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是「先天病症」性格嗎?

有一種說法,不同性格衍生出的負面情緒也是「致病源」。在心理諮詢工作中,也經常遇到有咨客認為自己的心理問題是性格引發的,或在求治過程中被醫生或心理諮詢師歸結於性格有問題。譬如被貼上「強迫人格」,「性格內向」,「人格缺陷」等人格問題標籤。從而讓人有「先天病症」性格之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束手無策,不管多麼不合理,多麼痛苦,只能接納這種痛苦,用一生來承受。果真如此嗎?性格與心理問題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嗎?

我們一起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一位正讀大學的男孩,在跟隨一位諮詢師做了近兩年諮詢後,拒絕再進行心理諮詢。媽媽在電話求助中解釋說:孩子認為自己的問題沒法解決的,因為他的問題是性格因素,而性格是天生的。天生的問題是不可能改變的,既然不能改變再求助也是沒用的。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問題能夠解決,內心很絕望,也就拒絕再進行求助。在媽媽的一再勸說下,孩子接受了再次嘗試一下,而前來進行諮詢調整。在心理諮詢中,了解到那位諮詢師多次強調他性格不好,性格有缺陷,他內向,他好面子,他沒有意志力,他沒有行動力等等,都是性格缺陷的表現。他面臨的的困擾,人際交往障礙,學習問題、內心自卑,婚戀情感困擾,都是性格缺陷引發。

在諮詢中和他一起分析,他的問題產生的原因,第一是內心自卑,缺乏自我認同;第二、性的困擾,對性存在不合理認知,陷入自我道德譴責;第三,存在多種不合理認知,陷入不良思維行為反應模式里;第四、母親對其呵護比較多,自己缺乏社會閱歷,心理承受性弱。

諮詢中引導他換一個角度,他感覺心中豁然開朗,不再固化的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性格導致,即使存在性格因素,也是可以通過自我努力調整的,後面又作了幾次感知訓練,讓他感知到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改變與提升,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案例二、一男孩被診斷為抑鬱症,醫生說抑鬱症有遺傳的因素。她想到自己的性格與父親是如此的相識,她為自己的命運不公感到絕望。他本就認為自己的性格不好,突然「醒悟」原來自己的性格不好完全遺傳於父親。父親這一輩子活得很窩囊,他說自己從父親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生的寫照。對於自己的問題能夠解決,感到很渺茫,自己很想努力調整,但總感覺自己是在做無謂的爭扎而已。

諮詢中發現他內心雖很自卑,卻也很自傲。在人際相處中,他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總是帶著面具生活,極力把自己認為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對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特別敏感,很怕別人給自己差評。這導致他活得很壓抑,很累,沒有理由暴躁恐懼,心境低落,情緒抑鬱。他的這種矛盾狀態,一方面與缺乏自我認同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自己不合理的應對問題方式有關。

我引領他換一個角度從新審視自己的狀態,用感知訓練讓他認真體會,把自己當他人,把他人當自己,把自己當自己,三種不同層次,他一下子感覺內心開朗了,再也不認為自己的抑鬱情結是從父親那裡遺傳來的抑鬱性人格所導致。

一個人的內在狀態及行為反應,會受到家庭因素,父母行為的影響,這種狀況隨著自我的成長,自己辨別能力的提升,自己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拒絕,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經常看到,子女和父母「性格」完全不同的狀況。還有俗語所言:龍生九子,九子不同。如果性格是先天生而固化的,那後天的教育與成長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了。把自己的問題歸結於性格,歸結於遺傳,也就堵死了問題解決的任何可能性。進行調整,他自己提升了,能夠自如的應對人際狀況了,覺得這些問題不再是什麼問題。

到底什麼是性格呢?性格與心理問題之間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嗎?性格能不能改變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平常所說的性格,對應的是心理學中的人格。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人格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即我們平時說的脾氣、秉性。

性格,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並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認知的方式主要有: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衝動和沉思;同時性和繼時性。

自我調控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

從人格的定義及構成可以確定,除氣質主要由遺傳確定,但氣質類型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有些人的氣質隨著人生的閱歷所導致的心理變化而變化。而其它三個因素: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都主要由後天因素影響,即是可以改變的。從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自己或他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性格(人格)發生了改變。譬如,一個人小時候一個性格,中學階段一個狀況,步入中年又成了另外的性格。

我們平常所說的性格,也就是人格,可以概括總結:其一、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哪一種性格的人,都有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物,也都有社會的一般大眾。其二、性格由先天的成分,也有後天的成分。這代表著性格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閱歷,得以調整、發展和完善的。這一點相當重要,從心理問題的發生來看,說是性格導致了問題出現,不如說是當時的心理狀態不好,自己的認知存在缺失因看角度深度層次有欠缺,而產生心理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自我的努力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獲取自我的提升及人格的發展。如果僅僅把性格按表現不同進行類別劃分,把心理問題歸因與性格捆綁,就會讓人感覺問題不可解而陷入絕望。這種歸因,其實是顯示了建立這種歸因機制的學者,對人格認知的局限與閉鎖。

對心理問題的歸因,就是對心理問題的定性,這是心理問題解決的起點,決定著心理諮詢解決心理問題的導向。歸因決定著問題的解決方向與解決層次。

沒有所謂的「先天病症」性格,只有你看問題的認知層面角度,是否狹窄、刻板、枯燥


推薦閱讀:

TAG:性格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