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上最帥的軍禮--波蘭「二指禮」

軍禮是軍隊特有的禮儀,一般有五種,分別是注目禮、舉手禮、持槍禮、舉刀禮和立正。就舉手禮而言,世界各國雖然在細節上各不相同,但基本動作是相似的,就是舉起右手觸碰帽檐。

現代軍禮中舉手禮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一下幾種說法:

一、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了表彰海軍將士的功勛,決定親自向他們授獎。為了表示對女王的尊重,避免目光直視女王,參加授獎儀式的將士抬起右手遮住眼睛,這個動作逐漸演變成了軍禮。

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在見到心儀的女性時,會用右手遮住眼睛,表示這位女性的樣貌光彩照人,美得攝人心魄,自己不敢直視。軍禮就是由這個動作演化而來的。

三、中世紀時,歐的騎士的頭盔都帶有面甲,他們相遇時,要掀起面甲看清對方的面貌,分辨敵我,避免誤傷。這個動作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騎士們互至敬意的禮儀。再後來面甲取消了,舉面甲的傳統也演變成脫下頭盔以示敬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克倫威爾新軍正式把脫帽致禮的傳統改為用手接觸帽檐敬禮。

這就是關於舉手禮起源的幾種說法,但到底是哪一種,如今已無法考證,應該是兼而有之的。

今天,世界上幾乎所有軍隊在行舉手禮時,都是以右手掌觸碰帽檐,但有一個國家卻與眾不同,他們的軍隊在行舉手禮時不是用手掌,而是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敬禮時,食指和中指合併向外,指尖貼住帽檐,無名指和小指彎曲,與大拇指相連,這就是獨特的波蘭「二指禮」。

波蘭軍禮為什麼如此奇特,也沒有確切記載,對其來源一般有三種說法:

一、1793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在與俄國的戰爭中失敗,遭到俄國與普魯士的瓜分,這是波蘭在歷史上第二次被瓜分。1794年,波蘭革命者科希丘什科發動起義起義,他在宣示時舉起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代表祖國和光榮。為了紀念他,後來的波蘭軍人就將這一動作用作軍禮

二、1815年,華沙公國被俄國所滅,沙皇的總督進入華沙時,波蘭人被迫出來迎接並向他致敬。但波蘭人只使用兩根手指敬禮,剩下兩根手指則用於涅著石頭扔這位總督,這象徵波蘭人不屈的決心。為了銘記這段歷史,波蘭將這個動作用作了軍禮。

三、1831年波蘭東部發生的格羅喬斯卡戰役中,三萬波蘭軍隊以弱勝強,擊敗了沙皇的六萬大軍。戰鬥中有一名士兵失去了兩根手指,卻堅持用受傷的手向上級敬禮,為了表彰他的堅強和優良的作風,波蘭軍隊從此使用「二指禮」來紀念這名高貴而勇敢的士兵。

無獨有偶,我國解放軍中也曾有人因為手指傷殘而用二指敬禮。劉廣桐在戰爭中多次負傷,尤其是他的右手,五根手指只剩下大拇指和食指。1955年授銜時,劉廣桐被授予上校軍銜。1963年,在周總理接見英雄模範的時候,劉廣桐用右手僅剩下的兩根手指向總理敬禮。??總理看到劉廣桐敬的這個特殊的軍禮後,立刻把他的手拉下來,併當眾給他一個特殊待遇,說:「以後你見了任何人,都不用敬禮。」

如今人們並不關心這種軍禮的含義,也不探究其起源,只是被「二指禮」帥氣的動作所吸引,認為是世界上最帥的軍禮。

其實「二指禮」並不只是波蘭軍隊使用,其他國家的軍人在某些場合也會使用「二指禮」。

美軍戰神巴頓將軍就在美國軍禮中引入了一些帶有很強個性色彩的元素,被稱為巴頓式軍禮,其中也包括「二指禮」。比如軍人在騎馬時與同僚或下級相遇,行禮時不必脫帽,而是舉起右手用馬鞭輕輕捅一下帽檐,顯得隨意而瀟洒;軍官對下級還禮時,不是用手掌,而是用中指和食指碰一下額頭,顯得親切而有威儀;航母上的海軍飛行員在彈射起飛前併攏右手中指和食指放在額前,再有力地往前或往右一甩,成V字形,表示對地勤人員致意,感謝他們的為這次起飛所作的工作。

也有飛行員把食指和拇指捏成圈,用中指食指和無名指併攏做這個動作。

這一系列「巴頓式」軍禮動作,顯得個性張揚,極其洒脫,既桀驁不馴,又溫文爾雅,宛如巴頓的作戰和處世風格。其中的二指敬禮動作,應該與波蘭「二指禮」的啟示,不無淵源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