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用懲罰 「教育」 孩子嗎?OUT 啦!

引言:在提倡科學育兒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對一些傳統方法進行質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拿來主義。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下意識的反應就是:要讓他吃點苦頭,這樣能夠讓他記住,以後不會再犯。

"賞罰分明"、"棍棒之下出孝子"......

"老古話"里就是這麼說的。

也確實,"懲罰"能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如今,這些傳統育兒觀念中的"老古話"漸漸受到了人們的質疑。

爸爸媽媽會發現:有時候"懲罰"並不那麼奏效,反而漸漸讓我們感覺到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難帶;有時候"懲罰"的確是把局面控制住了,然而孩子變得讓我們更捉摸不透,更看不明白。

要講清楚這些問題,可以分成兩步來看:

"懲罰"是怎麼起作用的?

"懲罰"的後果是什麼?

今天"心語心樂"將圍繞這兩個問題,和大家進行探討:

1. "懲罰"是怎麼起作用的?

百度一下,關於"懲罰"的解釋:"施加鞭韃或體罰使之服貼、受辱或以苦行贖罪。"

簡而言之,就是用一定的手段方法讓對方感到痛苦、受辱,從而變得"服帖"。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懲罰"很管用,那麼當"懲罰"管用的時候,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孩子在受到懲罰後,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滿與憤怒,他們恐懼,他們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因而不得不屈服與順從。這種表面上的"改正"與"合作"是以不安全感的增加為代價的。

這是:一種不知所措的無助,

一種無可奈何的屈服,

一種言不由衷的順從。

2. "懲罰"的後果

"懲罰",從能夠立刻制止行為這一點來說,確實管用。

但是"懲罰"的深層效果是什麼呢?爸爸媽媽常常容易為當下"立竿見影"的效果所迷惑。

經常被"懲罰"的孩子,潛意識中容易出現:

對外

1. 失去信任感:我最愛的人怎麼可以這麼對我!我恨你們!

2. 出現報復心 :這回算你們贏了,但我一定會找機會扳回來!

3. 變得叛逆 :憑什麼一定要聽你們的,我偏對著干!

對內

1. 變得偷偷摸摸:這次運氣不好,我下次一定不會讓你們抓到!

2. 出現自卑感 :我是一個壞孩子。所以爸爸媽媽才會這樣對我!

3. 出現挫敗感:我是無能的,我不能為自己做主。"

"對外"的孩子:常常表現為越來越難帶;

"對內"的孩子:一般表面表現很乖,因此十分隱蔽,常常讓爸爸媽媽們捉摸不透。

孩子面對懲罰,表現各不相同,而他們未來的行為也將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例如:潛意識中出現自卑感的孩子,他認為「我是一個壞孩子」。

一種可能:他會在行為上變得更壞,破罐子破摔。

另外一種可能:變成一個討好者,以此來求得自己"不配得到的愛"。

爸爸媽媽的初衷是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卻在用讓孩子感覺更糟的方法,想要讓孩子變得合作。

爸爸媽媽們,請回想一下自己最近一次被羞辱或被不公正對待時候的場景吧!當時你出現了合作的意願嗎?你當時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了嗎?

爸爸媽媽,請再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大人想要你合作,卻用讓你感到難受的方式來激勵你。

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呢?

你自己是怎麼看待你自己的?

你又是怎麼想這些大人的?

你當時想要怎麼做呢?

你覺得自己受到了激勵嗎,決定下次要好好做了嗎?

你有沒有更想要放棄努力,或者你通過掩蓋"錯誤"以免再受到羞辱?

你是否為了得到別人的愛而打算捨棄自我、討好別人?

真是好可怕!

曾經讓自己最憎恨最討厭的,被對待的方式,現在居然出自於自己之手,而作用在了自己最親最愛的孩子身上!

其實這就是潛意識的反饋力量!

曾經的遭遇"深入己心"遲遲沒有得到化解,因而又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再度重演,惡性循環周而復始。

要打破它,必須要"跳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冷靜的看待。重新認識曾經遭遇的不公平,接納它從而戰勝它!

然而能夠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有時還需要像心理諮詢師這樣的"指引者"來幫您一把。

基於受到懲罰所產生的這些感覺,無法讓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

那種「懲罰」調教出來的「乖」的背後,是一個個 難以大聲說出但深深受傷的心靈!

小貼士:

"懲罰"不僅僅指的是施加上一種讓人感覺不好的東西,也包括收回原先給予的好的東西、好的感受。

例如:「爸爸這個周末不帶你去郊遊了。」

「外婆不喜歡你了!」

......

諸如此類的,也屬於我們所討論的"懲罰"的範疇。

很多父母會認為:放棄懲罰就是嬌縱,其實並不是如此!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 界限與規則,當孩子犯"錯"時,也應當用科學健康的方式來進行。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與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