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女教育

子女教育最基礎的是:建立情感聯繫,尊重孩子,正確引導!

第一點,建立情感聯繫。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天生就和自己有情感聯繫,「我是孩子的媽媽/爸爸」這還需要再建立情感聯繫嗎? 需要!對於孩子,父母親在懷孕和養育的階段就已經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有對子女「關愛和照顧」的意識,而子女對於父母雖有天然的依賴,卻需要在後期不斷建立和鞏固情感。小孩子來到世界上,從沒有思維,到建立自己的認知,從一無所知,到建立自己的能力,孩子的思維是不斷構建的過程,而情感也是不斷感知,不斷 加深,不斷鞏固的。孩子從不知道什麼是情感,到了解情感,重視情感,維護情感,這是一個過程,而在這一個過程中,父母需要建立和鞏固自己與子女的情感聯繫,換句話說,要讓孩子感知到,父母是愛自己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是無可替代的,是非常珍貴、寶貴的;

第二點,尊重孩子。這是多數子女教育中常常出現問題的方面。父母認為或者潛意識裡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孩子並不應該有自己的思維。這種觀念是歷史和某些傳統文化導致的,認為孩子不具備思考的能力,認為孩子沒有發表自己觀念的權利,甚至是為了面子/人際交往,故意打壓自己的孩子,拿孩子的「糗事」當做談資換得他人的關注/關係。孩子,從嬰兒時間就已經慢慢在建立自己的意識了,成長的過程就是「我」這個意識不斷增長的過程。青春期的叛逆,很大部分是「我」這個意識對周圍環境的反對和蔑視(當然,這種反對和蔑視並多數也只是一個過程)。孩子逐漸有來了「自我」意識,會越來越渴望關注和認同,渴望平等溝通和平等相處,就如同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是希望周圍同事拿自己「當人來看」,孩子也是一樣,只有給予了孩子「尊重」,孩子才能更加獨立地思考,更加自信地表達;

第三點,正確的引導。這一點多數父母都清楚,卻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逐步清除/解決自己小時候困惑/問題/障礙的過程!不善於人際交往的父母,難以教出活潑、大方,善於人際交往的孩子,暴戾的父母,也難以教出穩重、從容的孩子。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可是有沒有反過來問問自己呢?父母面對問題,面對事物的第一反應,會傳遞給孩子,使孩子面對相同問題/事物時也出現類似的反應,家長面對問題不知如何解決,孩子自然也不懂得怎麼來解決。就像是有的家長在家打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粗心!」但是你教育過孩子怎麼做到「細緻」嗎?恐怕家長也答不上來。

當然,以上這三點是針對父母教育孩子的,孩子和孩子之間肯定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小嬰兒, 有的愛笑,有的愛哭,有的怕陌生人接近,有的就喜歡被人抱來抱去,有的睡眠好喝奶香,有的極易驚醒,對不同奶粉的味道非常敏感。孩子有自己天生的性格,這種天生的性格來自於遺傳的力量,來自於母親孕期的情況等等,不管來自哪裡都有孩子自己的性格,面對相同事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反應,所以,家長就應當認識到這一點。

「因材施教」不是說說而已,根據孩子的情況來使用方法,這樣教育才更有效率。

說到方法,很多父母並不是不想教育好孩子,而是不懂得方法,不知道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狀況時,應該怎麼做,孩子沒有像自己預想的那樣及時改正,自己應該怎麼辦?

在很多問答中,經常有說自己反對/不贊同父母的教育方式/相處方式,卻在之後的生活中變成了那樣,有的人在這一刻理解的父母,有的人認為大概是自己小時候太不懂事,教育孩子就應該這樣吧,還有的人非常惱火自己的行為,卻不知如何是好,下次遇到相同問題仍然如此。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自己並不知道怎麼來教育,不知道教育的方法,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誤解孩子。

人最恐懼的就是未知,自己雖然反對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卻在之後自己遇到問題時候,不會解決,嘗試運用一下自己「理想中的方法」,卻發現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孩子還是「不聽話」,然後自己潛意識中深藏的「自己都反對的方法」就湧上心頭,潛意識中這種方法雖然不好但是自己知道這種方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自己能夠掌控,而自己嚮往中的教育,自己卻不了解,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實現,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人最恐懼的就是未知,因此會不自主地重複了自己都反對的方式。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去學習,學一下基礎的幼兒教育心理學,起碼應當明白孩子的心理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孩子的教育應當遵從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髮展規律。打罵孩子是教育嗎?不說全部,因為孩子之間的差異很大,孩子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的差異更大,不能一票否決打罵教育,然而打罵孩子之前,可以問問自己

你跟孩子講解過原因嗎?你在之前有過多次的講解和親身示範嗎?你在孩子犯錯之後,有先地撫平孩子情緒,之後又慢慢跟孩子說過嗎?你面對孩子的態度是什麼呢?

