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葯不同效】名老中醫用"黃連"秘訣,附臨床實戰醫案3則

華醫世界小師妹 2019-1-16

黃連,首載於《神農本草經》,書中將之列為上品,稱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

在不同的醫案中,劑量不同,配伍不同,功效也不相同。

今天小師妹為大家整理的是名老中醫熊魁梧、名老中醫朱墨醫、名老中醫何世英的臨床用黃連醫案三則,系統學習黃連在不同疾病中的不同應用方法。

5分鐘讀完,系統學好臨床

邪熱消痞

半夏瀉心湯為和解劑,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錯雜者。

熊魁梧治癒頑固性呃逆醫案

田某,女,53歲。

初診:1984年4月4日。

主訴及病史:原患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姜縮淺表性胃炎。

1979年12月10日在某醫院因拔牙後感腹部脹痛呃逆、其聲高亢,不能自主,於第三日始服中西藥,歷時4月罔效。

診查:現感口苦,胸院脹悶,有堵塞感,每日進食約半兩稀飯。

兩目浮腫。就診之時,呃聲頻頻,起病至今體重已下降4斤。舌質淡,苔薄黃,脈虛數。

辨證:病屬寒熱失調,久郁痰聚。

治法:治宜寒熱平調,降逆和胃,理氣化痰,擬半夏瀉心湯加味。

處方:

法半夏9g,黃連6g,黃芩9g

乾薑6g,党參15g,大棗15g

代赭石15g,旋覆花(布包)9g

陳皮9g,竹茹15g,茯苓15g

生山楂15g,甘草6g

後守此方加減(曾使用過香附、枳實、厚朴等),經治2個月余,呃逆止,食納佳、體重增加30斤。

前賢張景岳雲:「然致呃之由,總由氣逆。」《素問·宣明五氣》日:「胃為氣逆,為噦為恐。」臨床見證大抵分虛實兩類。實者,有寒、有火、有痰;虛者,陰虛、陽虛是也。此案系寒熱失調而兼久郁痰聚,故以半夏瀉心湯合旋覆代赭湯加味收功。

泄熱除痞

小陷胸場為祛痰劑,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之功效。主治痰熱互結之結胸證。

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胃炎、膽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胸膜粘連等屬痰熱互結心下或胸膈者。

何世英治癒胃脘痛醫案

安某,女,50歲。

初診:1983年6月20日。

主訴及病史:近40天來,胸骨後及胃脘部脹痛,胸骨後有灼熱感,吞咽時有梗噎感。伴噯氣、噁心、泛酸、時嘔吐出食物。

納食差,大便秘結。進寒冷食物時疼痛加劇,周身疲乏無力,經用中西藥治療無明顯效果。

診查:現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脈弦滑略數,經鋇餐透視檢查診為可復性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

辨證:肝胃不和,痰熱互結。

治法:寬胸理氣,滌痰開結。以小陷胸湯加味,處方:

炒川連5g,清半夏5g,全瓜蔞20g

厚朴花5g,制香附10g,砂仁殼5g

紫丹參10g,台烏葯10g,大刀豆10g

二診:服上方葯1劑,即覺胸骨後燒灼感減輕,進食也較前順利,效不更方加重劑量。處方:

川連10g,清半夏10g,全瓜蔞30g

厚朴花10g,制香附10g,砂仁殼6g

紫丹參10g,台烏葯10g,大刀豆12g

3劑。

三診: 胸骨後燒灼感已明顯好轉,進食亦順利,上腹脹痛及噯氣、泛酸等症均明顯減輕。原方去大刀豆,7劑。

四診:諸症均已消失,般情況好,再服上方葯3劑。1個月後作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檢查:已正常。

此例胃脘脹痛,並有胸骨後食管灼熱疼痛,舌苔黃,脈滑略數,顯系內有鬱熱。

小陷胸湯為清熱化痰消結之方,又加理氣活血等品,使氣降熱清而痰消,故諸症均除,鋇餐檢查也證實病變已消失。

瀉心火

黃連阿膠湯,出自《傷寒論》。

為安神劑-交通心腎劑。具有扶陰散熱之功效。

主治少陰病,心中煩,不得卧;邪火內攻,熱傷陰血,下利膿血。

朱師墨用黃連阿膠湯治療狂踞

湛某,男,70歲。

主訴及病史;性情急躁善怒,近因家事糾紛,情緒更加激動,日夜不寐,煩躁不安。逐漸發展為指戰目鼓,狂言亂罵,日夜不休。

診查:面亦目紅,口乾喜飲,尿色深黃,脈弦數,寸關大,舌絳,苔少。

辨證:此因肝陽素旺,更因情志鬱結化火,沖逆無制,故呈狂躁不寐之症。脈弦數而寸關特大,舌絳目亦,顏紅口乾,狂躁難制,乃肝腎陰虛致心肝陽亢,鬱火熾盛之證。

治法:滋陰涼肝,清心寧神。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

處方:

黃連8g,黃芩12g,阿膠(蛤粉炒珠)9g

赤白芍9g,酸棗仁9g,龍膽草9g

珍珠母30g,酸棗仁9g,朱麥冬12g

大生地24g

服藥3劑,能入睡2~3小時,目鼓指戰、狂言亂罵較減,舌絳、目赤、面紅漸退,但仍狂躁,脈舌如前。原方加菖蒲6g,鬱金6g,以開心氣而解肝鬱。

服完4劑葯,脈轉緩和,舌絳、目赤之症大減,夜眠可達4~5小時。原方去龍膽草,加青龍齒20g,煅磁石24g,以加強鎮攝心神之力。再服藥4劑,諸症悉除,脈舌基本恢復正常。

狂躁屬精神失常疾患,成因以情志所傷、痰氣上擾為主要因素。劉河間在《河問六書·狂越》中認為「心火旺、腎陰衰,乃失志而狂越。」

本患者素為肝陽偏亢之體,復因情志所傷,氣鬱化火,心陰虧耗,心火暴張,而見狂躁不寐之候。

治療時以滋陰平肝,清心安神之法,以黃連阿膠湯滋陰而清心,龍膽草、赤白芍涼肝柔肝,珍珠母、龍齒、磁石以鎮心安神。

葯證相合,病情雖重,見效迅速。

推薦閱讀:

TAG:胃痛 | 傷寒論 | 中醫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