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技能 | 拖延症的根源

拖延是指在開始或完成一項外顯或內隱的活動時實施有目的的推遲。拖延使目標任務在最後期限內無法完成,或者目標任務在最後期限內才剛剛啟動。

拖延是一個中性詞,它不等同於拖延症,對於有些事我們確實需要採用拖延的方式。比如臨時的事件,如果不緊急,可以先記錄後,延後處理,關注手中事的進度。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這是一種損害身心健康的病,如長期不根治,會導致自我價值感認知極低,並帶有負面的情緒。

拖延症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來治療這種心理上的疾病,要從產生病症的根源入手,根據表象制定對應的方式,下面講述幾個典型案例:

1

心理因素

(1)不到時間,決不處理

解決方案:制定夢想、目標,爛開始,好開展,好結果。

很多人很習慣的在生活或在工作中,不到時間臨到截止日前不做事,或是不習慣用發展的眼光看未來,總是在埋頭救火。這類人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缺乏安排,或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這種行為會導致人一直應對著完成任務,作為一種機器人式的生活和工作。更多的加班,更多的兩點一線,使得空閑的時間只能通過最低級的放縱來獲得調整。

這樣的人生沒有目標,沒有希望,不值得過。一個人要有夢想有希望,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如果只是混日子,那每天都是複製品,沒有任何意義。不管以前怎麼樣,就從現在開始,合理安排好每一件事的計劃,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去達成,生活將從此改變。當然這種習慣性的思維也不是想改就能改的,要給自己一個獎勵,一個肯定。每天除了日常的工作外,是否做了一些提高式的處理。給自己一個微笑、肯定的讚賞,或是買個禮物送給自己,都能讓自己獲得重生。

2

環境因素

(1)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患得患失,使自己容易被其它事所吸引。

比如:開手機是找聊天記錄查資料,往往會被群里那麼多未讀消息數,或會被朋友圈評論的數字所吸引,忘記自己的關注點,去做了本不應該去做的事。

解決方案: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事上,排除外界的干擾。

第一點:重要資料不要存在微信中,用其他軟體存放。比如日曆、印象筆記等都是很好的暫存工具,盡量使用電腦、手機都可以通用的軟體。這樣可以一方面可以避免打開不必要的軟體,將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使用電腦的軟體能避免接觸手機,能更好的專註手中的事。

第二點: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所有的群設置「消息免打擾」模式。真有急事以電話溝通的方式,降低對微信群的依賴感。等中午休息或是下班後,可以挑選一些必要的群進行查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要把關注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第三點:手機開靜音,只有當電話時有連續的震動,其它時候它更多的只是一個擺設。如果覺得自己無法接受誘惑,就把手機放在看不到的地方,眼不見為凈。

3

任務難度係數高,籠統不具體,無法下手

(1)很多人都有學習時間管理的概念,但想要培養的習慣太多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培養。

解決方案:調整心態,放下焦慮,活在當下。

第一種:找出自己最重要的需要改變的一個點,每天簡單重複的當成任務去完成,刻意的練習後,養成自己的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當天是否比前一天有進步,進步那就說明有成效,如果沒有感覺到進步,就必須反思,明天我應該如何改進。成效的建立能提高自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願意再往前跨一步。

第二種:有些人找不到自己到底要養成什麼習慣,其實很簡單,從兩個方面來做,一方面可以聽時間管理100講,跟隨著100講的內容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而另一方面就是從早起、晨記、運動開始培養習慣。一次只要培養一個習慣,比如說每天堅持22:00以前睡覺,5:00左右起床。習慣早起後,就會產生後續的動作,我能做什麼?可以自己做個晨記,或是開始閱讀,又或是開始給家人準備精美的早飯。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很好的利用早上安靜自由的時間,能獲得心情愉悅的最大的能量。

習慣是由知識、技巧和意願所組成。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做什麼, 為何做。技巧提出了怎麼來做,通過100講、進階課等關於時間管理的課程都提供了技巧的說明。簡單相信,參考照做。意願促使想要做,意願的大小直接影響對執行力的推動作用,也會直接影響到習慣養成的時間。

習慣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在個人主動的願意下,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每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是人行為的一再重複,看似毫無意義的事,卻變成了優秀的開始,卓越的基礎。

(2)第一次接觸處理的事件或害怕任務完成的後果

解決方案: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重視,合作雙贏。

每個人都會經歷很多個第一次,積極主動的勇敢面對。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化的前提是需要靈活使用PAS法則。

PAS原則中P(Picture)表示為畫面,要預測項目完成的效果。有了美好的願景,就有前進的動力。A(Activities)描述具體行為,行為由「我+動詞+參與人員+事件」組成。S(Sequence)找到項目行動的關係並排序。

行為必須要分解到「可執行的程度+可校驗」的行動項。「可執行程度的行動項」是指行動項可量化的指標。可校驗是指在完成後可以與預計期望進行比較,從反思得到可精進或可改進的方式。比如我要購買年貨,這是一個項目,但不是一個可執行的行為。購買年貨還可以分解後續動作,預估春節邀請朋友的數量,購買年貨的清單、確認購買的地點(線上/線下)等。細緻劃分的原因,一方面是理清思路,有計劃的按步驟執行,另一方面通過反思的執行,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

項目的執行可以通過圈子化的方式,以互賴模式與其他人合作。與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增長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過思路決定出路,讓自己更有前進的動力。

(3)使用新的軟體、新的技術的恐怖感

解決方案:點搜問,以自我問題解決為主導,學習軟體使用。

「簡單的事情工具化」,很多簡單的事是需要通過工具的方式來完成,很多人對新的軟體使用更恐懼。我更換新系統時,被用戶指責不好用。但時間長了,用戶也覺得比以前系統好用很多。這是人的本性在於趨利避害,如何讓自己能順利的進行軟體的使用,最根本的方式是問自己:a.我能用軟體解決什麼問題?b.處理後我想達到的效果是什麼?c.我下一步需要如何做。

第一點:要學會使用一種軟體,必須要了解軟體的功能是什麼。我們不要把軟體想像成一個軟體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不現實的。每個軟體本身都有自己的優勢,只要按其最主要的功能來安排需要處理的事件。比如日曆是固定事件的清單管理,它也附帶著待辦項的管理。但由於待辦項並不是日曆最主要的功能,使用omnifocus軟體的情景方式,通過空間、工具、能量、人物的分類,就能達到多維度的事件管理模式。

第二點:軟體是使用不壞的,所以放心去點擊每一個按鈕,去測試每個按鈕的作用。現在的軟體大多是以雲服務的方式存儲,只要連接到網路,就算誤操作刪除數據都會對其有保留的時限。通過操作軟體無法試出的功能,可以通過網路查到可用的資料進行研讀。最後還是沒有理解,工具化的事可以通過圈子化的方式解決,用別人的經驗告訴你應該如何去處理。整個過程就是自己的梳理問題的過程,只有自己去找答案,能得到比答案更多的操作技巧。

拖延症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別給自己找任何借口,別給自己找任何別的事,別給自己找任何鬆懈的機會!現在,馬上,立即執行!

推薦閱讀:

TAG:技能 |