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道」看廣式點心的新變化

全文字數:約1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這是鹿鹿的第122篇原創分享

文/王鹿鹿 ( 微信公眾號:鹿鹿餐飲大白話,持續專註深耕餐飲,以原創視角分享關於餐飲品牌及行業的觀察與思考。)

這周鹿鹿在廣州留意了一家叫包道的廣式點心品牌,發現這個品牌的門店值得觀察,今天作為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在這個廣東傳統品類中,有什麼變化在發生。

時間推移,廣式點心演變

自古以來,廣式點心跟消費者的觸點都發生在酒家、茶樓與食肆,作為早、午、晚三個茶市的伴點,靠著點心師傅們的手藝,現制現做提供與食客。隨著食品工業化的發展,規模化生產的半成品/冷凍點心出現在更多就餐場景當中,比如茶餐廳、粵式快餐店、便利店與超市的冷凍櫃。

逐漸形成了現在廣式點心的兩個主要形式——一種是滿足新鮮口感的手工即制點心,另一種是滿足效率便利的工業化點心。

空間變化,茶樓到點心鋪

包道並沒有沿襲堂食點心的方式,而是做成一個類似「包子鋪」的「點心鋪」模式,營造了一個新穎的點心消費場景。

將原先按份售賣的點心,還可以按個銷售並可自由搭配。銷售方式以外帶為主,配合外賣+少量堂食+凍品零售進行全日制銷售,使得點心的消費方式變得更加靈活。

基於廣式點心這個品類,包道將產品結構聚焦在以包子+蒸制點心為主,搭配煎炸點心和飲品,並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叉燒包和燒麥作為主推產品。

而另一個點心品牌——「肚子里有料」則更為聚焦,把廣式點心中的細分包點品類單拉出來,做成了一個包點小吃鋪,更加休閑化。

除了跟包子一樣,具有即買即食、小份少量、食用空間不受限等方便快捷的屬性之外。

相較於傳統的包子鋪以早餐為主經營場景,這種廣式包點鋪的相對來更有優勢,產品更為豐富程度,零食屬性也更強,可以很好地覆蓋下午茶以及碎片化地就餐場景。

兼顧體驗端與效率端的嘗試

我們常說在餐飲中,體驗和效率、純手工製作與工業化製作之間是存在矛盾,平衡點很難把握,而這個店在兩端都做了嘗試。

體驗端:通過中央工廠的標準化備料穩定口味,再通過現場明檔的方式將最後包制與蒸制的步驟進行展現。

提升價值感的同時,也增加了消費者對產品的安全信任程度,減少了工業化痕迹。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前店、後廠式全透明制售空間,包子品牌甘其食也用的是這樣的方式。

效率端:通過門店在線點單,以及線上預點餐自取的方式,提升銷售速度,減少點餐過程中的人為環節,並為自取配備了智能取餐箱(類似德克士未來店中的自助取餐櫃)。

我們設想一個場景——一個白領在早晨通勤的地鐵上下單,出了地鐵口即到即取,邊走邊吃,熱乎現制的包子點心。

花費心思的門店模型打造

審視包道的門店,除了製作區、銷售區和打包區之外,還有一個類似便利店的小型堂食區,滿足1-2人的現場用餐需求。

從功能性的角度來看,線上、線下、外帶、堂食、外賣、零售,一個小店均可滿足。前後場的人員配備、功能區塊劃分、動線設計、銷售流程設計簡潔清晰。

從品牌端可以看得出,包道對這個傳統品類,進行了品牌化重塑。品牌搭建比較完整,既沒有過度現代,也沒有過於傳統,是在傳統中提煉,再經過現代表達後的呈現,重點突出。適合更寬的消費者年齡層次,可以說是老少皆宜。品牌的細節表達,品牌代言人,點心大師代言,比較符合品牌的主調性與城市基因。

營業時段是最大的瓶頸

之前鹿鹿的文章里寫過,現在的餐飲品牌,很難以一種門店模型應對不同的商業環境。

可以看出包道也在嘗試不同的門店模型,除了綜合型門店,它還有檔口店、外帶店、盒馬店中店、無人智慧型門店……但是品類本身的經營時段瓶頸,尚待突破。

廣式點心的主要經營時段是早餐與下午茶,正餐時段點心依舊無法滿足消費需求。

從菜單看包道也在嘗試用蒸飯和粥這些主食品項,去覆蓋正餐需求,但是鹿鹿覺得飯類與點心的關聯度不大,也無法突出產品的差異化。如何選擇補充品項,去配合點心去滿足正餐的消費需求,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結語:

不只是廣式點心,現在市場中很多的傳統品類,都在進行著自發的改變,比如包子、肉夾饃還有餅類等等。從產品到模式,再到門店模型都會被不斷地重塑。相信每一個新的變化都值得思考,關鍵是讓我們一起思考背後的邏輯,並得到一些啟發。

?--鹿鹿原創撰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TAG:餐飲 | 小吃 | 連鎖餐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