你自己平時在孩子面前的表現如何呢?你的一言一行如何呢?

看過一篇文章,大概是母親想讓孩子養成多讀書、有禮貌的好習慣,平時經常對孩子絮叨「要讀書呀,讀書怎麼怎麼好」,「吃飯的時候不能吧唧嘴,不能看電視」

這位母親說的很對,孩子多讀書,專心吃飯是對的,但是她發現她孩子總是吃飯不專心,讀書也沒耐心。

後來她反思自己,她自己在吃飯的時候就一直捧著手機,自己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追劇,根本不去看書。小孩子都是善於模仿,善於跟隨的,家長的習慣自然也會映照在孩子身上。自己做不到反而厲聲責怪孩子,要求孩子,孩子肯定有反抗心理。

我還接觸過一位醫生,她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都非常好,她說自己工作太忙根本顧不上指導孩子學習,只是自己職業的關係,看書、筆記、考試是常態,下班回家吃完飯就要在書桌前學習,她的兩個孩子也跟著她一起看書學習。

這就是親身教導和示範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老師,自己的示範作用、榜樣作用不可忽視。

許多家長認為,「我告訴孩子,考試要細心細心,他就是不細心!不打他,不罵他,他根本不長記性」

告訴孩子要細心這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嗎?這就是耐心地講解?你告訴孩子解題的思路嗎?一步步培養過孩子的學習思維嗎?

那有人告訴你,努力工作就會升職加薪,你怎麼還沒升職加薪?人活著要樂觀,你為什麼還會發愁鬱悶?

大道理你知道那麼多,為什麼還沒走上人生巔峰?知道和做到之間有漫長的認知建構的過程~

上下嘴唇一碰講講大道理誰都會,講那些虛幻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具體操作的「方法」,那孩子不理解、做不到,為什麼要揍孩子?

在嬰兒階段,小嬰兒哭鬧一些家長都能狠心地不管不顧,拿「一哭就抱會慣出毛病」當借口,一心期待著孩子能自己不哭了,能安安靜靜地不找大人。

嬰兒雖然沒有記憶,但是嬰兒時期受到的關注、愛護、安全感會在大腦中形成隱性記憶,伴隨孩子。

在幼兒時期,要麼一邊追著孩子滿世界地喂飯,一邊說孩子吃飯習慣不好,要麼沒心思陪孩子玩,說孩子佔據了自己的時間。

在成長期間,遇到點問題動則打罵,或者貼標籤貶損「你就是笨…… 你就是不能怎麼怎麼嗎!……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

孩子大了,就說孩子翅膀硬了不聽自己話了,不跟自己聊天交流了!一旦心軟跟家長交流,說說自己近期的問題,就換來「哼,我早就知道你不行,你要是早聽我的……你就是蠢……你就是什麼什麼命……」……

是啊,從小就以暴力來解決問題,仗著自己長得比孩子高大,憑武力來讓孩子服從。

大了就憑道德綁架讓孩子服從,「我為了你怎麼怎麼著,我一把屎一把尿不辭辛苦拉扯你長大」……「你個沒孝心的孩子啊!」

萬一孩子用自己的實力或者是事實證明自己選擇是對的,他們干涉是錯的時候就會換來「我們是粗人,我們懂什麼,你是年輕人,腦子比我們好使,你怎麼沒早發現,你看人家誰誰誰,人家怎麼混的那麼好」

這就是養孩子的邏輯嗎!

上一輩人有這樣思想的不少,但是上一輩人受到時代的影響,能接觸到心理教育、心理關懷的知識並不多,情有可原。

可是在我們這一輩,在我們這一代還有這樣的父母,接受了新時代教育的人居然還這樣教育孩子,實在是可悲!

我並不是絕對地反對懲罰孩子,而是反對沒腦筋的懲罰。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 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