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械師」的來歷

說起「德械師」,我們總認為德械師是清一色德式武器的部隊。網上一些文章都稱「德械師」裝備無論是輕武器還是重武器都遠遠強於日軍,但戰鬥力卻十分低下,沒有任何戰術可言。那麼,歷史上的「德械師」真是如此嗎? 

組建「德械師」,少數師達到標準

長城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就計劃整建軍隊,擴充軍備。按照德國軍事總顧問塞克特的提議,準備組建60個國防師,每個國防師直屬一個炮兵團。

▲ 淞滬會戰中的德械師

但因財力有限以及軍工業薄弱,國民政府無法組建60個國防師。到了1935年在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接替塞克特,法肯豪森不僅繼續推進塞克特的改革計劃,還倡導國民政府自行發展軍工業,以最終完成自給自足的目標。

按照法肯豪森的建議,國民政府需要整改60個師及10個重炮兵團。每個師管轄1個炮兵營、1個戰車防禦炮連、1個高射炮連,團直屬1個步兵炮連、1個小炮連。完成這一整改,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就需要240門,這還不算別的輕、中型火炮,這些武器絕大部分要從德國進口。

輕武器上,根據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的圖紙仿製出了的中正式步騎槍。之後,國民政府又成功仿製出捷克式ZB26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二四式重機槍)和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等步兵武器。

但由於綜合國力限制,截至抗戰全面爆發前,國民政府僅調整了30個步兵師。這30個步兵師因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官兵頭戴德國M35鋼盔並裝備及少量的德式武器,因此日後被稱為「德械師」。

▲ 國軍「德械師」部隊

但這30個「德械師」真正能達到計劃最初標準的只有教導總隊,而其餘的師,只有僅少數的師能有1個山炮兵營、戰車防禦炮連外,絕大多數的師都沒有裝備。

比如最有名的精銳德械師第36師、第87師及第74軍第51師、第58師。這4個師除了第87師有6門37毫米戰車防禦炮外,其餘3個師一門都沒有。75毫米山野炮,也只有第58師有4門滬造克式山炮。

以第36師為例子,全師僅有步槍4000支、輕機槍324挺、重機槍72挺、20毫米機關炮8門、82毫米迫擊炮24門,重火力上根本無法與日軍師團相比較。

▲ 淞滬會戰的一個德械師防禦陣地

至於輕火力,很多人認為國軍一個師有1萬多人,步槍、輕重機槍、手榴彈居多。近戰中,國軍應該能佔優勢。但這一優勢僅僅是表面上的,實際戰鬥中,「德械師」一個師火力都無法抗拒日軍一個聯隊。

日軍一個聯隊火力碾壓「德械師」

日軍常設師團、特設師團都管轄4個步兵聯隊,以常設師團管轄的步兵聯隊為例。每個步兵聯隊擁有步槍2142支、輕機槍72挺、重機槍24挺、50毫米擲彈筒144具、70毫米步兵炮6門、37毫米速射炮4門、75毫米山炮4門。

輕武器數量上對比,「德械師」遠比日軍一個步兵聯隊多的多。火炮上一個德械師有24門82毫米迫擊炮、8門20毫米機關炮,日軍僅有6門步兵炮、4門速射炮、4門山炮。日軍一個步兵聯隊看似沒有優勢,但實際上日軍一個聯隊火力強過一個「德械師」。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國民政府先後派出20個「德械師」奔赴上海戰場。筆者以其中一個師在整個會戰的彈藥、炮彈消耗與日軍一個聯隊及一個大隊的彈藥、炮彈消耗做對比,就能看出誰強誰弱。

近戰中,主要靠的就是重機槍、手榴彈、擲彈筒以及步兵伴隨火炮。第36師雖然重機槍數量是日軍一個聯隊的3倍,但彈藥消耗遠遠不及日軍。日軍第34聯隊平均一挺重機槍能打2.2萬多發子彈,而第36師作戰60多天一挺重機槍只能消耗4657發。

因為缺少重武器,中國軍隊普遍裝備大量手榴彈,但第36師一場會戰僅僅消耗了四千來枚,平均2個戰鬥兵消耗一枚。日軍每個士兵雖然配備2枚手榴彈,但主要用擲彈筒發射,射程能達120—150米左右,同時日軍50毫米擲彈筒榴彈也消耗了將近八千枚。射程上遠遠高於國軍士兵用手投擲的距離,光這一項日軍就能壓制住第36師。

