這麼努力,憑什麼說我的方法不對?如果這樣做不夠好,那麼怎麼做才好呢?

自然愉快的交流是什麼樣?

我的另外兩位讀者,提供了「自然愉快的交流」的生動示範。

一位媽媽說,有一天,四歲半的兒子問她為什麼他看不到微生物。她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微生物很小,小到眼睛看不見,需要藉助儀器,比如顯微鏡去看。」

另一位媽媽說,如果孩子指著花崗岩地磚問這是什麼,一個工科女能想到的答法是:告訴孩子這是花崗岩,它裡面有很多晶體和內部結構,經過長年累月的地質構造和人為加工變成了現在的有用之材。

換成是我,八成也是這樣回答孩子——就著孩子的提問,依據自己所知,盡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給孩子做出解釋,不低估孩子的智慧和理解力,也不一抓住機會就馬上向孩子灌輸大人希望他掌握的知識。

家庭教育確實包含把父母自己所知分享給孩子的工作,但把原本可以和孩子自然交流的機會,變成前面說的重複「黑白灰」那樣的灌輸和機械訓練,顯然不是優選的方式。

那樣的話,不但知識分享的效率極低,而且你對孩子的陪伴,也會失去自然愉快的要素,成為純粹地「陪著」,甚至可能成為讓孩子厭煩的陪著。

這幾件事,我會怎麼做?

如果我孩子在幼兒園總喜歡用淘氣的行為博取別人的關注,我會這麼做:

不批評孩子的淘氣行為(不消除動機,行為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不和孩子談論他為什麼坐不住;

悄悄增加對孩子的關注,增加和孩子之間自然愉快的交流——關心他從幼兒園回來想吃什麼,想玩什麼,想做什麼,用心滿足孩子的需求;認真聽他說話,聽他講今天遇到什麼好玩的事兒,跟他談論他喜歡談論的話題。

我想,每天只要用半小時的時間,堅持這麼做,不出兩個月,孩子在幼兒園的淘氣行為就會少很多。

如果兩歲的孩子在公共大廳門口指著地磚問我是什麼,我會這麼做:

先帶他離開門口,去找另一塊相同的地磚——讓孩子知道人來人往的門口對他這麼小的孩子來說不安全,而且也會妨礙到別人,這也是爸爸媽媽需要給孩子的教養;

馬上到旁邊找到相同的地磚,和他討論這是什麼,是什麼顏色,是做什麼用的,直到孩子對這個話題感到滿意為止;

可能會順著孩子的興趣討論旁邊一塊其他材質的地磚,可能和他討論他新注意到的一輛車;可能繼續回答孩子的新問題,但確定無疑,不會對著一塊花灰色地磚教孩子說五遍「黑白灰」。(當然,如果孩子要求媽媽重複,那另當別論。)

孩子的作業,我是這麼做的:

告訴孩子作業是他自己的,他得自己做,媽媽還有其他的事要做,不會陪他寫;

不陪孩子寫作業——自然孩子也不需要每天都對陪寫作業緊張萬分,自己也不需要每天為寫作業和作業題氣壞好幾次;

如果孩子作業中遇到難題需要幫助,第一時間去幫他;

幫孩子時耐心地講,不著急,不上火——要是孩子一點困難都沒有,什麼都會了,還用得著上學嗎?

其實這些事都不是我家的重點工作,對真心爸媽來說,最重要的事兒,就是好好陪娃,讓孩子和一家人都高高興興。我們一家最喜歡的事兒是大家一起好好吃飯,開心聊天,天南地北,什麼都聊,聊盡興了,大家各回各屋,安安穩穩地各干各的活兒。

恩諾教育覺得,大人認認真真地每天把這件事做好了,比督促他寫作業,盯著他「教」東西,重要得多。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孩子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