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PK美國教育,誰實力更勝一籌?

美國的教育水準是全球公認一流的,在最新的2019QS世界大學排名中,前20名中超半數大學來自美國,教育實力可見一斑。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與上一年的排名一樣,麻省理工學院位列第一。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也依然分別排名第二、第三。美國多名院校霸佔榜單,而國內高校鮮見其名。中美教育有多大差距?下面我們就中美高等教育進行一番對比,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入學方式對比

國內的大學在統一的高考制度下,招生主要是依靠單一的高考成績,雖然一些大學引入了自主招生的制度,但這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還是高考「一考定終身」。考生想要考取理想的大學,除了有考試成績作為堅強的後盾外,還需非常謹慎地填報高考志願,一旦出現失誤,則可能與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

在國內,由於志願填報失誤導致的分數遠超一本線,最後卻只能進入普通二本,或是超出分數線,最後卻無學可上的情況並不少見。

在國外,大學招生除了分數以外,學生的特長、綜合表現、導師推薦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通常一流大學要求至少要提供兩封推薦信,推薦人要簽署姓名,並註明職務。大學會篩選申請,認真審核。以哈佛大學為例,收到申請後,哈佛大學會讓幾十名退休的招生辦人員和有招生經驗的校友等將所有材料對讀一遍,並寫上審核意見。

其次,招生辦的專職審核人員會重新審核這些材料,從中選出最佳者,交由招生院院長定奪。如果院長有異議,就交給篩選委員會討論。只要一個委員認為某個申請者的情況值得討論,所有的成員就必須從各個方面去審核該申請者的潛能。這一套完整的考核機制,能夠從全方位考量申請者的綜合素質,而嚴格的審核制度則杜絕了虛假和賄賂,學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優秀院校,不必擔心因為被其中一所拒絕而錯失進入名校的機會。

專業和課程選擇

國內大學的專業選擇是在進入高校填報志願時就完成的,學生和家長對專業並不了解,卻要在規定時間內提出申請,而由於成績與名額限制,學生未必能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就讀,還有可能被調劑到完全不感興趣的院系,並且入學後轉專業的難度很大。

海外高校就讀的學生相對國內而言,選課的自由度要高很多,學生除了可以選擇本專業的主要課程之外,還能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選修大量相關課程。

例如,美國本科院校的大一學生只有自己的興趣方向,但專業並未確定,而是在經過了一些課程的學習後,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門學科,這就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來決定未來的專業。除了自己本身專業課程外,也沒有像國內教育那樣規定大量的必修課。這種選課方式增大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讓學生能夠真正投入在自己的興趣點上。國內的選課雖然也有必修和選修,但往往是十餘門必修課僅附帶三門選修課,而選修課的學分並不計入總的GPA中,因此也就不太受學生重視。雖然國內的大學生正在為此努力著,但總體上,治學還是相對被動和保守。

教學模式對比

國內大學反覆在強調提高本科教育的質量,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可是多數情況下由於學生數量巨大,師資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導致執行起來十分困難。重視本科教育,意味著必須要求教授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到課程設計、課程教學中,可是在國內,高校教師的升職評級卻與課題、論文、研究成果直接掛鉤,導致高校教師在教學環節的重視度不足。雖然許多學校提出在職稱晉陞時要將授課情況作為重點的參考標準,但整體的晉陞體系改革在短期內很難完全執行,而且對於授課效果的評估,也很難通過量化的指標去考核。

相比之下,外國頂尖大學雖然也曾經歷科研和教學孰輕孰重等一系列問題的激烈討論,但一旦確立了大學生教學的核心地位,就再也沒有動搖過。比如,在美國,許多頂尖名校擁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但學校始終將教學作為核心使命。教師如果不上課就沒有地位,如果課上得不好也沒有地位,那些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往往在學校重大事務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權力。

教學形式的區別

國內的教學注重老師的單向輸出,一節45分鐘的課,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在講台上講解,學生在台下記筆記,師生之間互動很少。在國外,學校更注重課程中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與探討。每門課的評分標準也與發言次數、發言表現緊密掛鉤。老師會鼓勵學生找機會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自由發表討論,大家通過討論,能相互學到很多知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培養和鍛煉。

另外,在非授課時段,教授們也提供office time、tutorial 的時間,專門與學生進行課題討論。在做研究課題時,從最開始構思,到每一步的進行,再到完成,各個步驟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和教授進行探討。不斷完善與推進。這種教學環境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學生不斷學習與反思,完善自身對課程的理解,而非僅是單向接受知識。授課方式除了在教室,也經常以 workshop 的形式進行。

此外,中外教學之間另一個區別在於團隊合作。中國教學中比較多的是個人作業,很少要有團隊合作完成的項目。這樣鍛煉了中國學生個人思考和獨立按時完成任務的能力,但是另一個方面,也削弱了中國學生的交流和分工、策略制定、流程管理、以及監督措施,也會佔用相當大部分的時間提出每個人的觀點,進行辯論,最終得到團隊共同認可的結論。

「嚴進寬出」與「寬進嚴出」

中國的高等院校是「嚴進寬出」的模式,學生擠過千軍萬馬的高考獨木橋後,過起了「逍遙」的大學生活,期末考前突擊複習都可以通過考試,而只要進入大學校門,不能畢業的情況也是極少數。但是在國外,情況卻有很大不同,學生們進入大學後,才是真正需要努力學習的開始。學生要在學習區期間閱讀大量書籍、參與小組活動、參加實習、參與課題討論、完成論文、通過考試、保證出勤等等,才能順利畢業。

國外頂尖院校對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控非常嚴格。比如,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里專門設置了一個機構——院校研究處,負責對大學生培養質量進行調研和分析;芝加哥大學在上世紀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綜合考試」制度,學生不僅要在入學時參加這一考試,通過後才能獲得學士學位。當然,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美國頂尖大學在人才派樣過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的淘汰率高達30%。

可以說,能夠在美國度過本科四年學習,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自由度非常大,可以選你所愛,愛你所學;圖書館學習資源也很豐富,學習交流的機會可以多到將觸角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更容易遇到興趣愛好與你相近的人。

各國的教育都有利弊,儘管中美教育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但我們國內的教育也在不斷完善,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要求。留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開拓視野、激發自身潛能,體驗不同的社會環境,更有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思考人生。


推薦閱讀:

TAG:美國教育 | 中國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