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顆不動之心

首先,何為不動之心?

任爾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這種不輕易受外界影響的心,就是不動之心。

年青人最容易心性輕浮,外界稍微波動,內心便蕩漾不止。某個陌生人的一個眼神,朋友不經意的一句話,都能影響他一天的心情。這便是沒有不動之心。

為什麼要修一顆不動之心?

心是人思考事物、行為決策的出發點,是參考系的原點。一旦心偏離了原點,看事物就不準,行為就會走樣。人會見色起異,見財起異,是因為心已經變了,視野變得狹隘,做事情不管全局,不顧後果。

人一切的行動,都起源於心動。只要心不動,思想和行為就不會妄動。人就可以節約無窮的精力和時間,用於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何謂知止?修一顆不動之心,就是知止。

何謂知所先後?心動為先,行動為後。

人會向與自己層次相當的事物動心。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讓顏回動心的,已經不是吃穿用度了。

「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因為讓宋濂動心的也不是服飾。

傳言王陽明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可見他的層次或者志向已經不是會試及第。

一個人因什麼動心,因什麼介懷,自己的層次就與之相當,此之謂共鳴。

比如,我常常因知乎點贊而動心,我的層次就比較低,一點點的吹捧和虛名就足以動搖我,實在可恥。

大凡有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顆不動之心。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這個堅忍不拔之志,就是一顆不動如山的心。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既有高遠的志向,便不對瑣碎之事動心。因為有不動之心,其志愈篤,用心愈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理固宜然也。

此篇為part2.

Part1:唯物主義者眼中的陽明心學


推薦閱讀:

TAG:王陽明(王守仁) | 大學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