火炮方面,第36師的82毫米迫擊炮只能曲射,最大射程只有2800米左右,而且炮彈消耗的並不是很多。相反日軍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7100米,既可以壓制一線步兵,又可以壓制後方陣地。炮彈爆炸威力又比迫擊炮彈大,射程又遠。

加上日軍還有射程2788米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該火炮既可以平射又可以曲射,炮彈消耗得也不少,與山炮相配合能完全壓制第36師迫擊炮兵。

如果第36師以一個師兵力獨自進攻日軍第34聯隊,除了兵力是日軍是3倍以上,火力上第36師處於劣勢。而且在淞滬會戰中,日軍一個聯隊單獨進攻時,還會配屬大量炮兵,火力上直接上升了一個檔次。

從2個統計表不難看出中國軍隊與日軍火力上的巨大差距。日軍第34聯隊3800來人的步兵聯隊作戰,除了聯隊本身的火炮外,共有75毫米山炮4門、75毫米野戰炮8門、105毫米榴彈炮4門、150毫米臼炮12門、150毫米榴彈炮12門。同時協助第3師團作戰的還有獨立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的16門十四年式105毫米加農炮支援作戰,其火力十分強悍。

反觀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第21集團軍一共有17個師又1個步兵旅,沒有任何配屬炮兵。統一指揮的炮兵部隊也僅有卜式75毫米山炮36門、日造38式150毫米榴彈炮8門、SFH18/32L型150毫米榴彈炮8門。

▲ 國軍裝備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毫不誇張地說,日軍一個聯隊配屬的炮兵火力,就能壓制中國軍隊5個左右的「德械師」。而且日軍還有強大的海軍、航空兵力量,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沒有任何優勢。

「德械師」戰鬥到最後一人

「德械師」裝備及火力雖然遠無法和日軍相比,但戰鬥力以及戰鬥意志卻十分強悍。第6聯隊從吳淞附近登陸到會戰結束,先後與第11師、第87師、第88師、教導總隊等交戰。

在《步兵第六聯隊歷史》寫道:「敵人大部分為中央直系軍,戰鬥素質武器裝備優良,抗日意識十分徹底。步槍、手榴彈使用方法熟練,並且十分勇猛果敢,經常主動進攻。防禦戰法:巧妙的利用水田、墓地、民,房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陣地配置了大量步槍、機槍,每個火力點都有側防火力。敵人進攻十分善於夜戰,在接近我方陣地三、四百米處便發起進攻,五十米內投擲手榴彈突入進攻。」

▲ 淞滬會戰中國軍的高射炮

日軍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大將10月9日的陣中日記寫道:「另外,我又要求他們提醒每個士兵要有思想準備,不能依賴炮兵的火力,要隨時準備通過步兵的輕重武器甚至刺刀奪取敵軍陣地。同時,因為我感到原本是我軍特長的夜襲行動,最近倒被敵軍佔了先。特別是蔣介石命令他的士兵,如果陣地被敵軍奪去一定要進行反攻將其再奪回來。」

從日方史料不難看出,「德械師」構築陣地很堅固,並主動進攻尋找戰機,而且十分善於夜戰。

▲ 淞滬會戰中一個國軍陣地

關於國軍官兵戰鬥意志方面,淞滬會戰最後一次大戰役蘇州河南岸戰役,稅警總團、第36師、第87師、第88師等死守蘇州河南岸陣地,其中第36師一部官兵沒有一個人退縮,該部官兵幾乎全軍覆沒。

日軍部隊史《步兵第三十四聯隊史》寫道:「蘇州河一戰,中國軍在炮擊和被破壞的陣地中一步不退,以捨身的戰法死守火力點。薛家墅陣地掃地時,未被破壞的三個堅固的水泥制碉堡內,數十名士兵寧死不降,以手榴彈對抗,最後全員戰死在蘇州河。其勇敢戰鬥不亞於我官兵。聯隊正面之敵遺棄屍體數量在一千九百五十具,俘虜只有重傷不能動彈的士兵一名。」

▲ 轟擊蘇州河南岸的日軍105毫米加農炮陣地

因中國軍隊的奮勇血戰,導致上海一戰日軍的傷亡驚人。原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上村利道大佐的日記中,附錄了當時日軍上海派遣軍軍醫部統計的日軍損失。截至12月底日軍上海派遣軍傷亡高達104,409人。如果排除掉追擊作戰、南京戰役的損失,日軍上海派遣軍在上海傷亡在8萬人左右。

1938年日本華北方面軍一年的總損失不過49,050人,而上海派遣軍僅僅作戰4個月就損失10萬餘人,足以證明「德械師」的戰鬥力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