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沒有志氣?
很多家長感嘆孩子沒志氣,甚至罵孩子,其實是沒道理的。因為志並不是你想立就立的。沒有深厚的文化積累,沒有聖賢人格的長期熏陶,沒有對人生的基本見解和見識,怎麼立志?
如果一個人連人生起碼的意義都不知道,立什麼志呢?一天不明白人生的意義一天無志,十年不明白即十年無志。年輕人要多讀書,讀書到一定程度,真正有所得後才可以談立志。所以我們不要動輒罵孩子沒志氣,你想過嗎?你都沒有讓他讀過幾本有益的書,他怎麼會有志氣?
一個孩子從小讀經,不停地吸收醞釀,到了十幾歲,隨著理解力的逐漸成熟,對已熟讀的經文會有一種朦朧的領悟,似懂非懂,經文常在頭腦中縈繞,吸引著他,他會有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此外,他也模模糊糊地感到有一種人格一一聖賢人格,比現實中的人更高大光明,充實圓滿,更值得追求。理解的衝動和人格完美的追求,會吸引孩子主動地去學習,孔子「十又五而志於學」,應是如此。這才是真立志,真志氣。只有從小讀經的孩子,才比較可能有這種志向志氣,如果一個孩子從未讀過經,胸無點墨,腹中空空,他怎麼可能有對高深道理的探求慾望和對高大人格的嚮往?他怎麼會立志?
只有立足於經典,嚮往於聖賢之道的志才是真志。一般人所謂成為科學家、文學家、學者等等,只不過是職業選擇,而且虛幻不實,絕大多數人小時候立下的「志」,長大了都是不了了之。
立志並非易事。不是你想立就能立的,沒有深厚的文化積累,沒有聖賢人格的長期熏陶,沒有對人生的基本見解和見識,你怎麼立志?毛澤東在二十幾歲時曾嘲笑當時的一些青年,說你連人生起碼的意義都不知道,還立什麼志?一天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即一天無志,十年不明白即十年無志。所以他勸年輕人多讀書,讀書到一定程度,真有所得後才可以談立志。現在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罵孩子沒志氣,他不想想,你都沒讓他讀過幾本有益的書,他怎麼會有志氣?
一般人所謂成為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學者等,只不過是職業選擇,絕大多數人小時候立下的「志」,長大以後都逐漸淡忘,不了了之。只有立足於經典,嚮往於聖賢之道的志才是真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